每年的2月21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母語日,教育部特別在國父紀念館大會堂舉辦了台灣響應世界母語日的系列活動,並由教育部吳清基部長等人頒發「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及「台灣閩客文學獎」,這些得獎者不僅在自己的崗位上認真付出,還發揮影響力,將推展本土語言擴及周遭,使本土語言得以永續傳承。
其中布袋戲大師黃俊雄先生代表致詞,他表示:「母語的推廣必須從孩子身上做起,找出令他們感興趣的題材,藉由戲劇的生動演出,讓我們的孩子習慣母語進而了解台灣優美的傳統文化。」
為本土語言奉獻的苦行僧
今年得獎者中還不乏憑一己之力長期投入推展本土語言,並以其為終生志業的貢獻者,其中吳永行及李秉璋即為最佳例證。吳永行先生以開車為業,為了方便進行台灣閩南語相關文化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出版工作,並成立文化工作室,還出版了教學觀摩影片免費分贈。吳先生甚至到有需要的國小或團體做義務的教學演示專題演講,就是為了要推展台灣閩南語的創意與快樂教學,希望小朋友都能在輕鬆、活潑的氣氛當中,快樂的來學習閩南語。
李秉璋先生本身任教於西螺農工,有鑑於詔安客語的沒落,在任教之餘積極努力增進詔安客語能力,更參與教材的撰寫和編輯。李老師在文化的驅力下,不斷參與各類研習,為了讓更多人聽到詔安客語,進而學習配音工作,參加中央廣播電臺的廣播研習,希望能藉由媒體的力量讓詔安客語發聲,他對客家文化的熱忱及用心,實為本土語言發展的一大力量。
團體組方面,在5年前成立的屏東縣泰武國小歌謠隊,則是透過音樂、傳統歌謠學習與傳唱,讓部落孩子了解自己文化與日漸式微的母語。老師查馬克表示:「排灣族歌謠的特色就是即興創作。而且每個部落歌謠的調、歌詞、旋律及吟唱方式都不同。」所以他在上課前都會帶著錄音筆到處請教部落的耆老吟唱古調,錄音後,再請音樂老師轉成譜後,教小朋友吟唱。他認為泰雅部落的學生應該唱著屬於自己的歌,推廣母語本來就是天經地義、很自然的事情,所以這次獲得教育部肯定,他們感到十分意外,但也開心,歌謠班小朋友與學校的努力被大家看見。
新移民的語言也是母語
母語的保存與延續,已成為全球正視的施政指標,教育部為此自90學年度起將本土語言納入正式課程,鼓勵學校推動母語。教育部吳部長清基更表示:「未來母語非專指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台灣新移民的語言也是我們母語的一環,若父母親能將母語傳承下來給孩子,隨著就業市場國際化,會讓台灣的競爭力向上提升,各國中、小可因地制宜,開辦越語、泰語或各地方言課程,只要有志工可以開課教授,都可向教育部專案申請,展現出我們族群融合、相互包容的豐富面貌。」
場外活動熱鬧非凡
221世界母語日當天,除了有隆重的頒獎儀式之外,現場還安排了精采的表演節目,有布袋戲、原住民合唱團、客家歌謠演唱和北原山貓的重唱,不僅形式豐富,更涵蓋閩、客、原三語,充分展現台灣各語族多元並存、共生共榮的景象。黃俊雄先生的嫡傳弟子黃世志先生更在典禮上帶來精采的布袋戲表演,逗得全場笑聲不斷。
此外,場外的大會堂迴廊同時進行著熱鬧非凡的「台灣母語嘉年華」,吸引大批民眾前往參觀,各縣市政府及民間團體共同展現推展台灣母語的素材與成果,有教材、繪本、有聲書等靜態展示,也有本土語言的多媒體影音及互動遊戲光碟,以及「Dr.eye譯典通台灣閩南語教育部推廣版」的試用。搭配活潑的闖關集印拿贈品,寓教於樂,讓參與的學生和家長,為年假劃下一個充實的句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