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多元價值下圖書館員的新思維

文:陳永隆 副教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我的演講中曾提到新工具、新流程、新資源、新思維和新行動,尤其是新思維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是非常重要的。該如何從新思維下去改變大家對工作的新工作態度,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曾經提過「終身學習與獨力思考」,「活到老,學到老」是我們人一生中的最終目標,該如何學習去尊重他人文化,凡事往好處想的正面積極能量,善加利用將正反交會的能量轉會成正面態度,在不同領域中如何尋找出更多新資源、新知識、結交新朋友以及用樂觀的態度看待我們的新領域,當你可以坦然面對並且接受這一切之後,想必可以成為一個快樂的知識工作者。

終身學習與獨立思考

  從前兩段的課程中不斷的提到「變」,在以前的社會中「以不變應萬變」,但現在是「以變應萬變」。改變很重要,在改變的路上可以找回對自己重要的生命。

  以學習來說,每個人都該有學習的企圖心,組織學習大師Peter M. Senge在《第五項修練》中提到未來最成功的企業將是「學習型組織」—一種靈活、有彈性,不斷以學習創造持久競爭優勢的組織。偉大的團隊不是從一開始就成功,而是透過學習如何創造驚人成果所致。他所提出的五項修練,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改變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及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值得我們深深的思考,當你領悟時,便可爲企業或組織帶來更新或再生。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人生要勇於做夢。學,然後知不足。訂下夢想〈Dream〉、建立個人的人際資源與專家網路〈Network〉,透過終身學習培養實力,再身體力行去實踐〈Action〉,不斷追尋自我超越與突破。夢想訂的越大越好,越遠的夢想越有前瞻性,利用人脈以及自己的知識付諸行動,當你完成夢想時,那種成就感是屬於自己的。與其光說不練,倒不如身體力行。要成為somebody還是nobody由你自己決定,因為我們的人生,好還要更好。

●改變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過去成功的經驗,有時反而成為今日失敗的關鍵。組織的進步障礙,多來自於個人因固執己見或本位主義的舊思維無法突破,唯有開放自己的心胸與視野,不斷尋求自我突破,進行標竿學習,才能改變心智模式,邁向創新之路。在《QBQ問題背後的問題》ㄧ書中提到,在目前的企業文化中,缺乏個人擔當是滿普遍的問題,諉過、抱怨與拖延到處可見。欠缺個人擔當的組織或個人,將無法達成目標、無法在市場上與同業一較長短、無法實現願景,更無法讓個人和團隊更上一層樓。作者米勒提出解決的方法,要我們別只是把「團隊合作」掛在嘴邊,而是問:「我該如何貢獻一己之力?」以及「我要如何改變現狀?」

●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共同願景與共同目標,可以凝聚組織全體同仁的共同使命感,透過組織所建立的共同價值,大家才能真誠地奉獻,爲組織共同目標而奮鬥。《平衡計分卡》及《策略地圖》書中都提到,在績效評估的過程中,組織的願景如何落實到個人的行動。

●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

  團隊智慧應大於個人智慧的平均值,組織應破除團隊合作與知識加值的障礙,透過集體思考和分析能力的養成,截長補短,以強化團隊競爭力。群眾的智慧大國於專家的智慧,這並非是在否定專家,因為專家有經驗也有政策導向,而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學到更多知識,如果將人民的聲音與專家的智慧來接軌,想必可以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拋棄個人主觀,透過科學方法、資訊蒐集與邏輯分析,掌握事件的全貌,避免瞎子摸象、見樹不見林。培養綜關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問題的本質,以協助組織與個人訂下正確的策略與執行方向。多翻閱科學故事,利用終身學習以及有系統的觀念來解釋一些常理,不要常說「我覺得」,用實際的東西,不管是圖表還是數據,讓別人對某項事物ㄧ目瞭然,這都比用說的效益來的大。

  所以在組織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大家可以善用這五項修練,無論是對事還是對人,一定會有相當大的幫助。

多元價值的尊重文化

  多元的人生,有什麼好爭。人生中最簡單的就是尊重,假設對方是有道理在做事的時候,此時我們應該給予對方肯定及掌聲。很多時候在看對方都是用自己的角度,但往往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角度並非完全正確。商業周刊曾經報導過,BenQ在2007年換了總經理,這位總經理走遍世界,他了解到這個世界因為有許多不同的人種、不同的文化,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都會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應該要學習如何接納他人的文化並且增進自己的知識。社會要多元,不要永遠用自己的角度去解讀任何事,要用多種角度看自己也看世界。

  人要懂得360°學習,向上學習、向下學習、向同儕學習、向自己學習。向專家的標竿學習,專家的意見或觀點往往可以讓你走出迷惘,發現新大陸。向下一代學習,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生活水平也不在像從前,需要更多的時間向下一代溝通和學習,就像兒子不和爸爸鬥,但是爸爸一定要向兒子學習。向同儕學習,公務員要多向人民學習,民不與官鬥,但是官要問民要什麼。向自己學習,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人,多增加自身知識,多了解他人想法,不以自己的意見為主見,嘗試接納他人的批判,以達成自我超越。

正面思考的積極能量

  正面思考很重要,凡事好處想的人,雖然不是很完美,但起碼不會怨天尤人。商業周刊曾經報導,當你受挫時,力圖解決問題,找方法迎戰,這就是正面思考的威力。一早出門上班沒搭到公車,負面思考的人會想,「完了,沒搭到公車,下一班又會遲到,遲到又會被罵,乾脆回家睡覺好了。」而具正面思考的人會想,「先打個電話進公司,讓老闆知道我沒趕上車,順便問問同事有沒有人會經過這,可以順路載我一程,再不然就搭計程車。」美國做過壽險人員的調查,調查顯示,正面思考的經紀人業績,比負面思考的人高出88%,而負面思考者離職率是樂觀者的三倍。

  多善用正反交會的力量你會發現,失敗為成功之母,從哪裡跌倒從哪裡站起來,平凡中可以見偉大,放空的杯子可以裝更多的水,退後幾步可以跳得更高、飛得更遠,你會發現退步原來是向前,有非常的破壞才有非常的建設,休息是爲了走更長遠的路,吃虧就是佔便宜,置之死地而後生,久病可以成良醫。負面的人永遠看左邊,正面的人會知道有右邊,是你看世界,而不是世界看你。

  《做21世紀的人才》一書中提到,消極被動和積極主動的人對同一件事的觀點會有所不同,如下表所示:

環境條件 消極被動的人 積極主動的人
自己和環境 自己受環境的左右 自己有選擇的權利
人和事 事情主導人 人可以主導或推動事情的進展
遇到問題時 尋求幫助 獨立思考
環境不好時 怨天尤人 積極進取
常說的話 只有你可以告訴我該怎麼做。
我必須服從安排。
一切靠自己,我可以做得更好。
我有選擇的權利。
  誰可以告訴我該選擇什麼專業? 我要制定一個計畫,以選擇最適合我的專業。
  為什麼都沒有人注意到我? 我要學習如何受到重視。
  我總是沒時間做某事。 我該放棄哪些不重要的事,才能做最重要的事?
  我父母都有糖尿病,我也一定會患病。 雖然父母有糖尿病,但只要多鍛鍊身體、注意飲食,就能降低得病的機率。

  書中也提到,21世紀最需要的人才以及決勝未來的五種能力。除了要懂得融會貫通並且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懂得將創新與實踐結合,在3Q方面同時並重,並且從事熱愛的工作,將自己成功的成為一位跨領域的綜合性人才。

20世紀最需要的人才 21世紀最需要的人才
勤奮好學 融會貫通
專注於創新 創新與實踐相結合
專才 跨領域的綜合性人才
IQ IQ + EQ + SQ
個人能力 溝通與合作能力
選擇熱門的工作 從事熱愛的工作
紀律、謹慎 積極、樂觀

  決勝未來的五種能力

  • 修練心智:擁有一技之長,也就是核心能力。
  • 統合心智:跨領域學習新知,並能融會貫通。讓自己成為一個「T」型的人才。
  • 創造心智:整合前兩項心智,具備開發創新的能力。
  • 尊重心智:學習用自己的角度和事情,也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
  • 倫理心智:不論自己角色的貧富貴賤,都能為社會盡一份有意義的責任或力量。

跨領域的工作趨勢

  大前研一在《OFF學》一書中也提到,你是無時間、無金錢、無悠閒心情的「三無」可憐蟲嗎?你是一進辦公室就拼命「ON」,但下班關機「OFF」後,不懂得安排自己的休閒娛樂,並兼顧家庭生活的人嗎?要如何在忙碌工作、家庭生活及親子關係間做到均衡之餘,還能到處耍帥地「OFF」嗎?除了慵懶緩慢的「慢活」、「慢食」,你應該要積極地「OFF」:有效率地規劃多采多姿的休閒娛樂,成為會工作、也會玩樂的超級生活達人!如果上班就像電腦開機,一進辦公室就是「ON」,那下班關機「OFF」後,要怎麼安排自己的休閒娛樂,還能兼顧家庭生活、增進親子關係?不要淪為無時間、無金錢、無休閒的「三無」可憐蟲,最後只能在漫無目標、慵懶的生活中,結束自己的人生。會玩,才會成功。很多人堅持下班不帶公文回家看,下班不想做上班的事,難道你在上班時從來沒想過要做下班的事嗎?以開燈跟關燈來說,他們都是同一個按鈕,所以,上班、下班,ON、OFF,都在你的一念之間,沒必要把他區隔的非常清楚,下班從事什麼娛樂,會決定你上班的競爭力。

  《Cheers雜誌》在2007年做過一項研究,由成大獨霸10年冠軍的「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2007年由台大首度奪冠,主要原因是因為企業認為台大畢業生的「融會貫通能力」明顯優於其他大學的畢業生,而這「融會貫通能力」正是目前企業最需要的新人才。

  在《商業周刊》第1041期Thomas L. Friedman也提到在《了解全球化》中,點名全球化改變了世界的競爭模式,各領域間的疆界逐漸消逝,很難只面對單一專業,而不去觸碰其他領域,「不提及全部,根本無法解釋整體。」大前研一也認為,要在數位科技時代生存,就必須成為「木屐型人」(日式木屐鞋底有多根木柱,藉此比喻一個人同時具備多種能力),沒有足夠的知識支架,沒有辦法悠游於未來社會。今年五月,哈佛大學通過一套新的通識教育課程,被認為是三十年來最大的通識改革,強調跨領域學習的重要性。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跨領域,公務體系的公務員也應該要跨領域,讓自己的工作領域更多元化。所以,不只同學要跨領域學習,老師也得跨領域學習。在跨領域學習的過程中,你可以發現更多有趣的事。

  • 跨領域可以挖掘更多工作時間
    下班後身、心、靈放鬆的時間,其實是上班不夠用的思考時間的延長。
  • 跨領域可以發現更多家庭問題
    與家人相處的看電視、共讀、運動、旅遊時間,都是吸收新知的來源。
  • 跨領域可以找出更多休閒時間
    利用休閒時間,磨亮已僵化的腦袋,有了新思維,才有新行動。
  • 跨領域讓你更容易解決問題
    接觸專業領域以外的書籍或期刊,常常可以找到心中疑惑問題的答案。
  • 跨領域可以發現更多新點子
    利用接觸不同管道的資訊與知識,刺激腦袋、活化思考,可以增加創造力。
  • 跨領域可以發現更多新知識
    除了專業領域的知識外,八卦資訊、社會新聞、政治口水也可能改變黃金。
  • 跨領域可以找到新人際關係
    多接觸異質性的朋友,多聽異質的建議與聲音,在新人際中找出新方向。
  • 跨領域可以讓你更尊重別人
    超越自己的主觀思考,學習站在對方立場,因了解多元價值而尊重對方。
  • 跨領域可以更樂觀面對人生
    走出自己的封閉世界向外看,將會發現人生處處有夢想、處處是機會。
  • 跨領域可以產生巨大的爆發力
    不同文化、不同磁場、不同專業,互相交流後,會產生交會點的創新爆發力。

做個快樂的知識工作者

  這是一個知識經濟的年代,一個好的「知識工作者」和「知識份子」最大的不同是有沒有學習的心態。如果我們每天上班都還要學習,無論是前一天晚上就要先預習,還是今天下班才複習,這都是幸福的。當我們工作環境身處於龐大的資訊中,會接受到很多新的資訊,在取得資訊的過程中要能夠確認並保持焦點,從工作中不斷持續學習〈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學,學中做」,需要知道他所知道的,也需要知道他所不知道的,多善用這些資訊科技,無論是實體或虛擬都能夠交會地進行。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