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影像開麥拉─文學大師身影 搬上大銀幕

文:鄭秀圓 照片提供:目宿媒體

由童子賢出資贊助的紀錄片,集結了行人文化與目宿媒體共同策劃拍攝,透過5位導演作為引路人,分別拍攝余光中、王文興、林海音、鄭愁予、周夢蝶、楊牧等6位文壇大師,紀錄作家們的生活軌跡。

《兩地》穿越時空尋訪林海音「雙鄉」記憶。《化成再來人》刻畫周夢蝶百年的深刻足跡。

2008年一場雲門練舞場的大火,奪走了多年累積的文化心血,這讓長期關注藝文活動的童子賢有感於文化保存迫切性,因此促成「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的動機。自小受到文學薰陶的童子賢,雖然具有和碩聯合董事長科技人的背景,骨子裡卻充滿文學的浪漫情懷,希望透過影像的力量,讓文學大師有更多與大眾對話的機會。

由童子賢出資贊助的紀錄片,集結了行人文化與目宿媒體共同策劃拍攝,透過5位導演作為引路人,分別拍攝余光中、王文興、林海音、鄭愁予、周夢蝶、楊牧等6位文壇大師,紀錄作家們的生活軌跡。

側拍文壇巨擘生活點滴

《朝向一首詩的完成》感受楊牧自然律動的詩文。負責本次拍攝計畫的監製王耿瑜表示,「影像作品會永遠留下,就像你聽到望春風,可能不知道作者是誰,但音樂會永遠流傳,而我們有幸參與文學大師的年長階段,紀錄保存他們生平過往,深具意義。」

這次計畫選定的作家,以二戰後仍然持續寫作的作家為主,一開始邀請大師拍攝就費了很大的心力。像是年事已高的周夢蝶,起先就拒絕了這項計畫,讓製作團隊感到相當灰心,後來經過多次多方的勸進,他才欣然答應。

此外,每天馬拉松式的跟拍,也讓作家們感到相當不適應。這些文學大師們經常接受採訪,當他們面對鏡頭時,總是對答如流,所以在他們的認知理念裡,只要面對鏡頭說一些話就可以了,卻不知道拍攝紀錄片隨時會有劇組在一旁拍攝。王耿瑜提到像是楊牧在拍攝過程中,有一度非常不適應,甚至跟導演溫知儀表示,請劇組將他當成已故的林海音那樣處理就好了,用現有的資料整理拍攝完成即可。拍攝《逍遙遊》期間,陳懷恩時常與劇組到高雄拍攝余光中的生活,就連上課都跟隨在旁,這也讓余光中大喊吃不消。

然而,在作家拍攝不適應的時候,師母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王耿瑜發現,每位作家背後都有賢內助在一旁照料生活,適時的在一旁安撫、勸進配合拍攝。因此靈機一動,發想紀錄這些在背後默默付出的女性,也促成側拍師母的靈感,讓紀錄文學大師的影像更為豐富完整。

傳記式影片 5名導演戰戰兢兢

為了典藏文學大師風範,製作團隊找來陳懷恩、林靖傑、陳傳興、楊力州、溫知儀等中生代導演拍攝,每部片成本高達300萬元,期呈現高質感的電影規模。這6部傳記式紀錄片,透過不同導演的鏡頭以及作家的特質,交織出風格鮮明的文學影像。

像是陳懷恩運用遊記方式拍攝《逍遙遊》,紀錄余光中不同人生里程;林靖傑《尋找背海的人》運用關鍵字串起王文興創作的嘔心歷程;陳傳興運用14行詩的敘事架構,將鄭愁予的創作思路與時代脈動連結。另外,在《化成再來人》中,陳傳興以周夢蝶的一天,象徵紀錄周夢蝶近百年的美麗與哀愁;楊力州《兩地》運用動畫與類戲劇手法,描繪林海音生活與創作片段;熟稔拍攝作家的溫知儀,在《朝向一首詩的完成》細膩地呈現楊牧寫作過程與扎實的生命厚度。這項計畫從發想、籌備、拍攝共花了3年的時間,花了那麼多的成本與時間,只為了永存文壇巨擘身影,深具劃時代意義。

走進作家生命 導演編劇重新作功課

《尋找背海的人》以「關鍵字」串起王文興文學生涯。寫作如雕刻家一再琢磨的王文興,字裡行間呈現嚴謹深刻的意涵,他花了25年的時間完成《背海的人》,提倡精讀、慢讀,一天只寫30個字,是一位安靜而純粹的作家。

生活節奏緩慢而簡單的他,平時幾乎沒有社交活動,曾有人問「難到你不需要交朋友嗎?」他以肯定的語氣回答「不需要」。因為所有時間都投注在寫作裡,傳真機是王文興唯一聯繫外界的通訊工具,林靖傑表示一開始拍攝時,在聯繫部分有點困擾,若有突發狀況不能及時更改,因此事前會嚴密規劃各種狀況。然而,透過最純粹的紙張書寫,在一來一往之間醞釀出導演與作家不可言喻的默契。

「在拍攝期間導演非常的配合,儘量讓工作時速減到最低,多半的時間不是拿著攝影機跟拍,而是透過他的眼睛先認識我的生活,甚至上課也是從頭聽到尾,事前還做了許多閱讀、規劃等等工作,可說是下了苦工,拍電影也是一種苦練的過程啊!」王文興娓娓道出對於導演的肯定。

王文興表示,文學跟電影的結合,從歷史來看並不是一件新鮮事,但是傳記式紀錄片的合作並不多,就算有也只是紀錄10幾分鐘,因此這次的計畫是一項新的嘗試冒險,值得一看。而《尋找背海的人》具有很濃厚的抒情詩格調,從頭到尾節奏沒有錯亂,沒有變調的節奏,王文興深表喜歡。他也希望透過影像的力量,喚起更多年輕學子去感受、去認識浩瀚的文學世界。

左手寫詩右手為文的逍遙客

《逍遙遊》生動捕捉余光中生活面貌。「12歲讀古文,從此古文抓得我很緊,而且我是從父母親、舅舅那兒學的,很親切,我覺得那些文字有一種力量、有一種權威,我願意跟著他走。」在《逍遙遊》裡,左手寫詩右手為文的余光中娓娓道出對於文學的喜愛,讓人深深感受到文學與閱讀的魅力。

陳懷恩在為期1年多的拍攝期間,做了很多的準備,包括閱讀、架構、隨同老師演講…等等。期間花了很多時間拍攝余光中細瑣的生活,卻捕捉不出生動、具臨場感的畫面。後來終於在一次墾丁旅行中找到余光中輕鬆、自在的一面,因此也促成以「逍遙遊」作為片名的概念。

長期住在南臺灣的余光中,相當喜愛這裡熱情的風土民情,以位居南臺灣為傲。他在影片提到「想到三峽就想到杜甫,想到黃河就會想到李白。」目前他可以自豪的說「西子灣是我的!」並且有責任題詠它。余光中除了運用詩表達南臺灣的美之外,也持續關懷社會脈動,尤其是環保的部分,曾為文抨擊企業對大自然的侵襲,目前仍持續地堅持寫作,即使是在現今83歲之齡。

吸引年輕人 更親近文學世界

王耿瑜表示,與每位導演聊天過程中發現,每個人都從中獲取創作的正面能量。他們看到70、80歲的大師們仍然努力不懈持續創作,看到了持之以恆的專注以及創作的高度,作為同樣是創作者的身分,真切地感受到創作不輟的精神。

「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透過電影的手法,保存文學大師身影,讓更多人了解文壇巨擘創作的歷程與生命力;另外,王耿瑜特別希望網路世代的莘莘學子,因這項影像典藏,更加親近文學的世界。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