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書香最前線

文:編輯部

書名: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烙印
策劃: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基金會
出版:玉山社(2007年2月)

胡元輝(公廣集團總經理)∕文

  歷史。可以傳之於口耳、見之於壁刻、存之於繪畫、載之於文字,尤可留之於影像。

  歷史。可以描述自然的演進、政治的遞嬗、經濟的變遷、社會的發展、文化的承轉,尤可記載庶民的奮鬥歷程。

  自有電視發明以來,歷史便相伴而生,如影隨形。新聞裡少不了它,戲劇裡缺不了它,綜藝裡忘不了它,如何以更活潑的電視形式重現歷史,更成為電視與歷史間的重要課題。公視製作「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節目,不只是因為各國公共電視的本質使然,亦是對台灣史現況的反思。我們發現在台灣通史的作品裡,文字有之、廣播有之、漫畫有之,卻幾乎未見完整的影像台灣史。此為公視以他國為師,決意製作「打拚」的重要緣由之一。

  不過,我們都瞭解,要製作一部面面俱到像台灣史並非易事,與其兼涉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面向,倒不如認真地以人民的奮鬥歷程為主軸,既可集中已有的製作資源,亦能突顯民主的時代意涵。然而,此終究為理想目標,對於仍亟待開發的台灣史領域而言,欲精確勾勒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生活史,不啻是高難度的挑戰。公視歷經五年籌播方才完成此重建台灣史的節目,其中的困難與波折,不言可喻,尤其晚清之前的台灣歷史重現更為過去所無,本書也見證了這段辛苦的製作過程。

  毫無疑問,「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節目是希望站在台灣主體詮釋的立場來描述台灣史,但不希望捲入統獨、藍綠等意識形態的漩渦。同樣的,這部影像台灣史亦期待展現台灣人民實實在在的發展歷程,卻不願意落入教條化、口號化等宣傳邏輯的陷阱。因此,當我們為台灣人民的歷史軌跡,找一個統攝性的描述時,便遇到極大的困境。

  最後我們擇定「打拚」兩字,雖然不是台灣人民的唯一寫照,卻絕對是台灣人民的鮮明烙印。回顧台灣人民走過的歷史,無論是遠溯自六、七千年前原住民在台灣立足開始,或是四百年前漢人、西洋人啟動的墾拓乃至今日,其實,在在都是挑戰,卻也處處呈現驚奇。

  1935年(日昭和10年)4月21日,台灣苗栗卓蘭附近發生規模7.1級的大地震,造成三千二百餘人死亡,一萬二千多人受傷,但是那年11月,台灣照樣舉行有史以來第一次半自治地方選舉。1999年(民國88年)9月21日,台灣發生規模7.3級的集集大地震,造成二千四百人死亡,八千餘人受傷,但是半年後,台灣同樣進行總統大選的投票,結果還出現台灣首度政黨輪替的政治地殼大變動。台灣人民似乎有永不中斷的挑戰,亦似乎有永不歇息的拚鬥。

  「打拚」這一個從日據時代以來,常被台灣人使用的辭彙,固然可以意味草莽的衝撞,更可以意涵堅韌的毅力。打拚、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誠然不乏內爭內鬥的幽闇,卻同樣充滿開天闢地的豪情。有人說,在挑戰不斷的台灣,人民雖然會有徬徨、餒弱,但最後總是會做出智慧的抉擇。不同的人對這樣的說法或許會有不同的解讀,但台灣人民終究走出了自己的歷史,也豐富了文明的樣貌。

  台灣,原住民、移民、殖民、國民、世界公民,縱橫交錯,先來後到,悲歡離合,血淚交織。

  古哲蘇格拉底曾言:「沒有反省的生活不值得活。」我們也可以說:「沒有反省的歷史不值得拍」。「打拚─台灣人民的歷史」節目既是歷史的反省,亦應成為可資反省的歷史素材。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