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終結獨裁的開明專制者─談陶涵、江南二種版本的《蔣經國傳》

文:歐宗智(臺北縣清傳高商校長)

書 名:蔣經國傳
著 者:陶涵(Jay Taylor)
譯 者:林添貴
出版者: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九年十月

書 名:蔣經國傳
著 者:江南
出版者:香港藝文圖書公司
出版年:一九八四年

(一)前言

   故總統蔣經國先生無疑是臺灣關鍵年代的領袖人物,關於蔣經國的傳記,最完整也最全面性的,當數於蔣經國生前即問世的江南版《蔣經國傳》,以及蔣經國去世十二年後由前美國資深外交人員陶涵(Jay Taylor)所著,哈佛大學出版社發行的《蔣經國傳》,後者之中文版更榮獲《聯合報》讀書人周報二○○○年非文學類最佳書獎。這兩本非官方出版的中、英文傳記,十分完整的呈現蔣經國生平經歷的轉折,以及複雜的內心面向,讀者藉此可對臺灣步入現代化的進程有一番深刻的了解。

  客觀、可信的《蔣經國傳》的相繼問世,不僅是中國現代史的重要紀錄,相信對臺灣海峽兩岸政治亦將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蔣經國的性格

  先總統蔣公中正先生是專制的獨裁者,有倔強的性格,江南於《蔣經國傳》中批評蔣公,在某一方面是強者,但遇到乾坤一擲的大事,卻畏首畏尾的懦弱,缺少衝天一擊的大智慧大氣魄。做為蔣公的長子,乃至其接班人,蔣經國的個性也是值得探討的。

  據中外人士觀察,尤其是外國官員或記者,對蔣經國最普遍的印象是「沒有架子、平易近人」,臉上經常掛著笑容。宴客時,他是划拳高手,幽默風趣,隨口就是一些笑話,還會即興高歌或跳舞,和客人同歡,態度任意自如,不認為這與「尊嚴」有關。看到有人進到辦公室,他一定起身招呼,向來重視儀表外貌的蔣公,就一再勸他嚴肅自持,但似乎沒太大效果。擔任中央幹校教育長時,他甚至不准學生向他敬禮。蔣經國無論是在贛南或臺灣,都獲得「親民愛民」的讚揚,可謂其來有自。

  蔣經國個性方面與其父尚有一不同之處,即懂得「忍耐」,遭受挫敗時能不露聲色。他從來不當面頂撞父親,會委婉建言,使蔣公覺得這是他自己做的裁定。然而江南指出,或許受到長期在蘇聯求學、工作的影響,對他性格產生不少負面作用,比如多疑多變、反覆無常。此一說法見仁見智,未免想當然耳。不過,陶涵版《蔣經國傳》並未就蔣經國性格上的缺點有所著墨,就傳主整體的呈現而言,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三)蔣經國的思想及其行事風格

  哈佛大學史學教授柯偉林(William Kirby)說,蔣經國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極難加以歸類。其複雜應與他思想形成背景有密切關聯。

  蔣經國自小在父親指示下讀「四書」,尤其是《孟子》,對於《曾文正公家書》也甚為重視。江南認為,此種晦澀刻板的舊式教育,對一個年僅十幾歲的孩子,並不合適。事實上,這樣的教育可以說影響了蔣經國的一生。蔣公的醫生熊丸透露,曾發現蔣經國站在病床旁邊,背對著父親,面朝窗子在講話,這不尊敬的行為令人覺得奇怪,熊丸後來才弄清楚,原來蔣經國是在背誦《孟子》。而他也始終遵照儒家傳統,對老一輩的人物執禮甚恭。到了農曆新年,他會穿上傳統長袍,向父母親拜年、致敬,而且一進門就跪下磕頭。

  小學畢業後,升入上海浦東中學,因領導群眾參加五卅慘案遊行示威遭警局扣押,被父親送去吳稚暉在北京新成立的學校唸書,不到十六歲就遠赴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直到中蘇關係解凍,才得以回到中國,這一段蘇俄經驗長達十二年之久,蔣經國在這裡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完成學業、工作、結婚,對他的一生影響極鉅。是以蔣經國雖然後來反對共產黨,然而他的思想一直是帶有強烈的社會主義色彩。

  蔣經國任事忠勤,以身作則,當他被派到莫斯科郊外的集體農場,農民嘲笑他只曉得吃麵包、卻不會犁田,他立刻認真學習犁田,忍辱負重,埋首工作,用行動表現來爭取支持,結果使農民對他印象大大改觀,幾個月後,他就成為這個集體農場的主席了;在贛南大刀闊斧,推動政經建設與社會改革,便有一些政敵指控,其做法和口號跟共產黨一模一樣;辦學校時,他與學生一起用餐、從事勞動;他做事正直清廉,要求太太量入為出,勤儉持家;家中的陳設樸素,絲毫看不出官宦人家的習氣;他反對黑金,經常以「大資產階級」來稱呼孔祥熙、宋子文這些宋家姻親;他不准子女在民間機關任職;被派為上海經濟管制督導員時,為打擊非法囤積物資,不惜得罪黑社會頭子杜月笙和當道的孔宋家族;他追求財富平均,討厭「豪華」這樣的字眼;出任行政院長,立即發表公務員「十誡」,規定各級官員不得到酒家、歌廳,也不得有鋪張浪費的婚喪典禮。

  至於堅持走入群眾、掌握青年、在軍中建立「監軍」般的政工制度,也都是蘇聯時期的影響所致。所以他善用演說,激勵士氣,組織群眾;深入基層,到各地視察,傾聽民眾心聲;在酒會之後,他往往走到廚房和廚師聊聊;在收容榮民的麻瘋病醫院,甚至不聽勸阻,堅持跟他見到的每個病患握手。他在大陸時期,曾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青年軍總政治部主任,來到臺灣便成立政工幹校,而「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更是三民主義青年團的翻版,這些舉措遭到當時臺灣省主席吳國楨、孫立人將軍,以及其後《自由中國》雜誌的雷震等自由派人士的激烈反對,埋下了相互鬥爭的因素。

  關於蔣經國的思想,尚有值得一提者,即他由蘇聯回到中國不久,就開始讀《聖經》,到了一九四三年,受洗成為基督徒,這跟他尊奉孔、孟聖賢之道一樣,是出於父親的意旨。《聖經》於是經常帶在身邊,每從頭到尾讀完一遍,就在第一頁做個記號,當他逝世時,總共有十七個記號。此外,基督教靈修書籍《荒漠甘泉》也是他喜愛的讀物之一。不過,據蔣家的家庭牧師周聯華說,蔣經國在宗教信仰上,並不堅守教條,不會有封閉的心態。

  由上可知,蔣經國的思想形成因素包括儒家、基督教以及社會主義等,這也構成了他的行事風格,不可否認,他的確是一位複雜的人物。

(四)蔣經國的功與過

  蔣經國總統於民國七十七年元月病逝,迄今已逾十三載,其功過應是可以蓋棺論定了。

  一般而言,大陸時期的蔣經國明顯不若臺灣時期來得「舉足輕重」,尤其他對臺灣的經濟、政治發展,貢獻特別重大。「蔣經國時代」的臺灣,經濟可以獲得A+的高分,他在擔任行政院長時,面臨戰後世界最大的經濟蕭條危機,許多開發中國家如巴西、墨西哥等,個個掙扎垂危,面臨崩潰邊緣,唯有他以「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毅然「逆向操作」,大力推動南北高速公路、桃園國際機場、石化工業、核能電廠......等十大建設,而此時大陸則陷入文化大革命的狂潮之中,結果蔣經國帶領臺灣度過能源危機,將臺灣以外貿為主的經濟,推上了歷史的顛峰,人民所得大幅提高,生活富足安定,創造了舉世讚譽的經濟奇蹟,成為全球的重要典範,也奠定了臺灣現代化的堅實基礎,接著,他又頗具遠見,鼓勵民間投資高科技產業。直到今天,臺灣人民仍受到此一雄偉氣魄作為的庇蔭。只是近年來,臺灣的經濟每下愈況,相信這讓更多的人懷念起所謂的「蔣經國時代」吧!

  在政治方面,蔣經國扮演的角色,備受爭議。國民政府遷臺以來,五○年代的大恐怖,以及七○年代末期高雄美麗島事件的鎮壓行動,迄今爭論不休,患有恐共症的人士認為,掌控特務、情治系統的蔣經國之所以採行鐵腕政策,乃臺灣存亡以及確保中國統一所不得不然的作法,若未把潛伏的抗拒鎮壓下去,在隨之而來的動亂中,國民政府的外省籍軍人以及國民黨內強硬的右派就可能出面接管,反而會造成更慘烈的恐怖統治。事實上,如此之罔顧、踐踏人權,跟國民黨向所倡導的民主自由,完全背道而馳,蔣經國實難辭其歷史之責。

  自一九六○年代開始,蔣經國告訴高階將領「如果不把本省人當做中國人看,我們麻煩就大了」,於是他開始拔擢臺籍人士,延攬其進入政府或黨部工作,逐漸進行本土化,並且體認到,面對北京來勢洶洶的統一運動,臺灣非得成為「更加開放」的社會不可,是以他獨排眾議,主張民主化改革,認為走向自由化和法治化,才能夠提升臺灣的形象與影響力,這樣臺灣與中國大陸高下立判,必然得到人民的支持。

  蔣經國帶領臺灣有驚無險地度過中美斷交的驚濤駭浪,他認為「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對異議人士逐漸採取寬容的態度;當他年紀已大,身體漸衰,國人對他身後可能有蔣家人或軍人主政的問題產生疑慮時,他公開表示「既不能,也不會」。他進一步推動「全面政治民主」,也就是取消戒嚴、開放黨禁、解除報禁、國會全面改選,並且讓人民合法到中國大陸旅行,國民黨的政策也不再是尋求在大陸取代中國共產黨。除此之外,經濟方面儘量自由化,言論自由方面亦大為鬆綁,這種種「大膽」的舉措,使臺灣成為經濟成長的典範,也不再是受人詬病的獨裁國家,雖然難免有點「亂」,世人卻普遍肯定,臺灣不折不扣是和平、民主過渡的模範。

  綜觀之,蔣經國有功有過,而他最大的成就,應是創造臺灣傲人的經濟奇蹟,以及誠如大陸女記者戴晴所言,他是獨裁者,但他也是最後一位獨裁者,他運用其權力,確實引進民主。所以說,稱蔣經國為「終結獨裁的開明專制者」,不亦可乎!

(五)江南與陶涵版《蔣經國傳》之比較

  就江南與陶涵二種版本《蔣經國傳》的寫作內容而言,江南版對於為蔣經國生下雙胞胎的「章亞若」,隻字未提,深受臺灣人重視的「二二八事件」亦一筆帶過,這些在陶涵版都予以彌補了,然而關於二二八事件,陶涵提到,一九四七年三月,國防部長白崇禧率領一個軍、政大員(包括蔣經國在內)組成的代表團到臺北,調查二二八事件始末,但蔣經國對二二八事件的看法到底如何,其後書中卻付之闕如。另外,江南自承,欠缺蔣經國在蘇聯時期的新資料。此一方面,陶涵版則博採周諮,大量引述莫斯科以及美國國家檔案局迄未公開的資料,發掘不少以前不為人知的有關蔣經國的秘聞,包括蔣經國留學莫斯科中山大學期間,與北洋軍閥馮玉祥之女馮弗能的短暫夫妻關係。加以江南版早於蔣經國在世時即已出版,因距離太近,反而不易下筆,許多資料或許不便取得或運用,以致內容上有所不足。而陶涵版是在蔣經國去世十二年之後才寫成,自然較有多樣的史料可供參考,甚至江南(本名劉宜良)被臺灣極右派的竹聯幫分子暗殺所引起的軒然大波也得以寫入書中。當然,蔣經國生命中兩位極其重要的人物--蔣經國的夫人蔣方良以及受其刻意栽培提攜的李登輝前總統,未能接受訪問,提供其第一手資料,誠為陶涵版《蔣經國傳》可惜之處。然此二種《蔣經國傳》版本相較之下,陶涵版明顯以較豐富多樣的史料與圖片取勝,成為該書的一大優點。

  一般說來,官方出版的傳記,其客觀性與可信度都因難以避免的「宣傳任務」而大打折扣,江南版《蔣經國傳》則將傳主功過並陳,咸認其史才略高一籌,真正把蔣經國寫活了;至於陶涵版《蔣經國傳》,或許因接受蔣經國青年軍舊部屬《中國時報》董事長余紀忠的資助而寫作之故,對傳主多為正面評述,極少批判之語,從史識的觀點來看,不能不說是有所不足吧!

  此外,江南與陶涵二種版本《蔣經國傳》同樣令人遺憾的是,均未編製年表,讀者無法按表查考,很不方便。再版時,希能補列,以求盡善盡美。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