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智慧科技讓專業再進化

文:唐祖湘 照片提供:鄭瑋、達志影像
智慧科技 讓專業再進化

AI、機器學習等智慧科技崛起,為生活帶來便利,但也取代人類一部分工作。對肩負著知識存取、整理與傳播角色的圖書館及館員而言,是威脅還是助力?圖書館的服務又會發生哪些變化呢?

 

  您能想像有一天進入辦公室,身旁的同事是機器人嗎?或是到商店購物,在櫃檯為您服務的店員也是機器人?隨著科技大躍進,AI、機器學習、自駕車、AR/VR等智慧科技越發強大,比人類反應更快、更有效率,那職場將會變成什麼模樣?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2020年發表的〈未來工作:自動化、就業與生產力〉報告指出,可從5個面向判別一份工作是否容易被自動化(automation)取代:專業程度、創意程度、管理需求、溝通複雜度及可預測的體力勞動。如此看來,我們印象中坐鎮櫃臺、整理書籍的圖書館員,看似極可能受到衝擊,但果真如此嗎?
 

善用科技工具 館員工作難替代

芬蘭赫爾辛基的頌歌中央圖書館書籍流通數量龐大,為了幫館員分擔勞務,現在導入6 位機器人協助館員上架書籍。

  事實上,圖書館館員的工作不只有借還書等例行性流通業務,尚有許多任務隱身幕後,如編目、採購、採訪、典藏、推廣等,多項工作已高度資訊化。像是核心的編目工作,面對琳琅滿目的平面與視聽資料、五花八門的數位及網路資源,加上國際圖書館產業呼應科技進展,不斷推出新的編目規範,館員必須持續吸收新資訊,為讀者提供更多元、便捷的目錄書目查詢管道。由此可見,館員對科技的使用需求與接受度,並不比其他工作來得低。
 

  與圖書館性質相近的博物館或記憶機構(knowledge institution),如庫房、機構圖書室工作的專業人員,同樣需要善用科技協助工作加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助理教授鄭瑋認為,上述館員不但不會被取代,「相對的這類工作面對智慧科技,將會越來越重要。」

 

  鄭瑋觀察,當前智慧科技輔助人類工作主要分為兩個面向,一是從人類經驗萃取決策模型,例如透過AI、機器學習等技術,協助精準決策,擺脫過去憑經驗判斷的不確定性;另一種是協助從事勞力密集且重複性高的任務,如機器人、自駕車、AR/VR等技術。因此,值得討論的並不是圖書館員的工作可能受取代,而是「哪些任務可以交給科技分擔」?
 

協助精準決策 節省時間勞力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亨特圖書館引進自動化圖書借還系統,減去館員或讀者找書的困擾。

  舉例來說,館員在編目作業會根據資源內容撰寫簡介,為書目紀錄加值。比起書籍,多媒體資源的書目加值往往耗費館員更多心力與時間,需額外參考電影DVD的影評等。「這時候,如果有AI應用程式能夠自動分析多媒體內容,與館員專業互補,就可以更有效率地判別各式資源的主題、屬性等,進而幫助讀者從書目紀錄找到貼近需求的資源。」鄭瑋說明AI加持對編目工作帶來的益處。

 

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亨特圖書館引進自動化圖書借還系統,減去館員或讀者找書的困擾。

  近年,大型公共圖書館、學術圖書館與博物館都有建置數位典藏系統,將原稿妥善轉為數位形式,讓文物永續保存。鄭瑋表示,這類型的數位化流程,需要花費圖書館員不少工夫,才能將手稿、報紙或相片掃描歸檔,資料處理人員也需要費盡心思比對與登錄。此時若有智慧科技協助,例如光學設備導入、語言處理軟體的進步、OCR辨識率提高,甚至還有AR與圖像辨識技術,執行丈量、掃描和自動登錄,便能省下大量作業時間,提升館員的工作效率。 圖書館還有不少與勞力直接相關的業務,像是館員原本需要徒手搬移沉重的書籍、器具和設備,現在則有自動化機械設備幫忙。2018年芬蘭赫爾辛基啟用的頌歌中央圖書館,部分書籍上架工作就是交給6個機器人處理;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亨特圖書館,則引進自動化圖書借還系統(bookBot),幕後由超級電腦遠端連網控制,讀者只需於系統輸入書籍資訊,5分鐘內書就能送到前臺,減去館員循著索書號在書架間找上老半天的困擾。
 

  國內也有類似應用,2019年臺大圖書館啟動高密度自動化書庫系統,利用自動升降機與臺車,在狹窄的書架空間高速移動,將指定書籍於架上放取。傳統人力取書,少說也要花上5至10分鐘,該系統只需要2至3分鐘,甚至還能在30分鐘內歸檔250本書,且空間節約是傳統圖書館的5倍,省下來空間可以再放120萬冊書本,效益驚人。
 

圖書館未來的重點 在於服務

鄭瑋

  智慧科技推陳出新,讓大部分館員漸漸從重複性任務中解放,更加專注在其他業務,這會為圖書館服務帶來哪些轉變?或者可以期待圖書館未來是什麼樣子? 鄭瑋指出,智慧科技衍生出「運算思維」與「資料素養」,新的國民義務教育課綱已將其納入,但對於學校教師來說,相關資源仍相當吃緊,而圖書館一直都是民眾終身學習的場所,「我認為圖書館可以培養出民眾運用科技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提供民眾與智慧科技互動所需要的資料相關服務。」
 

  鄭瑋觀察到,近年圖書館有不少接軌全球的文化創意,例如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參考美國職棒亞特蘭大勇士隊和喬治亞公共圖書館的合作模式,於2016年起攜手中信兄弟推出「閱讀全壘打」公益活動,透過借書可免費兌換球賽門票;臺北市立圖書館在2019 年世界閱讀日舉辦「漂人巴士」走讀臺北之旅,結合精選書單及文史工作者導覽,推廣在地文化,帶領讀者走出館外閱讀,這些創意都是在智慧科技輔助下,發展出的珍貴能量。讓所有社會大眾享受有創意的服務,或許是未來圖書館的模樣。
 

  最後,鄭瑋鼓勵館員進修、充實自己,例如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每年暑期開辦各類型研習班,智慧科技就是其中熱門主題,「這是館員接觸智慧科技很方便的管道。」當館員提升競爭力,把握創新機遇,不但不會被機器取代,還能帶領圖書館走向更新穎、理想的狀態。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