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過好每一天》《西洋美術史之旅》《公共關係總論》《臺灣的書院與科舉》《二十一世紀的管理挑戰》等介紹

文:何高鳳(國立臺中圖書館館員)

書 名:過好每一天
著 者:鄭石岩
出版者: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九年

  現代人需要清醒的心智和學習新知的能力,以應付變遷社會的挑戰;當然也需要更好的活力,經營快樂且有意義的生活。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將唯識論中的煩惱法,作了詮釋,並結合心理學理論和實務,就情緒生活的調適,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法。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篇是「認真把生活過好」,陳述怎樣培養積極振作的態度和情緒。第二篇是「把握養心之道」,對繁忙的現代人,提供養心方法,讓心力更強固、更健康。第三篇是「及時療傷止痛」,生活在複雜的資訊社會,不免遇到挫敗和心創,如何及時療傷止痛,以免一蹶不振,在此作了精闢實用的敘述。第四篇是「紓解緊張和焦慮」,對於如何處理緊張和焦慮,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法。第五篇是「掙脫憂鬱的情緒」,對於如何克服憂鬱、厭倦和人生的低潮,提出解套的方法。

  現在我們已經踏上一個新的紀元。延續著過去科技的發展,社會的變遷和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無疑地,這個新世紀將是一個由高科技所引導的生活方式,相信我們在生活適應上,將會有一番大變動。它將直接衝擊每個人的心靈生活,影響每個家庭,改變大家的生活型態。

  本書是培養情緒智慧的好書,理論與實用並重,相信讀者能從中得到許多實用知識,把自己的情緒調理得更好,享有健康的身心和幸福的人生。


書 名:西洋美術史之旅
著 者:張心龍
出版者:雄獅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

  近年來臺灣社會逐漸重視美育的推廣,常見公私立教育體系與社教機構舉辦藝術演講、座談,美術叢書的出版也較以往受重視。不過,受限於資源,這些活動多集中於極少數的國際性名畫展,或臺灣美術的建構,對西方美術作深入介紹的工作仍然很少。因此,在學校與社會的美育活動中,如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西方文化藝術,使數千年的西方建築、雕塑、繪畫及各項作品,能在其藝術特徵的介紹之外,配合人文歷史的解說,以收感性與知性平衡發展的效果,實為美育工作者應關心的課題。

  本書分為九章節,內容有:來自遠古的聲音、神秘的古國、虔誠的束縳、千年的沈寂、人性的甦醒、皇帝的榮耀、理性與感性的鬥爭、科學化的浮光掠影、百花怒放的地球村等章,著者以平易的文字引導讀者走入西方美術世界,其以創作及研究的雙重修養,於解讀作品的同時,也闡明藝術家的創作背景與時代變遷,全書雖以藝術特徵為貫穿美術史的軸線,卻不忘作品的精神內涵,對西方美術的理解,幫助頗大。

  綜觀全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將西洋美術史以融會貫通的方式獨立寫出,每一件標示著藝術思維精采轉折的繪畫、雕塑、建築作品,在著者嚴謹的態度之中,亦可見其平易近人的筆調。本書不論是對美術史初入門者,或是參考工具書的使用者,都是非常難得的好書。


書 名:公共關係總論
著 者:鄭貞銘
出版者: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十月

  公共關係指的是一種管理哲學,在其所有政策及行動上,都是以公共的利益為前提。它是個人、團體、社會間求取協調、解釋與合一的一種重要工具,藉此把個人或團體對社會的服務及貢獻向大眾作適當的闡釋和報導,以獲取社會大眾的了解與支持,進而獲得他們的好感與合作,俾化阻力為助力,使所欲推動的各項事務得以順利有效的推展。

  良好的公共關係,本是一種道德性,必須具有善意的行為,保持道德性的生動靈活。所以,公共關係在理論上是要出於至誠,在實務上是要順乎人性,必須要取信於公眾,以道德來說服大眾,這樣才能積極地去展開公共關係的雙線道作業,而獲得群眾的諒解、支持,進而適當的調整我們與群眾之間的關係,使社會大眾的態度和行動與我們結為一體,使我們所欲推動的各項工作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書共分為十三章,全書內容闡述公共關係的基本概念、其發展的歷史軌跡、近況、種類及未來展望,全書理論與實務並重,另亦述及許多成功公關的範例,為從事公共關係研究與實務工作不可多得的入門書籍,是值得讀者研讀的好書。


書 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
著 者:林文龍
出版者:常民文化
出版年:民國八十八年

  教育改革是政府、民間極力著手之要事。尤其是聯考制度的存廢問題更引起廣泛關切。而要說學校教育與聯考的淵源,可遠溯自年代已久的書院與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濫觴於隋代,歷唐、宋、元各朝發展,乃成為國家取士用人的途徑;到了明代,並創出八股制義文體,清末海運大開,受到西洋文化的衝擊,清廷乃在清光緒三十一年頒布開辦學堂、停止科舉詔令,而使綿延一千三百餘年的科舉制度劃下句點。

  有關科舉制度專書或論著、掌故,早已汗牛充棟。與臺灣關係密切的,如日據時期成書的《臺灣私法》,書中針對考試的每個階段,都載有詳細的調查資料。然而年代久遠,「科舉」成了歷史名詞,許多繁複的制度、詞彙,乃至為了因應考試而衍生的書院、書房教育,或者是相關習俗,現代人都已陌生,實有重加整理、詮釋的必要。

  本書共蒐集整理了臺灣的書院、詩文社及書房教育等古老文獻,並詳述秀才、舉人、進士的名稱分法和考試科別。全書尤具特色的是,長達二十四頁的全臺書院簡介及圖片輯,以及書中多頁條理分明、鉅細靡遺的各樣表格,使讀者查詢資料最為方便,詳讀本書定可使我們縱覽臺灣學制之舊昔樣貌,而獲益良多。


書 名:21世紀的管理挑戰
著 者:杜拉克
譯 者:劉毓玲
出版者:天下遠見
出版年:民國八十九年

  社會科學對事實有其自成一套的基本假設。這套假設構成了這門學科的典範,管理學也是如此。管理和創業是一體兩面,這是很明顯的道理。不懂得管理的創業家,不能存活很久;而不懂得如何創新的管理者,也不會存活很久。管理是為了組織的成效而存在,它必須從預期達到的結果出發,運用組織內的資源,來創造這樣的成效。不管是企業、大學、醫院,管理是使一個機構能夠產生外部成果的工具。

  任何一個時間的里程碑,都教人不期然,也不得不駐足省思。二十世紀的結束,二十一世紀的來臨,轉接的樞紐,扣緊了資訊科技一日千里的進展,種種變革排山倒海而來。在這樣劇烈轉型的關鍵年代,風雲詭譎,對管理又意味著什麼?資訊科技與知識工作者統領一切,對經濟、政治、社會,又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管理學大師杜拉克,在本書中提出於二十一世紀中管理面臨的種種挑戰。他一再強調,本書不只是一本談「企業管理」的書,而是一本談「管理」的書;書中所討論的議題不僅適用於企業,也同樣適用於所有非企業機構。

  面對二十一世紀管理各方面的挑戰,本書不僅提供了對事實不可不知的洞見,更讓人開始以新的展望去看管理,從而踏上一個不斷進步的尋找與發現之旅。研讀本書,定能有所啟示。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