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堆,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地名,卻有著鮮明的色彩。二百餘年前,高屏客家聚落的生存遭受威脅,各地義勇集合,成立六隊(堆)鄉團保衛家園。在這個同個族群群聚的環境裡,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被傳誦著,也有不知名的小人物默默地以他們的方式,守護這塊土地,守護客家文化。
由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台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出版的「六堆常民人物誌」系列紀錄片,由紀錄片《生命》導演吳乙峰擔任藝術指導,率領7名新生代導演拍攝10部紀錄片:《高樹》、《火庄遊俠》、《紅土的天空》、《阿秋綜藝團》、《尋找香蕉的祕方》、《驛鄉》、《啊啊阿公》、《萬巒妹仔》、《春天的對話》、《媽媽的味緒》,敘述15段不同的人生故事。
故事的主角包含客家婦女、外籍配偶、客籍老兵、返鄉與留鄉的青年與中老年等,一齣齣看似平淡無奇的常民故事,在鏡頭下顯得格外深刻動人。紀錄片所呈現的,不僅是主角的日常生活,更是主角與土地之間的情感連結。
紅土的天空 讓夢想起飛
4月17日的午後,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上映著留在家鄉打拚的青年,以熱情與努力彰顯客家精神的故事──新銳導演陳博文的作品《紅土的天空》,主角徐教練從小接受軟式網球訓練,退伍後回到母校屏東縣麟洛國小擔任教練。處於當今體育制度不完整的環境,憑著一股傳承下一代的熱情,他不計微薄薪水教導小朋友。徐教練說,能看到小朋友從什麼都不會,到最後能夠上場打球,是他最開心的事。
肩負傳承軟網重責大任的徐教練,其實有一個隱藏許久的夢想──他想要飛行。回想當兵時他考了空軍,拿到空軍衣服時的那種興奮與喜悅,然而,沒能畢業的他,最愛的空軍軍服成了紀念品。直到現在,每當聽見飛機的聲音,總是後悔,「當時如果繼續飛,就在其中一台飛機上了……」徐教練說。
年輕的徐教練,時常踏在國小操場的紅土上,為傳承持續努力,卻也不時仰望天空,回想當年的飛行夢。紅土與天空,現實與夢想, 他該如何找到平衡點?


春天的對話 返鄉的故事
當許多年輕人仍尋尋覓覓,在人生的康莊大道跌得鼻青臉腫,尋找未來、尋求歸屬感之時,19歲的佳吧、24歲的胖子已經找到人生的方向,大聲說:「我要回美濃做事,不是一時好玩,這是我最想做的事!」
這部曾獲「2009香港華語紀錄片短片組銅牌獎」的作品《春天的對話》,描述兩名想為故鄉「做點什麼」的年輕人。佳吧是一名離鄉求學的女孩,因緣際會加入美濃後生會,開始關注自己生長的土地,一心想在畢業後回美濃做事。胖子,畢業後回到美濃,從事老人居家照顧的工作。
影片中,胖子開心地做著給老人家的便當;佳吧開心地觀察美濃、記錄美濃、重新認識美濃。他們不認識彼此,但導演黃琇怡以網路即時通為平台,巧妙地串連佳吧與胖子的故事,讓兩人在影片中進行對話。
黃琇怡說,兩名主角具有相同的特質,即使家人認為年輕人應該在外地尋求更多機會,鼓勵他們外出打拚,從來不會問:「你要不要回來?」他們仍堅持返鄉,不害怕未來的路難走。
奇妙的是,黃琇怡到美濃放映《春天的對話》之後,胖子與佳吧的父母親都不再反對他們回到美濃了。
認識自己 認識這片土地
黃琇怡拍攝《春天的對話》後,深感人們從教科書上所學的知識,往往與自身的關聯性很少。近年來台灣學研究成為顯學,強調鄉土教育的重要性,而鄉土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家園」。
「六堆常民人物誌」是台灣首部客家常民系列紀錄影片,導演們從各種角度記錄常民生活的點滴,跟隨著他們的步伐、追蹤著他們的腳印,讓常民們演出無劇本的人生劇場,就像真人實境秀一般,赤裸裸的呈現在觀眾面前。
「六堆常民人物誌」現正舉辦巡迴影展,邀請民眾一同認識六堆、認識客家文化。放映後進行導演座談,分享拍攝經歷;參與的民眾可獲贈「六堆常民人物誌」DVD乙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