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的高等教育政策中有一項「追求卓越發展計畫」,亦即將國家資源投注在重點計畫,培植菁英人才與優質研究環境;而在游內閣所提的「新十大建設」中也有發展頂尖大學的計畫。國內教育在普及化之後,也注重到卓越計畫的發展,無非是希望將台灣的人力素質推向頂尖國家之林。
同樣地,圖書館的發展也有類似的軌跡,在早期「一鄉鎮一圖書館」的方案落實之後,文建會再選拔出「新時代的公共圖書館」,頂尖圖書館陸續出列,在這些圖書館中有的側重空間改善,有的建立了具特色的主題性館藏,有運用新科技將服務升等,而有的二者或三者兼具,無論如何,這些作為新時代圖書館的代表,未來可望引領風氣之先,為國內未來圖書館發展立下新的典範。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民眾已經畏懼被同樣的訊息不斷地轟炸,24小時的新聞頻道就是典型的例子。現在是個講求特色與主張的時代,如果缺乏特色、千篇一律的圖書館終究難以吸引民眾上門,最後不免淪為僅是考生的K書室或老年人看報紙及吹冷氣的場所。但作為一個文化媒體的重要場所,圖書館豈可以僅是如此呢?
因此,在許多文化政策領航者的帶領下,現在越來越多的圖書館展現出有別以往的風貌,它們結合地方文化產業特色,發展主題性藏書;也有的圖書館,以特定族群(如視障者)為服務對象,滿足少數人的權利。在這個思考軸線下,不斷延伸,主題變化漸趨多樣,圖書館可以儘量秀出各自特色,民眾也可以個人好惡,選擇自己喜好的圖書館,進而培養大家上圖書館的喜好,達到加速文化交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