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甘蔗影展從橋頭糖廠出發,嘗試把熱情擴散出去,今年來到美濃,激盪出不同的火花,透過評審之一蘇士雅的自述,更能深入且貼近這個獨立影展的企圖心。
重返美濃,喧嘩退去,這塊寧靜的客家庄又恢復到質樸的悠然,但是,此刻卻可以感受到有些許不同以往的氛圍在騷動著。
獎額不高 熱情不減
第八屆金甘蔗影展在1月3日晚上進行頒獎典禮,當天月光山夜市沒有熱鬧的攤販,取代的是數百名青年學子的殷殷切盼,他們群聚在廣場,等待著從頒獎人手上接下獎座,讓心中懷抱的電影夢成為眾人的驕傲。
在13個獎項中,只有被視為首獎的「金甘蔗獎」能夠獲得獎座與10萬元獎金,其餘獎項只有連裝框都闕如的一張薄紙獎狀,儘管如此寒酸,但參展的隊伍熱情不減。事實上,對漂洋過海而來的中國與香港學子而言,即便得到首獎,也不足以支付團體的車馬費,但他們仍然積極的參與角逐,除了對電影的熱情,更多的是愛上這種透過就地拍攝、後製的影展方式,讓他們可以在短時間內深入的認識與體驗一個有故事性的土地。
第八屆金甘蔗影展共有58個團隊報名參賽,歷經初選淘汰,最後20個團隊入圍,其中5組來自香港、1組來自中國北京。入圍競賽的20部影片,決審時有4部被評審團入選為金甘蔗獎,於是開始了評審之間鉅細靡遺的討論,最後,《不忘念念》與《瀰濃》形成票數拉鋸戰。
評審意見 一度拉鋸 《瀰濃》勝出
第八屆金甘蔗影展的決審評審團共有7位評審(王榮裕/金枝演社團長、林靖傑/電影導演、柯淑卿/金甘蔗影展主席、莊益增/紀錄片導演、陳長綸/電影導演、曾煥哲/美國製片、蘇士雅/藝文創作者)。以非影像創作者身分能夠共同擔任影展評審,對筆者而言,無疑是個奇特的經歷,因為寫作與藝術創作的背景,觀看片子時,特別敏感於影片的內涵精神與表現手法。
在整體品質相當下,《不忘念念》帶著詩意,《瀰濃》以獨特的劇情吸引目光,多數的評審內心存在著難以取捨的掙扎,林靖傑最後表態棄權投票,他說自己無法抉擇要讓哪一部勝出,擔任這屆影展評審團總召的莊益增與我屬意同一部影片,但我們對另一部還是心有所掛念。在完全膠著下,柯淑卿建議先休息五分鐘,讓彼此的心情和思緒休息一下再繼續討論投票。5分鐘後,柯淑卿回到評審席,她說了一句話,就因為這句話徹底化解了眾人的掙扎,瞬間定奪了優勝者。
柯淑卿說:「我們都忘了金甘蔗影展所強調的精神是『生猛』,這兩部片子誰具備了『生猛』的特色?」
能夠符合生猛的精神,兩相比較下,勝負立辨。臺灣團隊「員林幫」拍製的《瀰濃》,透過殭屍與幼童的關係展現出美濃過往與新世代的交融,這樣的劇情除了隱喻的手法高明,表現方式更是大膽,這麼富有創新的實驗精神,是生猛的最佳表現。
最大獎敲定後,其他獎項的表決就順利多了,過程中偶有小爭辯,但在彼此表達觀點後都能很快就取得共識;即便如此,一場評審下來也足足持續了6個小時。
從偶發變常態 邁向永續
金甘蔗獎為2006年時,「橋仔頭文史協會」結合「高雄縣社區營造中心輔導團」及「橋仔頭糖廠藝術村」於10月15、16日辦理第一屆金甘蔗影展,首次以現地拍攝、現地後製、社區參與的方式完成2部10分鐘劇情短片,因拍攝場地以橋頭這個臺灣第一座新式製糖廠為主要片場,也期望讓電影跟甘蔗一樣根植於腳下的土壤,故名為「金甘蔗影展」;這個偶發的創意成為常態性辦理「金甘蔗影展」的起源。
2007年第二屆金甘蔗影展共有來自全國及亞洲共58個團隊報名,入選23組團隊參展,開始受到各媒體的關注。2008年第三屆金甘蔗影展擴大進行,邀請相關影像工作者及社區、藝術工作者參與「南北論壇」,深化影展的論述、意義與存在價值。這股熱能吸引了更多的在地居民積極參與;擔任志工、贊助物資、當演員……充分表現對影展的支持與認同。當年參展團隊的技術水準愈發純熟,內容也很多元;鬼片、科幻片、綜藝節目形式……繽紛多樣。
從小社區所發展出來的金甘蔗影展已成為年輕影像創作者競逐的重點舞台,這樣的成績印證了結合社區的影展也能有發展性,這群發起人因而有了擴大辦理影展的動力。為了使影展有常設的執行單位,2009年7月成立「財團法人金甘蔗影展協進會」,為影展立下明確的規範;每年藉由初審選出20組團隊駐地拍片7天,不限主題與敘述形式,影片以10分鐘為準則,參與的團隊由影展單位安排食宿。
持續秉持著「現地拍攝、現地製作、現地影展」的操作模式,至2011年,第六屆金甘蔗影展已經為高雄橋頭累積短片一百多支影片,為在地文化的與時變遷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經過6年的試鍊,金甘蔗影展在2012年第七屆有一個新的轉折,策展團隊決定實現「出走」的想法,以每年關注一個地方為目標,把相同的愛延伸到其他的地方;「讓金甘蔗『在地拍』的精神就從橋仔頭給擴散出去吧!把過去六屆以橋頭為主要拍攝場地,移到『有問題』的地方去吧!」這是去年金甘蔗影展的策展論述。
全球首創 臺灣第一
於是,「有問題」的大林蒲成為第七屆的基地。大林蒲位處高雄南端的小港區,四周林立的工廠,大型拖板貨櫃車、中鋼、台電和中油三大國營企業的巨型煙囪、填海造陸的南星計畫,以及因煉鋼過程排放廢棄爐渣而沈積形成的「Tiffany藍」堤岸內海奇景,在在勾勒出當地特殊的環境汙染議題以及複雜的產業發展。
今年,美濃被列為影展基地。美濃是臺灣客家的代表性地域,近年來水稻廢耕改種繁花的美景,以及黃蝶、白玉蘿蔔和蜜蕃茄的加持,加上風光入選「2012全國十大觀光小城」,照理說,這個高雄市的後花園應該是能量充足的代表。
但是,在光彩的背後,這塊土地正處於新舊含混的狀態;跨國婚姻的普遍,觀光業發展與米稻農業式微之間的損益計算,大量都市人遷入…,讓重視傳統的客家庄產生了人與人、人與土地的情感鬆動與衝突。
本屆的金甘蔗影展抱持著這樣的關注來到美濃,期待參賽者的「電影眼」為美濃進行一場多樣貌的陳訴與探討,藉此讓外來者與在地人能夠更詳細閱讀這座山城。
不論是懸而未決的舊議題,或是隨著時移世轉而產生的新挑戰,今年度參展的20部影片確實多角度的反應出美濃的韻味以及衝突的現象。
明年,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哪一個「有問題」的社區會成為第九屆的基地還未定奪,但是金甘蔗影展協會已經確定第十屆重返橋頭,讓第10周年的影展回到發源地,他們甚至擬定了影展主題標語「千萬別缺席」。十週年是個重要的里程碑,金甘蔗影展創辦人蔣耀賢許下豪願,希望募得千萬元做為第十屆影展獎金。
從十萬到千萬,從關注一個小地方到放眼無邊無際的社會議題;究竟這一支根植於腳下土壤的甘蔗日後會茁壯成什麼模樣?「全球首創,臺灣第一」的金甘蔗影展在初創時曾立志10年後超越坎城影展,即便這個志願難以成真,但我們相信透過金甘蔗影展,高雄成為亞洲的坎城已不是夢想。
第八屆金甘蔗影展─「影到美濃」得獎名單
獎項
|
片名
|
團隊
|
得獎人
|
最佳音樂音效獎
|
遊子
|
草 (香港團隊)
|
黃伊人
|
最佳男配角獎
|
阮氏
|
馬賽克團(高苑科大)
|
謝昇佑
|
最佳女配角獎(2組)
|
轉屋家
|
Act One(政治大學)
|
李三梅
|
遊子
|
草(香港團隊)
|
蘇櫻菊
|
最佳美術獎
|
遊子
|
草(香港團隊)
|
區靖、陳巧真
|
最佳創意(2組)
|
御宅下美濃
|
瘋人院(高苑科大)
|
|
毀天滅地為了你
|
異猩戰場(輔仁大學)
|
|
甜甘蔗獎
|
雨傘結
|
大觀小裙角(臺灣藝術大學)
|
|
在地文化獎
|
後生‧十七
|
床只有一張,人有15個,那我睡哪?(義守大學)
|
|
最佳剪接獎
|
遊子
|
草(香港團隊)
|
麥皞年
|
最佳攝影(2組)
|
茄是故鄉濃
|
熱血花生團(香港團隊)
|
郭健誠
|
瀰濃
|
員林幫(北藝研究所)
|
陳彥宏
|
最佳編劇
|
不忘念念
|
求銀期(香港團隊)
|
張敏嘉
|
最佳觀眾票選獎
|
茄是故鄉濃
|
熱血花生團(香港團隊)
|
|
最佳男主角獎(2組)
|
美濃七日
|
Angry Donkey (香港團隊)
|
陳健朗
|
回來就好
|
竹筍雞劇組(輔仁大學)
|
吳宏修
|
最佳女主角獎
|
不忘念念
|
求銀期(香港團隊)
|
黃羿雲
|
最佳導演獎
|
茄是故鄉濃
|
熱血花生團(香港團隊)
|
林美兒
|
金甘蔗獎
|
瀰濃
|
員林幫(北藝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