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偉大的建築物,就如同偉大的文學作品,或是詩,或是音樂一樣,都能夠述說出人類靈魂的精采故事。」
美國建築大師李伯斯金(Daniel Liebskind,1946~)對建築做的經典定義,鼓舞一代又一代懷抱偉大理想的建築師,相信自己是擁有魔法的藝術家,更以崇高的使命感,經由建築為一座城市點石成金,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是2010年11月12日開館啟用的高雄市立圖書館小港分館。
工業重地化身為「綠明珠」
小港原本是指與旗津半島接壤的紅毛港,相對於以天然深水港著稱,港口吞吐量相當龐大的高雄國際港,稱為小港可說是再貼切不過。隨著臺灣經濟開始起飛,紅毛港在1980年代開闢為高雄港第二港口,讓吃水量更大的10萬噸以上巨輪得以來去自如,徹底改變紅毛港的地貌。原與紅毛港接壤的旗津半島因此變成孤島,政府另建穿起高雄港海底的過港隧道,恢復兩地之間的陸運交通,這也是臺灣唯一的海底隧道。
小港是包括中鋼、台電、中油、台船等國公營事業在內雲集的重工業,迎向國際舞台的重要門戶。高雄港第二港口與小港國際機場,就如同高雄的雙翼,引領著高雄,以至南臺灣展開雙臂擁抱世界。但也因此付出代價,必須承受工安及環境污染的威脅;對小港居民而言,對於自身所處的環境向來是愛恨交織。
為彌補對小港地區15萬居民的虧欠,高雄市政府多年來非常著力於改善小港區的居住生活品質,在綠化與汙染防治方面更是著墨甚深。除了綠化小港孔宅地區的閒置空地,更於孔宅綠園東側播種花籽,面積達3.8公頃,每到2月,如黃金般艷黃的油菜花花海吸引了大批遊客;此外,更打造了近17公頃的「熱帶植物園」,連結鄰近的鳳山水庫,形成達114公頃的自然生態區,成為全國第一座以保育研究教育及遊憩來建構的都會熱帶植物園。
被稱為「一座會呼吸的圖書館」的高雄市立圖書館小港分館,也是在相同思惟下誕生,以永續綠建築與自然共生為設計主軸,感性串連知性,不僅令人折服,更令人驚嘆!更使得麻雀變鳳凰的小港日漸形成高雄的「綠明珠」,益加引人樂於親近。
短短790天造就神話
小港區面積達39.86平方公里,占高雄市全市面積的四分之一。在小港高速工業化的過程中,曾經有座圖書館,但使用率不高。1997年市立空中大學成立,小港分館被移撥給空大作為該校圖書館使用,反倒使得全高雄市每一個行政區都至少擁有一座以上的圖書館,唯獨小港區空缺10餘年一直沒有圖書館。
近年來,在高雄市立圖書館館長施純福全力推廣閱讀下,圖書館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多元,除了閱讀外,在社教功能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民眾對圖書館的使用益發密切,因而小港區居民對於社區圖書館產生了殷切需求。
為了彌補這個遺憾,高雄市政府以十萬火急的速度決定興建高雄市立圖書館小港分館,陳菊市長於97年9月18日親至小港圖書館建議場地會勘,當場確定在博學路與松信路口興建。歷經規劃、設計、施工、設備進駐,一座美輪美奐的圖書館,在短短790天無中生有正式誕生。這是全高雄市第22座公共圖書館、第8個提供夜間開放服務的分館,也是高雄市立圖書館小港區首座圖書分館,達到高雄市每一行政區皆有一座以上圖書分館的目標,更平衡了行政區的閱讀資源。
負責設計與規劃小港分館的趙建銘建築師與國際知名的安藤忠雄大師一樣,擅長將自然、光影融入設計,在精密的計算中,其抽象的、肅然的、純粹的、幾何學的空間能呈現出一種靜謐與溫馨之美,讓空間使用者的精神找到憩棲與安頓感,並能喚起精神上的共鳴。
小港分館在開工動土之前就已取得綠建築候選證書,符合8大指標,包括:基地保水、綠化量、日常節能、室內環境、減碳、水資源、污水及垃圾改善、廢棄物減量,更使得趙建銘建築師的「立體的森林閱讀空間」設計理念得以發揮得淋漓盡致。
立體的森林閱讀空間
趙建銘建築師表示,小港分館的設計理念在於創造一種「閱讀的空間氛圍」,經由「造景露臺」及「借景」的方法,貫穿整棟建築物及戶外空間之設計,巧妙地與周遭地景融合於室內景觀,拋光石英磚地板的戶外倒影、室內木格柵與立面的光影相互呼應,達到內與外的相互滲透的效果,讓閱讀成為一種自在的生活態度,可以隨地而坐,可以沉思,可以討論,可以觀景…,置身於圖書館時猶如穿梭於充滿綠意的森林空間。
在節約能源功能上,館舍設計特別考慮各項立面、屋頂熱負核、通風、採光、照度等因素,將室內耗能減到最少。在美學方面,光影深淺的律動可說是小港分館建築裡的靈魂,建築師將大片落地玻璃把牆變透明,光影會恣意地灑落在地板、書架與人群身上,讓人有在樹蔭下讀書的自在感。
小港分館東北側為高雄餐旅學院,北側比鄰鳳陽國小,館舍面積計1,125坪,共有4樓層。一、二樓為兒童圖書及視聽資料,三、四樓為成人圖書及參考書,在場域的規劃上,經典之處在於讓人與書的關係更加密切。依翻閱、短暫閱讀、專注閱讀等不同閱讀行為,予以不同層次的座位設計。閱讀空間規劃和桌椅的設計,除了美觀與舒適外,還稍稍帶著隱密,不易受到干擾,閱讀桌上有獨立的燈光照明,部分區塊的閱讀桌設置了放大鏡。多數的座位設置於臨窗位置,除了享受自然光,還能隨時擁覽窗外美景。
圖書館是我家的起居室
小港分館經營者的用心,「厝邊頭尾」感受最為直接且強烈,啟用初期立即吸引社區居民與在地企業熱情相挺,臨近圖書館的學校老師與家長立即加入志工行列,目前大約70多人。中聯資源公司亦在小港分館認養成立一個「環境教育專區」,除提供動態及靜態活動展覽空間,也派遣人員駐館擔任解說,未來也將辦理系列環保相關講座,同時該公司的員工眷屬也陸續加入小港分館志工行列。此外,包括台電大林發電廠、中鋼集團教育基金會、台灣職業技術發展協會亦熱情贊助購書及充實設備的經費。對這些人力、物力的支援者而言,他們是在合力建構一處開放的起居室,在書香充足的空間中,彼此分享,相互增長。
小港分館目前館藏已有5萬多冊,「天文」及「環境教育」的館藏特色圖書約1千餘冊。小港分館陳品正主任表示,高雄縣市合併後,小港分館將成為南高雄圖書資源核心館,未來將服務小港、林園、鳳山、大寮等地百萬閱讀人口,預估每年使用將達20萬人次以上。
高雄市近年來相繼開幕啟用的新圖書分館(2008年12月/楠仔坑分館、2010年6月/左新分館、2010年11月/小港分館)皆以永續綠建築與自然共生為設計理念,小港分館的落成啟用,更加確立未來圖書館的發展走向。籌建中的草衙分館與市立圖書館新總館,預定分別於2013、2014年啟用,必將使得綠建築的圖書館蔚然成風。每座新落成的綠建築圖書館,象徵的意義,不僅是邁向低能源消耗、高環境保護新地標最極致的表現,也讓我們對圖書館有了不同體驗:原來嚴謹的空間也可以像居家一般舒適!
「快樂閱讀的幸福城市」對高雄而言不再是句口號,而是真實的場景!但對高雄人更精準的說法,應該是「快樂閱讀的幸福家庭」!高雄市立圖書館小港分館就是令人深受鼓舞的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