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創意有方》讀後心得

文:陳銀崑(新竹市內湖國中教師)

著 者:Edward de Bono
譯 者:蕭富元
出版者:臺北遠見
出版年:民國八十七年

壹、前言

  「創造力」按照心理學家的說法,是一種思考能力。此思考能力是專門針對問題的性質與需要的方法均不清楚時所需要的,而問題的性質已經了解,所缺少的只是適當的方法,則叫解決問題的思考(註一)。解決問題的思考已經不易得到,更何況創造思考能力。但是,人類偏偏已經走到變動不居是為歷史主流的二十一世紀,面對變遷又大又快速的「不確定的時代」,需要思考、必須判斷的機會大增。因此,掌握資訊、運用知識、創造思考,才能洞燭機先,迎向成功。二十一世紀,交通便捷、資訊流通、網際網路運用、地球村形成、全球化經濟的來臨,使創意接受「金錢」的評鑑(註二)。創意不但可以使人自我實現,更可以創造利潤,提供人類新價值觀。因此這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也是創意的時代。

  創意如此重要,但創意卻有如靈感,不易捉摸;有時搜盡枯腸,不得一「意」。創意如此「即興」,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只能被動等待,別無良方。今讀狄波諾《創意有方》一書,豁然開朗。創意難求,乃因它與我們認為有用的邏輯思考習慣相抵觸。雖然難求,仍然可「求」。只要了解創意牽涉的過程,避免創意過程中會造成阻礙的態度,並使用能夠激勵創意產生的方法,即可訓練思考,激發創意。以下是狄波諾教導的創意思考技巧,刻意練習,當有成效。

貳、內容摘要

  本書分三大部分。第一部介紹水平思考的基本原理,第二部介紹水平思考五招,第三部談創意與水平思考。以下依序摘要如左:

第一部共四章

  第一章談二種思考方法。一為垂直思考,即傳統的邏輯思考方式,按問題情境的條件和既有原則推理的方法;一為水平思考,即突破邏輯限制的思考方式,跳出問題情境之外,不受既有條件限制的方法找答案。接著分析二者之異同。垂直思考者會判斷什麼是對的,然後全心投注於此;水平思考則是尋找替代方案。就思考的歷程言,可分為一、二階段。把概念與感知的事物相結合,是屬第一階段;其後演繹出「確定」的解決方案,是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的思考常是開放的、水平的;第二階段則是封閉的、垂直的。通常我們只在乎第二階段的演繹是否妥切,常認為思考是從第二階段開始,事實上,思考之所以出現問題,常是第一階段出現問題。小結是垂直思考、水平思考皆需,應交互使用,垂直思考慢慢發展出創意,水平思考則爆發創意。

  第二章談模型化系統的優缺點與特質。模型指的是一個狀態有選擇地傳給另一個狀態,因此模型是可以辨識的、會重複的、且會引起預期心理的。心智是一個製造模型與使用模型的系統。模型化系統的優點是可以選擇一個模型,加以啟動,以密碼傳播,以預期心態對事情加以反應,也可當地圖使用,給予標簽或賦予價值。當然也有缺點,例如:接受了模型化系統提供的內在地圖,而缺少了選擇機會……等。觀察人們心智行為,很清楚看見模型化的過程。模型也會改變,是刺激引起重新組合。但是,一個想法總是在它可被改變後許久,才會自動產生改變。

  第三章談思考六動作,即等待資訊、暴露在環境中蒐集資料、借用他人想法與模式、組織資訊、處理資訊、分辨資訊,才能做最恰當的反應。我們可以為「思考」做的是:要意識到「思考」的過程、花點時間在思考、發展態度(是總體的反應)、發展工具、小心犯錯、避免抑制的過程。著者特別提及為了增進水平思考能力,必須做下列三件事:發展能引起改變、新想法的態度;避免垂直思考的抑制作用;開發各種技巧與工具(包括新的操作性語言)。

  第四章簡述水平思考的基本原理。水平思考的目的是要產生脫離窠臼的新想法,基本的原則是辨識具支配性或過分極端的想法、尋找不同的看事情方法、替僵硬的垂直思考鬆綁、利用偶然與引發刺激的方法、引進不連貫性、了解新的操作性語言—PO與使用它的技巧。

第二部共七章

  第五章列出一些可以檢視現有想法的途徑,如支配性想法會控制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限制因素在特定問題的解決方案中會被考慮,而影響了我們自由選擇解決方法;兩極化傾向的想法指「非此即彼」,看似有彈性,事實上卻阻絕了其他替代選擇;界限就是應該怎麼看問題的架構,界限抑制了想法的自由發展;假設是思緒的開始,檢視假設以便引發新想法。以上這些途徑,只是想法的不同面向,並不互斥,反而有時可以互相激盪。

  第六章在辨識現有的想法後,擺脫它,重新出發,新的思考方法如下:常問為什麼、發展新想法;轉移注意力,由問題的核心到問題的其他部分;改變切入點切入模型;尋找替代方案;改變觀念、不要有概念、可以接受新概念、拆解概念、重新連結,都可能會有不同看事情的態度與方法,讓我們跳脫固定想法。

  第七章是本書最重要的一章,教導我們對想法說「不」,靠著排除想法,來找到可用的想法。無論垂直思考、水平思考都需要判斷、評估、批評、排除、再判斷、順向與逆向使用資訊、透過「不可能的媒介」來產生新想法。有些新想法不急於排除,而是要延遲下判斷以便再思考。新的功能性語言—PO會指出適合運用水平思考想法的想法,也有助於產生新想法。

  第八章談水平思考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即思考不連貫,因其非如垂直思考之延續性,故較易有新想法。所以可以刻意引進不連貫事物、刺激,經由討論連結到問題本身,產生相關的新意義,改變問題的脈絡,引發新的想法。

  第九章談根據現有的觀點,去加以改變,然後再由此繼續前進。改變觀點的方法有逆轉現有的觀點、扭曲誇大目前問題處境的某一部分、不可能再沿傳統思路發展,而必須有新想法。

  第十章談如何製造讓想法不連貫的環境,以產生新想法。如將自己暴露在我們的問題、想法不相關的環境中,我們可能有機會隨時捕捉隨機產生的想法;不同領域的人談論該領域或自己的領域,以交互影響,以激發新想法;也可以在問題解決之前,由一個問題移轉到另一個問題,激發新想法。

  第十一章再談不連貫方法,是利用類推法,把問題處境轉換到一種類推法的情境中,根據類推法的邏輯來思考。類推法的自然發展,其實和真實問題毫不相干,它能提供不連貫的來源,問題被迫向不同的方向發展。

第三部共六章

  第十二章談團體創意思考,包括奧斯邦所創的腦力激盪。某人提出的想法,可以激發其他人不同的想法。這樣的動腦會議不要太長,結束會議後仍可追蹤後續想法。一週後評估這些想法為立刻可用、需要進一步研究、或截然不同的態度與方法等。

  第十三章討論PO這個新功能語言。PO並無實際的意義,是PO的使用才創出它的意義。PO這個音節在假說(Hypothesis)、假設(Suppose)、可能的(Possible)、有潛力的(Potential)、詩(Poetry)這些字都暗示了PO的功能。其實,PO只有一種功能,即產生新想法。因此,它的第一個功用:透過「不可能的媒介」、並列任何資訊、大膽的資訊組合,刺激新想法。第二個功用:跳脫名稱、標籤與分類、挑戰某種組合方法,以產生改變。第三個功用:提供暫停,把一個想法傳到另一個想法的連貫性破壞,創造新想法的機會。

  第十四章談創意訓練課程。訓練包括產生興趣—了解、練習、產生技巧、應用五個階段。訓練方法包括閱讀材料、研討會與演講以取得背景知識,然後團體練習(如前述動腦會議)、個別練習(如刻意使用水平思考、回應水平思考)。再談跟解決問題、設計與革新有關的基本水平思考過程,有:跳脫陳腔濫調與固定的模式、挑戰假設、產生其他選擇、跳躍到新的想法,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尋找可以往前推進的新切入點。

  第十五章問起誰需要水平思考。答案與「誰需要創意」的答案一樣。雖然並非所有的創意都從水平思考而來,但水平思考還是一種能產生創意的思考類型。因此,此類的答案是:最不需要創意的部門才更需要創意、管理者最需要創意、職位愈高的人愈需要創意、日常活動似乎不需要創意的人比那些時常迫切需要創意的人,更急需擁有水平思考的技巧。下面是一些建議,可用水平思考的時機,但並非只能在這些時機使用,如:真正革新;簡化那些逐漸變得很麻煩的想法;每隔一段時間重新評估一些當時看起來很適當的想法、用不同方法看數據資料、預防尖銳的意見不合或兩極化、以及僵硬概念的產生。

  第十六章創意本身並無危險,但過分耽溺於創意會引起下列危險,如:一堆堆雜亂無章的想法;創意人易把創意價值高估,忽略創意附加在實際效益時,創意才會比實際效益有價值;創意會被當做沒有效率的藉口;創意會浪費許多時間找尋「終極」的想法;等待突破的出現;創意包含忍受模糊的能力,但也太多東西隱藏在這個模糊地帶;創意產生太多不錯的替代方案,難以一一檢驗,常會舉棋不定。創意有危險,但也有優點,端看我們如何取得平衡。

  第十七章結語著者再次強調創意可以練習;水平思考可以讓心智重新自行組織既有的資訊,產生新想法;而垂直思考與水平思考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補充,都是我們所需。最後,我們在日常生活要習慣於水平思考,尤其在科技、教育與傳播快速轉變的今日,我們比以前更要追求創意,更要利用本書所羅列的水平思考技巧練習,例如PO語言,以便在日常思考過程培養水平思考的習慣。

參、心得感想

  看完此書,真是獲益匪淺。

  首先,每一個人都需要創意(含水平思考),尤其是平常不用創意(含水平思考)者。這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身為國中教師的我,常以又不生產知識(只傳播知識)且教學工作繁忙為由,少有時間、力氣、意願自我創新。雖然讀過行動研究、以學校為中心的課程發展,但皆未覺得有迫切需要創新、研究。今讀此書,回應近些年來響徹雲霄的教改呼聲,本人嘗試著做出「創意」的第一件事,參加公務人員專書閱讀心得寫作,希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教改除了要求教師專業成長外,也要求多元、適性、彈性教學,開啟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多年來臺灣教育被批評為填鴨、僵化、升學、形式、孤立主義,教出的學生被動、不會思考、生活白痴、缺乏主動求知的精神,長大後創造力不足、只會模仿、不會研發的「老二主義」(張忠謀語),在知識經濟的國際社會一定日趨衰微。李遠哲先生認為二十一世紀是民主、多元、科技、國際化的時代,需要的公民是具有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不斷學習與團隊工作的人。教改要求小班教學、九年一貫課程……,期盼空白課程,有更多彈性教學,希望學生畢業時,能擁有「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相處、學會成長」等,可以「帶著走」的十大能力(林清江語),包括主動探究、創新、思索研究、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期盼學生能擁有創造力。相信教師以本書為指引,教導學生水平思考,必有所成。

  其三,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練》一書,談如何建立學習型組織時,提及組織的學習智障,如:局限思考、歸罪於外、缺乏整體思考的主動積極、專注於個別事件……等(當然也可以是個人的學習智障),建議第五項修練即系統思考,如:從部分轉為看整體,觀察一連串的變化過程而非片段、一幕一幕的個別事件……等。建議的應是垂直思考、或第二階段的思考,而本書著重水平思考或第一階段思考。因此,二書均讀,則可以互相對照發明,定有收穫。

  其四,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提及創造思考教學的教學方法有:一、激發創造思考環境,如評量方式改變、鼓勵創造性行為;二、教學方法如局部改變法、棋盤法、檢核表法、比擬法、腦力激盪法等。本書除了腦力激盪法外,詳加介紹排除法、類推法、隨機選字法、PO新功能語言……等,更為深入廣泛介紹創意思考方法,用來自我練習或教導學生,均是有用良方。

  最後,第二章談模型化系統,心智也是模型化系統,感覺不易了解。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談及認知學習理論,有五個基本觀點,即基模(Schema)、適應(adaptation)、平衡(equilibration)、同化(assimilation)、調適(accommodation),應可做為參考。

註譯:

  • 註一: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頁一七五。
  • 註二:高健《即興創意》。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