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話題充電站-誠品再出招 書店市場震撼彈

文:揭陽 照片提供:楊永智

照片吳清友將進軍信義商圈
規劃的型主題館

  投入市場16年的誠品書店,預計在今年底首度投入台北市信義商圈的大型商場運作,也將參與幾個重大的BOT案。誠品自介入書店經營以來,不斷創造新話題,以新經營模式引領市場,未來還會對書店市場產生何等衝擊,也備受文化業界關注。

  根據誠品的規劃,未來在信義商圈大樓商場的營運,將以「主題館」概念設計四層樓面、近3000坪數的書店,另外四層樓面商場則以「創意中心」為主軸,將和周邊百貨產生區隔。書店部分將會跳脫以往的誠品書店整體空間概念,以「店中店」形式呈現眾多「主題館」,每個主題館都有不同的空間區隔,並各有獨特風格、氣氛。商場部分則延伸誠品過往鼓勵創意的原則,引進多元的創意思考商品和獨立設計師品牌,以文化和創意的定位,讓統一國際大樓商場「很誠品」,和其他百貨明顯區隔。

照片  回顧台灣的書店文化發展,金石堂開啟連鎖書店事業的經營,使台灣書店業成功地邁向商業化經營的時代,後起的誠品則以十足文藝性的面貌,掀起精緻化閱讀的文化潮流。

  1980年代初期,以教科書起家的新學友和以紡織為本業的金石堂,相繼開了書店,其中金石堂具備空間寬敞、光線明亮、動線清楚等特點,用現代企業的經營手法切入,吸引不少讀者,金石堂著名的「暢銷書排行榜」,更一度成為大眾閱讀指標。1990年代,國外的通路集團看好台灣的閱讀潛力,開始來台設店,但似乎無法真正融入本土市場,日系紀伊國屋書店在台北SOGO百貨設點,營業額一直未見成長;法系的文化科技複合式書店法雅客(FANC)來台,也未能全面打入本土市場;同期出現的誠品書店,卻後來居上、脫穎而出,一躍成為台灣書店的領導品牌,有「新加坡誠品」之稱的外商大型書店Page One也進軍台北信義商圈,聯手將閱讀市場的餅越做越大。

照片  相較於誠品、金石堂等大型連鎖書店的榮景,原本在台灣獨領風騷的主題書店,經營顯得格外艱辛。小型主題商店由於限制在小眾市場,客層開發上有其先天上的侷限,加上缺乏主流書店的連鎖經營優勢,無論是在成本的控制以及廣告宣傳上,都顯得力不從心。主流書店因為擁有許多連鎖店,進書量大又有議價空間,在壓低成本上,具有極大的優勢,加上書籍的流通速度快,沒有積壓成本的困擾,連帶壓縮了小型書店的空間。

  不過,小型書店也並非沒有活路,無論是利用各種節流、便捷的方式來宣傳,甚至是靠著讀者的口碑,主題書店以另類方式作行銷,希望更拉近與讀者的距離。相較於主流書店兼顧大眾口味,主題書店對小眾口味的敏銳度顯得更為精準。

照片  從這些書店經驗,見證了台灣多元豐富的面貌,除了大型化書店笑傲書市外,個性化書店一樣可以立於不敗,這些書店現象,也足以說明台灣生生不息的經濟力、社會力與文化力,更是當代台灣「有特色,就會紅」的最佳寫照。

台灣書店「變臉」史

  在許多五年級以上的人記憶中,「書店」的既定印象是:老闆穿著汗衫,天花板上有電風扇吹熱風,燈光不甚明亮,看書人躲著老闆的白眼,看著免費的書……無論是台北市牯嶺街、重慶南路,或者鄉鎮裡的書店,都是這副德性,經濟困窘卻饒富求知的興味。

  16年來,在「誠品現象」推波助瀾下,台灣的大型書店、特色書店紛紛出現,閱讀市場也繽紛多樣起來。出版量的蓬勃、書店多樣化,代表的是台灣文化傳遞的管道多元,最大贏家當然是讀者。不論國際兵團入駐或傳統老店新生,都屬於良性競爭,非但沒有瓜分閱讀市場大餅,反而把餅做大。

書店產業革命

照片  1991年,誠品書店董事長吳清友決定將台北市敦南誠品二樓擴大為綜合書店,其空間、燈光、書籍選擇與編排方式,與當時的台灣書店都大不相同。誠品書店媒體公關主任陳淑貞說,台灣當時經濟條件到一階段,股市高達12,000點,海外留學人才也大量回流,誠品書店剛好滿足當時知識分子渴求外來資訊的需求,也帶動了台灣書店產業的第二波革命。陳淑貞指出,台灣的書店變革第一波是金石堂的連鎖書店革命,操作大眾書非常成功;第二波革命則由誠品書店開啟,開始走質感路線,在空間上充滿設計感,最主要的是將國外的訊息快速引進。

  陳淑貞說,誠品書店的演變過程,其實是由小做大,從小眾到大眾。當年台灣的外文書店大多賣大眾書,誠品書店基於管理層對社會和藝文發展的責任感,引進藝術、建築、旅遊、食譜方面的外文書籍,甚至還有五大文庫,如日本的岩波文庫、英國的企鵝文庫、七星文庫等;後來,誠品書店更開始引進國外當代小說、經典文學,希望給予大眾更多閱讀的可能。

形塑新的閱讀氛圍

  有別於其他大型書店以出版社別來陳列書籍,誠品書店在陳設,布置及採光上,一直朝向更人性化的閱讀氣氛努力,並以專業方法將各類別的書籍分類、規劃書區、充分陳列,讀者可依照所需輕鬆索引,同時更可在其中發現其他領域書籍的魅力。除此之外,誠品書店更定期規劃各種形態的展演及藝文活動,希望藉此帶動讀者的參與感,對知識的探求更深入。


101效能尚未顯現

Page One不急

文/李欣如

  來自新加坡的書店,聘用日籍的總經理,進駐台北地標101大樓,再加上17萬冊以上的英文書,這些組合讓當初標舉著「國際綜合書店」大旗的Page One,名副其實的揉合東西文化。也就如同Page One總經理中島豐說:「在選購書籍時不帶偏見,不預設讀者立場,而是以國際的視野引進各國文化色彩的書籍,從A到Z提供讀者最多樣的選擇。」

  因為與誠品一樣都走時尚的精品路線,所以經常被相提並論,中島豐澄清兩者的目標不同很難做比較,如果以兩個獨立的團體來看,「最大的不同在於誠品是連鎖的,採購能力強,目標在於擴展台灣的業績。而我們只是國際書店中的一個點,設立的目標在於將台灣的文化傳遞到國際上。」門市總監陳翠貞補充,Page One從未分析在台灣書店市場的優勢與弱勢,在乎的是,書店能夠提供多大的舞台讓東西文化盡情交流。

照片  去年,新加坡商Page One書店進駐台北的新地標101大樓,以國際綜合書店的標準經營,如同它的名字一語雙關地帶出,為台灣的書店市場注入新的刺激,也揭開台灣閱讀風氣新的扉頁,更表達出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的首頁。

  Page One的書籍數量與佔地面積在台灣都堪稱第一,而在35萬冊的書籍中,中、英文書的比例約各佔一半。談到如何提升台灣的英文書籍閱讀人口,遠從新加坡來台灣負責店內經營的陳翠貞表示:在國際化的浪潮下,提供有趣又親近讀者的英文書,是提升的第一步。而店內的中、英文書籍不採分隔開來的方式,以內、外圈對照並排的方式,就是為了擴展台灣的英文書籍讀者群。但是,從實際情形觀察發現,英文書籍的推廣程度還不夠。

  Page One當初進駐台北101的構想是,位於商業與辦公大樓的樞紐,顧客群以辦公大樓內的外國人與上班族為主。但由於101大樓目前的辦公人口只有約一萬多人,所以預期的效益與實際情況的落差很大,現在主要的顧客群是購物的民眾,陳翠貞開玩笑地說:「不只我們,台北101周遭的商家都在等辦公大樓真正的開放進駐。」對台灣書店市場仍充滿期待的她,希望未來能有更多人到Page One找英文書籍,讓英文書的市場更廣、更大。

  「Page One成立至今英文書籍閱讀的風潮不如預期理想,但是中文書籍的銷售成績卻好很多。」陳翠貞說成立一年多來,以截長補短的方式達到收益平衡。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她相信,這段寒冷時期即將結束,未來隨著台北101辦公大樓陸續的開放與捷運新路線的開通,未來書店的人口將更為活絡。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