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長榮百合國小 見證分享的喜樂

文:蘇士雅 照片提供:蘇士雅

  置身在長榮百合的校園,眺望著禮納里部落,彷若聆聽著韋瓦第的「四季」交響樂;當中有著喜悅迎春的輕快曲調,有驟雨艷陽的急板,有歌舞慶豐收的快板,有暖爐旁休憩的幸福抒情樂章……。
 

長榮百合圖書室需要各界提供書籍充實藏書。這裡有悲,來自莫拉克風災的傷痛;

這裡有愛,來自長榮和各界的協助;

這裡有信任,來自家長和部落的期待;

這裡有決心,發自教育夥伴們的清楚理念和明確行動。

我們願意以自然為師,以教育為志,同心合力築一個諧和教育之夢。

──長榮百合國小團隊

 

新部落、新房子、新學校

歷經顛簸的部落小孩終於在新校園中找到安定感。  屏東瑪家鄉的「禮納里部落」位於群山環繞之下,這裡原是一片濃密相思林、種植甘蔗的瑪家農場,在莫拉克風災後,成為屏東縣好茶、瑪家、大社三村部落族人的新家園。這是目前屏東縣內最大的永久屋聚落,新社區名稱命名為「禮納里」是排灣族舊名「RINARI」的音譯,原意是「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


  新成立的禮納里部落一下子遷入480多戶家庭,這麼多家庭的孩子們,除了新房子,更需要一所新學校解決就學問題。在教育部的牽線下,張榮發基金會獨資捐建這所新成立的學校。參考了部落建議的數組校名,最後定名為「長榮百合國小」;「長榮」,是為了感謝張榮發基金會認養援建,同時,取自其字義上具有「感恩、獨特、散播」的意涵。「百合」,來自於百合花是排灣族與魯凱族部落的圖騰意象。


  長榮百合國小動土之初,參與部落教育課程規劃的工作者認為「這裡的一切都將會是新的開始」;3個不同族群、不曾共處的部落,將告別災難的陰影匯聚在一起,在一個新的生命舞台重新開始。


  校園進行建造規劃時,屏東縣教育史上第一次向全國徵才,徵選屏東縣瑪家農場興建的長榮百合國民小學籌備處主任,也是未來第一任校長。歷經遴選委員會的面談審議後,屏東縣昌隆國小陳世聰校長出線,開始投入籌備長榮百合國小建校工作。


  在籌備主任遴選會面談審議現場,有委員「嘉勉」陳世聰很勇敢,陳世聰了解話語背後的意思,當場以自己身上掛著勇士之珠來作回應,顯示出自己是做了充足的準備而來。
 

  當籌備處主任名單出爐後,部落一度出現微言,社區居民對於非原住民血統、之前未有任何部落教育相關經驗的陳世聰擔任這所小學校長,各自有諸多的想像與擔心。
 

老師向學生講解部落畫家作品。  陳世聰信奉因緣,報名遴選長榮百合國小籌備主任順利脫穎而出,新校落成後,在原住民新部落中當上新學校第一任校長,對他而言是自然的延續,而非唐突的旅程;雖非原住民身分,但陳世聰在博士修業期間,對國內外主要教育行政財政理論與政策有深入的探究,博士論文亦針對扶幼計畫的執行進行政策分析,是國內少數對政策形成過程有完整探究的論文,研究地區涵蓋全國3分之2的原住民鄉鎮。
 

部落學校面對面 開展教育新嘗試

  3個部落入住瑪家農場的第一個寒假(100年2月8日至12日),台大城鄉基金會便舉辦了一場為期5天的營隊「山林小小學:部落教育是這樣從部落開始的」。這個營隊有多重目的,其中之一即是希望藉由營隊過程讓3部落青年與家長共同參與,促進3部落人士、家長彼此認識、認同教育是重要議題,並藉由營隊最後一天的公開分享會、實際過程影像,說明各活動課程的意義與價值,讓大家了解部落教育可以如此具體操作,可以和部落記憶和日常生活具體結合,引發家長對於好的部落教育方式的想像開展。


  當時,長榮百合國小教師團隊尚未形成,營隊活動期間,陳世聰全力參與了各項主題活動,為長榮百合的教學模式作了建設性的示範,在每日的活動檢討中,也與會聽取部落菁英和青年的寶貴回饋。


  新校園從啟用至今,不過半年的時間,但校園的運作幾乎是上了軌道,學校擬定了非常多的方案也都在進行中;這當中,「閱讀」是首要重點。


策略閱讀引導進入廣泛閱讀

  透過閱讀,可以強化孩子的理解能力、主題探索知識、文化領悟力,更可成為孩子休閒的優位選項。陳世聰認為,閱讀習慣的建立,是部落生活形態能否產生質變、學生學習落差能否縮小的關鍵。因而長榮百合在閱讀推廣上採取了全面性的途徑,包含:


  身教式持續閱讀/一至三年級推動「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讓孩子可以無壓力地自主閱讀,在自然輕鬆中成長理解能力。這項計畫由中央大學協助,並由張榮發基金會捐贈每班各200本孩子們喜愛的優良圖書,供孩子們在晨間或空白時間自由選讀。至於四五六年級除了晨讀外,有全班到圖書室的閱讀活動,並推行讀報教育,讓孩子接收更多元的文化刺激。


  家長成長團體成為孩子的榜樣/透過在圖書室進行定期的親職主題探討,逐步引導家長可以在家閱讀或親子共讀。


  參加成長團體的成員多為學校志工家長,平常也協助圖書整理工作,藉由常常接近書而順手翻閱書,這群志工家長最可能成為社區推動閱讀的種子。


  布置多元閱讀空間/圖書室是兩層樓中樓式空間,大面積的透明窗讓學校周邊千峰層峰一覽無遺,配上木質地板與不同造形閱讀桌椅,幸福已是圖書室內的元素。


  校舍班班都設置閱讀角與圖書櫃,學生可在教室內接觸到各類圖書。校園廊道空間也佈置多處可供閱讀的空間,並配置圖書櫃,優雅視覺自然散發出誘人閱讀的書香。
 

  另外,學校也利用寒暑假安排主題課程提升孩子的數位能力,讓孩子可以利用智慧型教室的數位設備進行主題分享,並利用數位器材來學習部落文化與保留部落文化。100學年榮獲教育部創意影音唯一特優,即是長榮百合國小學童用鏡頭拍攝88風災後的家鄉土地,以及部落孩子們遷移過程的心情。(編按:長榮百合國小100年度即已借用瑪家國中開辦教學,101年5月18日新校落成啟用)


寬敞圖書館 藏書仍缺乏

陳世聰校長在閱讀角說故事。  有了「閱讀100」的推廣經驗,教育電台及感恩基金會今年接續推出「活力閱讀101」活動,並且加入教育部國教司的資源,報名辦法則配合12年國教有所變革。除了開放國中班級也能報名參與,也矯正科普書籍不受歡迎的閱讀偏食,要求全班合作共讀的100本書必須包含30本科普類書籍,同時歡迎家長參與,另外全班還要設計一項可以一同進行的體能活動,設定可以檢測的體能目標,希望透過閱讀歷程和閱讀檢視關照德育與智育,全班合作共讀達到群育,全班培養運動習慣達到體育,以兼顧體力、腦力的相輔相成,並且將「閱讀」帶入家庭。這項難度更高的閱讀活動,相對閱讀獎勵也跟著加碼,國中部分提高為6千元圖書禮券、如果家長可以參與補充閱讀考驗再加贈1千元,以提高參與率。
 

  在100個實際訪視的班級(22班國中、78班國小)可以發現,經過導師的閱讀引導、同學彼此的閱讀分享,找到個人喜愛的閱讀範疇適時補充了適性發展的探索,其中國中階段的班級閱讀已經開始銜接大人的閱讀世界,也讓惱人的青春期獲得紓解,而國小階段的閱讀,小三就能跳脫繪本進入純文字的書籍,並且在獎勵誘因下,翻開書本就會發現自然科學類的書籍其實不難閱讀,甚至還挺有趣。另外體能的部分,除了平均體力的提升、團隊合作的磨合,最成功的就是帶動不愛運動的孩子也能享受運動後的暢快,而不再排斥運動。
 

  2年的實際訪視,有許多學校教師因為有成功的閱讀策略,再加上活動賣點,班級點滴累進的閱讀水準都讓人為之驚豔。而閱讀成果也反映在課業成績、班級向心力、班級榮譽等,使本活動獲得推崇及肯定。


主動學習 多元出擊

  長榮百合國小辦學方向,除了加強學生基本學力,更注重傳承部落知識體系;目前規劃以提升學生學業成就、建構部落學歷、文化回應教學及支援部落文化產業等面向作為學校的特別任務。
 

  部落學歷課程除部分融入領域、建構於彈性學習節數與課後校本空白課程外,寒暑假日亦會參酌知識結構、學習發展心理與部落文化活動,另發展更統整性的文化課程。


  禮納里部落可說是由學校、部落、家庭、教會和現有文教資源形成一個共構網;專家學者、學校代表、部落耆老與家長代表等菁英組成諮詢委員會,定期半年召開諮詢會議,作為長榮百合國小執行策略的依據。


  知識成長的重要來源,其一是實務的學習與操作,這一個部分,長榮百合國小得天獨厚有部落的全力支持,其二,必須透過閱讀吸收,但這部分,是目前學校所欠缺的。


  長榮百合國小內部有寬敞的圖書室,有許多開放的閱讀空間,但藏書量尚十分匱乏,目前圖書室的書量大約只有2千冊。雖然有湯爺爺品格贈書活動、張榮發基金會贊助圖書,以及從各基金會或協會募得近2千本圖書,但對新設學校而言,這些書本仍不足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
 

  日前,高雄市博愛國小教務主任林明道與校長張瑞宜聽聞這所山林間的新學校缺乏圖書,便在校內發動捐書活動,他們期望生活在都會中的孩子從中學習分享的情操。博愛國小便是微軟公司列為贊助的「未來學校」,這所高科技的校園接受企業的扶持,如今,他們要將愛以另外一種形式傳遞……。
 

  因為不足,都市和山林的小孩有了牽引。
 

  因為災難,沒有交集的部落產生出另一種交織的形態。
 

  陳世聰,一個溫文儒雅、善於思考的學者,走進生命力強旺的部落中迸出新的火花……。
 

  生命的感動之處就在於此;一種物體發酵出另一種滋味。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