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孩子一生的閱讀計畫》《成長的戰爭》《打開情緒Window》等介紹

文:林勤敏(國立臺中圖書館視聽教育中心主任)

書 名:孩子一生的閱讀計畫
著 者: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者: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七年十月

  這是一本寫給好爸爸與好媽媽的「教科書」,然而在這個世界上,對教科書愛不釋手的人實在不多。讀教科書的學生,由於考試而敗了閱讀胃口;寫教科書的著者,由於不能揮灑自如而損了創作心境;授教科書的老師,由於成了職業而缺乏樂趣。教科書雖然很難獲得大家的寵幸,可是撫今追昔,你會發覺在日常生活裡,舉手投足之間,往往教科書的影子始終長相左右,從ㄅㄆㄇ到九九乘法表;從ABC到孔子孟子曰,不論是上街買菜、提筆寫信還是板起面孔教訓孩子,那些能讓你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的,不正是當年教科書所賜予你的嗎?

  如果說,考試必須死啃教科書,開車必須考駕照,那麼像為人父母這樣神聖莊嚴、難度甚高的工作,為什麼許多人卻表現得如此輕率與毫不經意呢?事實上,當你創造出一個小生命的同時,你和你的孩子也面臨了一場人生的豪賭,不想輸的人就必須厚植實力,而這分贏的責任自然應該先由父母扛起。「歹竹難得出好筍,天縱英才不足徵。」明智的、虛心的、真誠的好爸爸與好媽媽們,重新拾起「教科書」吧!你會發現這樣的親子課本,不只是在往後與孩子共處的歲月中,能夠使你得心應手、左右逢源;而且它還會讓你獲致一種新的感受:

  教科書除了有用外,它也能夠可愛。

  本書內容分成三大部分:

(一)第一眼決定孩子的一生—零歲到六歲的閱讀計畫
  包含讓孩子明瞭文字是有意義的、培養孩子對書的感覺、閱讀前的預備訓練、讓閱讀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和圖書交朋友等五個主題。

(二)掌握開啟智慧的鑰匙—六歲到十二歲的閱讀計畫
  包含突破閱讀的障礙、擴大閱讀的範圍、加強孩子閱讀的信心、將閱讀與課業結合、認識兒童讀物等五個主題。

(三)讓書伴孩子走一生—十二歲到十八歲的閱讀計畫
  包含讓閱讀豐富孩子的生命、如何增進閱讀的效益、如何利用時間閱讀、父母也要有讀書計畫、認識青少年讀物等五個主題。

  天衛公司出版這本《孩子一生的閱讀計畫》,為的就是將自己的心得和先進的教育理論做一整理和歸納,告訴關心孩子的家長們,人生應在何時何處駐足瀏覽,何人何物能夠指點迷津。因為潛力的醞釀,幾乎都是過時不候的。在關鍵的時刻,做出正確的抉擇,便是一種幸福的智慧。我們不要等到進入大學才曰通識,拿了博士再談獨立人格。重要的是,你,身為孩童的「家長」,有沒有資格擔負這樣的頭銜;你,身為小孩眼中的「大人」,將留給他們什麼樣的財富。


書 名:成長的戰爭
著 者:李雅卿
出版者:商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七年一月

  著者是政大法律研究所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採訪組副主任,是位傑出的新聞工作者。她的大兒子宗漢,智商一八○,記憶力極好;八個月大就會說話,小學二年級就能獨自看完一本電腦入門書,十六歲擁有一家電腦公司,其設計的網路雙語搜尋系統,廣受歡迎。

  宗漢這個天才兒童,卻有著更辛苦的成長過程;曾想帶刀上幼稚園,小學二年級被資優班同學圍毆,從此拒絕上學,數次想自殺。為救回兒子,雅卿毅然辭去工作,甚至不惜掀起家庭大戰,與教育體制決裂,創辦種籽學苑(原毛毛蟲學苑),讓宗漢在家自學,展開一段用淚水鋪成的教育之路。

  本書內容,記述一位傑出而特殊的母親如何放棄前程似錦的工作,抵抗來自體制、社會與親友的壓力,堅持陪伴著她傑出而特殊的兒子,依他們自己需要的方式成長。它不僅是有關成長、教育和家庭,更是整個人生的深刻反省。父母決定如何養育子女,反映了他們自己的人生狀態、對時代與世界的看法,尤其是關乎實踐理念的決心。子女決定自己要如何長大,父母如何與他們站在一起去面對整個體制和社會主流價值,反映了整個社會的發展軌跡。這裡面,就包含整個人生和世界在內。

  因此這故事說的就不僅是教育,而成為生活在臺灣的每個人的一面鏡子。對於太多在臺灣社會高速變遷中追逐而迷失的人們,無論是囿於傳統的老年人,或是忘記了曾經年輕的中年人,或是正在掙扎中成長的年輕人,這本書都是一面真實經驗、有血有淚的鏡子。

  臺灣現在已是自由寶島,但卻缺少無畏精神。今天大家雖享有外在自由,內心卻依然被戒嚴時代的框框綑綁,太過順服、太多恐懼。至於小孩,雖擁有自由的心,卻遭高壓的升學主義教育體制綑綁,被迫成為只知按標準答案思考的考試機器。因而,如何使大人和小孩儘早從內在和外在綑綁中解放,恐怕是臺灣現階段心靈改革最重要的使命。因此,著者在本書中所訴說的故事,也可看成是一個家庭三代成員如何超越內外綑綁、追尋自由的過程。其中有淚水,也有歡笑,有錯誤,當然其中更蘊藏著許多「尊重孩子,與子同行」所焠鍊而出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借鏡與參考。


書 名:打開情緒Window
著 者:王浩威、鄭淑麗
出版者: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七年九月

  在這個動盪不安、變化快速的社會裡,每個人都有許多起伏不安的情緒:「……是追逐理想還是自我放逐?理想似乎變成掩蓋恐懼的藉口……。」「我會……不太敢定下來,覺得定下來好像要負責任,就是要有成就感的樣子,要有車子呀、房子呀,果真那樣似乎會有什麼死掉了,也會覺得做久了成績到底在哪裡?」

  「生命一成不變是恐懼,變得厲害也是恐懼,到底怎樣是好的,我也很困惑……。」

  《張老師月刊》為關照大眾的心理需求,特別邀請臺大精神科主治醫師王浩威,帶領「搞砸情緒工作坊」,探索彼此對恐懼、沮喪、疏離等十一種情緒的體驗。本書是「搞砸情緒工作坊」的團體實錄,另一位著者鄭淑麗詳實地記錄團體討論的過程,王浩威醫師則在每一篇討論之後,撰寫了「情緒筆記」和「情緒出路」兩個專欄,建議讀者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緒,並提供紓解情緒的可能出路和方向。

  書中所意圖觸及與揭露的十一種情緒,相信每位讀者都有各種不同程度的感受,然而我們應如何做好準備來面對這些情緒呢?

(一)恐懼:笑聲在暗夜裡迴盪
  我們可以利用「恐懼」來觀察自己的內在修為。愈自在的人愈毋需擔心失控,面對任何變化和風險,往往都能隨遇而安。

(二)寂寞:在人群中銷聲匿跡
  害怕寂寞,就更要去凝視自己的寂寞。想想自己無法忍受的是什麼?不經思索找個人來陪,恢復到不寂寞的狀態,究竟是得到更多,還是失去更多?

(三)嫉妒:綠眼睛的魔鬼
  佔有欲望是無所不在的。熱戀時的情侶常有恨不得吞掉對方的念頭,也就是巴不得與對方「融為一體」。不過「融為一體」是不可能的,所以第三者的存在常因捕風捉影而產生。

(四)背叛:永恆因死亡而存在
  被背叛是生命必然的儀式。我們可能會因為被背叛而失去了徹底信任別人的天真,但也因為不再有與對方融為一體的念頭,此時的自我,更像為自己而活的自我

(五)忿怒:抑鬱的白雪公主
  一味壓抑忿怒,忿怒並不會消失。所謂「白雪公主症候群」,指的就是不敢生氣或沒有能力生氣,缺乏要求別人的能力,也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反而比真正忿怒還悲慘。

(六)沮喪:落入無邊的深淵
  投向死亡的自殺,也就是最後的戰鬥了。雖有一時之效,但也容易隨著時間流逝而被眾人遺忘。所謂的沮喪,也就如孤魂野鬼般,流離失所卻永不散去。

(七)疏離:人真的能像座孤島嗎?
  人其實很矛盾。害怕與人太親密會把自我吞噬掉,可是當沒有人要侵犯我們的自我時,那種孤獨的感覺會迫使我們忍不住要去找「我類」。

(八)絕望:尋找遺忘的生命傷痕
  對某些人來說,感情就是全部的生命世界,一旦失落了,人也崩潰了,不再有期待。絕望到極點,也許成為行屍走肉,也許是更強烈的恨。

(九)罪疚:走過黑暗的幽谷
  把自己變成受害者,讓對方不能離開,經常是非語言的,只需要在神色間流露出來,就可以達成目的巧妙方式。可是,不斷被激發出罪惡感的對方,到最後總會因疲憊而遠離。

(十)快樂:其實不等於罪惡
  真能放開心懷去快樂嗎?如果我們永遠在意著別人的眼神,連短暫的放鬆也有壓力。那麼,或許已經不知不覺喪失了快樂的能力了。

(十一)信任:I will be there
  談愛情,大家都可以說自己愛誰,或許我們能掏出心去愛一個邪惡又醜陋的人,去成全、包容他。可是說到信任,決定把自己交給對方時,需要更強大的力量。

  從書中我們看到了祖父母、父母、兩性之間內在自我之間的各種滋味,很有個性的一一出現,幾乎可以看到人生各種時段的許多心的面貌,以全人直接呈現,沒有批評,沒有分析,完整的人互相的分享,讓你好像照鏡子一樣,看到自己和自己的重要他人的情緒面。這一本書就是希望帶領著大家,透過書中每一個人的體驗,開始學習凝視自己的情緒。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