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著,父母親是你的同班同學,一同在教室上課的認真模樣;想著,葉子是樹的名片,每天你都朝氣蓬勃地和它打招呼……。只要願意,其實生活可以過得很精采、過得很有趣。而這些新奇的體驗,透過到各地的社區大學學習就有機會實現。
1998年起社區大學紛紛出現,帶動了一股學習的新思潮,讓受教育不再只是少數人的權利,而是平民大眾都能享有的學習機會。
門檻低 學習成效顯著
社區大學招收年滿18歲以上的民眾,沒有任何學歷、背景的限制,也沒有入學考試與戶籍設籍的限制,可以跨行政區選讀,只要有終身學習進修的意願都可以報名入學。如果擔心所選的課與預期的有出入,也可以先旁聽再決定要不要上課。在社大中,更不需要擔心考試的壓力,因為多元的學習方式,希望讓每一位學員都能開心地享受學習的樂趣,而修讀過的科目各社區大學也都會發給研習證明書。
社區大學每年分兩期開課,每期上課18周,與一般大學同步開學、結束。同時在18周課程之外,積極彈性開設12周或6周的課程及工作坊與短期研討會。多數課程以3學分計,一周上課3小時。
曾參與創辦兩所社區大學、現任財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任高茹萍表示,社區大學的創始目的在於解放知識與催生公民社會。過去,受教育的機會深受社會環境、文化觀念的影響,導致女性或家境不好的弱勢族群,無法接受知識的薰陶。
有鑑於此,社區大學極欲打破菁英獨享的教育象牙塔,促進平等學習機會,提供一平台讓自己能從人與人、人與世界、人與自己的對話互動中,重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
落實社區行動連結
為了因應社會大眾對於自我學習成長的渴望與需求,社區大學至今已有80餘所。它所扮演的角色,有時候是社區居民聚會、交流的生活據點,有時候也是社區凝聚社區意識建立的討論管道。
中山社區大學蔡素貞主任說,「每一個課程都是有規劃的開課,也盡量與後續的社造工作結合。」她舉例說明,在4月份有個為期一個多月的「中山文史特色與景點調查工作坊」課程,就是為了延續中山區中小學生每學期的「知性之旅」。上完課後,學員們馬上有機會將所學的中山地方文史特色,經由帶領、解說的方式,讓更多的小朋友知道。
「因為知道課程結束後,馬上就要投入社區活動,所以上起課來格外賣力。」擔任課程老師,同時也是山水客文化學會召集人的吳智慶說,那簡直是魔鬼訓練營。
但是,學員之一的李吉村並不以為苦,「剛開始面對那麼多人,我根本說不出話來,到最後忙到忘了緊張,反而可以自然地解說。」他邊說著,邊翻閱他多方閱讀而準備許久的手稿。從中看見,在社區大學中除了學習,還有思想的激盪。
為落實社大社造工作,並強化「做中學」的學習精神,以社大的文史課程為例,結合社區文史工作、文化活動,讓所學利用到實際的地方營造,讓學員於專業培訓外,可以得到精神的回饋與自我價值的建立。



學習、回饋再學習的良性循環
由於社大也是投入關懷、參與公共事務的另一個管道,所以,從中學習到的並非只是單純的理論與文字概念,而是肩負著更大的社會責任。「近年來性別平等的促進受到相當大的關注,接觸之後,會發現它也涉及到法律、心理……等多層面,彼此都緊緊相扣,」所以,在學習、服務後學員會因為體認到自身的不足,進而引發繼續學習的動機。高茹萍認為這是一種良性循環,也是自覺後的反思,當大家都在進步的同時,公民社會也正悄悄更趨完整。
社區大學,學什麼?
社區大學的課程藉由「全國社區大學工作研習營」的實務操作交流中,進行核心課程的開發,也集結中央相關部會的政策規劃,給予社區民眾優質的成人教育。
例如:為提供民眾最正確的用藥知識,衛生署補助民眾到社區大學學正確的用藥知識,並由各社區合格的藥局藥師及醫院藥師親自授課,讓更多人知道藥師也是永久用藥的諮詢顧問。
除此之外,社區大學的課程包羅萬象涉及各個領域,包括:人文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學習實用技能、提升工作能力與生活品質、培育公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引發人的社會關懷,從參與中凝聚社區意識,邁向公民社會。在社大可以目的性地學習、可以服務、也可以體會終身學習的多重樂趣。社區大學正逐漸發揮整合社區資源、投入公共服務的草根力量,協助台灣發展出真正的本土新文化。
社大志工需永續經營
社區大學不但為台灣的成人終身學習開闢了多元的知識新視野,更強化個人與社會的連結,進而瞭解自己的處境,更能深刻而全面的參與生活。「一開始社區大學因經費不夠,所以積極培訓義工,希望在多方的投入下,讓社大的發展更穩定。」高茹萍也表示因為是自發性團體,所以要留住學員成為社大的志工,需要很多思考。
社大今年志工列車的主題是「文史志工培訓」,也就是不同社大到不同地區,共同學習、推廣與比較經驗,相互撞擊出更好的作法。以7月17日中山社大的文史志工列車為例,當天雖是颱風前夕,但參與報名的學員仍舊風雨無阻,還有遠從彰化員林社大來參加的學員。
「他們坐半夜1點多的車來,」蔡素貞對他們的精神感到敬佩。高茹萍強調,當初因為考量到志工工作服務太久、缺乏刺激可能會僵化,所以全促會特地每年以不同主題,讓各地區的志工交流、彼此學習。藉此,也可以發揮認識各地區人文地理特色的教育使命。
終身學習是一種教育的整體觀
被稱為是社區野花的社大,近年來以最少的經費發揮最大的成效,不僅入學人數逐年增加,對於社造工作的推展也不遺餘力。社大學員的年齡層以35~55歲的女性為多,雖然學員已達10多萬人,但以終身學習的理想來看,學員人數還是有提升的空間。
高茹萍表示,如何讓更多人加入社大是一直努力的目標。從8月份開始,全促會將與便利超商合作,讓民眾可以在密集度高的地方,拿到社大免費課程的資訊。她希望透過這個管道,讓更多從未接觸過社大的人加入,「先與生活最密切的課程切入會發現,在社大學習那麼有趣。」
在社大除了學習必備的生活知能外,也能提升生活的內涵。「一般人在抽掉專業領域的知識後,發現自己的生活變得貧乏。」高茹萍說這是只顧工作,忽略提升生活品質的結果。所以,未來全促會也會與勞委會共同推動在職學習,將學習生活視為一項必要的工作,體會終身工作即終身學習,終身學習即終身受益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