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海關博物館 開門見山話關務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潘云薇
  海關的功能何在?除了入出境之外,你對海關又了解多少呢?海關博物館寶藏可真不少,民眾可藉由文物的陳列以及具教育意義的導覽介紹,進一步認識海關對國家的貢獻,一改民眾對海關人員的刻板印象。

  每天開車行經臺北忠孝橋或是路過塔城街的民眾,想必多少都會注意到海關大樓雄偉的外觀與其頂端直徑5公尺的大時鐘。其實,在這棟公家機關的辦公大樓內還有間典藏豐富,館齡達16年多的海關博物館,是為了保存及傳承海關悠久的歷史與優良傳統所成立的館室,館方希望透過文物展示與導覽解說,讓民眾了解海關的設立,除具豐裕國庫的財政功能及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外,同時兼具查緝不法,維護社會安全之功能,並導正國人過去對海關執行任務時所產生的負面誤解,增進民眾對關務工作的認識。


  目前博物館採團體預約免費參觀,每年到了稅務節,館方也會連續一周開放民眾免預約參觀。館內共分為兩個樓層,設有「通關作業」、「查緝走私」、「海務燈塔」、「國際關務」及「海關文物」五大展示區。

 

鎮關之寶具教育意義

  一踏入博物館門廳,迎面而來是一座約3公尺共有13層高的骨雕佛塔,上面刻有300多個人物雕像,栩栩如生,是館內的鎮館之寶。海關博物館館長王雅茹表示,由於骨雕佛塔當時不屬於准許自大陸進口的貨物,進口人原申報佛塔是出自泰國產地的塑膠製品,僅價值新臺幣8,266元,但經鑑定結果,證實佛塔由深海魚骨製成,實際產地為中國大陸,市價也遠遠超過申報金額,海關便依法予以沒入,現作為博物館展示用途,具有教育意義。

 

第一代電腦主機CYBER18-20 為海關貨物通關奠下自動化的基礎。

  接著轉入「通關作業區」,凡進出國境的貨物,都必需辦理進、出口貨物的通關,以俾利徵收關稅、貿易管理及統計。王雅茹指出,海關人員為簡化通關流程、縮短通關時間,自1992年起海關陸續完成貨物通關自動化,使每份進口報單平均通關時間由14天,縮短為不到2個小時;1 9 9 9 年起實施的「進口貨物稅則預先審核制度」,更是可以加速通關效率的立即性;而現行使用的報單也於1991年起,從33種格式簡化為進、出口及轉運3種。

 

  此區特別展出各時期通關作業所使用過的文物,包括清朝宣統3年的護照、光緒4年的船鈔執照、日本帝國海外旅卷、早期專供繳納關稅使用的關金卷、刻有粵海關的庫銀銀錠以及過去通關流程使用的算盤、手搖計算機,還有為海關貨物通關自動化奠下基礎的第一代電腦主機CY B E R18-20等;另外,像是海關關員查驗貨物,抄船、驗貨的各式工具、制服,以及早期使用的紙封條、漆封條、鉛封條,到近代獲國際專利的泰登封條、昂貴的鋼纜封條、最先進的RF ID電子封條,均完整陳列於「通關作業區」。


查緝走私 沒入非法物品

  然而,無論是什麼時代、哪個國家,從古至今未曾完全根絕過走私,也因此除了徵稅之外,查緝走私同被列為海關執行任務的重要工作之一。「查緝走私區」展示出海關在各時期,配合國家政策所查緝沒入的非法物品,同時說明沒入走私物的處理方式及流程,以消弭民眾對私貨去向的疑慮。

 

博物館特別展出沒入之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標本,並透過導覽解說提升民眾對保育動物的認識。

  世界有四分之一的動植物面臨絕種的危機,為維護生態平衡的發展,凡違法攜帶華盛頓公約指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海關即依臺灣動植物保育法規論處。博物館特別展出沒入之玳瑁、綠蠵龜、犀牛角、穿山甲、花豹、鹿角、山貓、白鷴、象牙原牙等動物標本及產製品,並透過導覽解說提升民眾對保育動物的認識,也因為海關嚴格查緝的結果,使得近年來攜帶野生動物的情形大幅減少,讓世界保護野生動物基金會讚揚臺灣:「藉由加強查緝工作,在對抗非法交易上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對改善國際形象極具貢獻,咸視海關為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的守護神。
 

  除此,毒品及刀、槍械也是海關長久以來查緝的重要任務,特別是臺灣地區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400公里,海、空運發達,利於走私,加上近年來毒梟走私毒品方式不斷推陳出新,越來越組織化、技巧化,費盡巧思與查緝人員鬥智,走私方式從空中人球、貼身攜帶、行李夾藏、偽裝混進、藏於船舶密窩或魚貨腹內到進口、轉口貨櫃夾藏,無奇不有。王雅茹表示,海關除了必須具備專業知能,善用現代化查驗技術以及運用緝毒犬輔助查緝毒品外,經驗的累積與高警覺性也是截毒的重要因素,可透過與人對談的表情、攜帶物品的合理性、容器外觀的完整度與敲擊聲響等方式,觀察是否有藏匿毒品的嫌疑。館方還展出海洛因、鴉片、大麻、速賜康、罌粟種子的毒品樣貌與各種破獲毒品的案例,包括在拖鞋內藏鴉片、桶中桶藏毒、運用鞋子與手提箱夾層運毒以及透過洗髮精、巧克力、雕塑品夾帶毒品等,希望藉由博物館教育向毒品說不,王雅茹也再三叮嚀出入國境,切勿任意替他人攜帶物品或幫陌生人暫時保管東西,以免因誤帶毒品而觸法。


海關掌管燈塔 世界唯一特例

  接著前行至「海務燈塔區」,大多數民眾可能不曉得,過去臺灣的燈塔其實是由海關所掌管。自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後,清廷戰敗簽訂中英南京條約,同意開放5個通商港口,卻毫無建造燈塔等助航設施的經驗,便由當時擔任海關總稅務司長的英人赫德負責興建與維護,自此也成為世界唯一由海關經管燈塔的國家,雖然今年起,隨著財政部的組織調整,燈塔業務已轉由交通部管理,但「海務燈塔區」卻為海關掌管燈塔的歷史留下見證。

 

過去150 多年來臺灣的燈塔是由海關所掌管,目前已轉由交通部管理。

  臺灣位處亞洲大陸邊緣,又是國際航線要道,燈塔扮演了引領海上船舶航行安全的重要角色,也因此臺灣沿岸與離島燈塔特別多,共計34座。從博物館的燈塔模型與介紹中,可看見最早啟用被內政部列為二級古蹟的澎湖漁翁島燈塔;海拔最高的蘭嶼燈塔;唯一位於河口的淡水港燈塔;第一座由國人自行設計的球子山燈塔;還有臺灣最南端,世界獨一無二的武裝燈塔――鵝鑾鼻燈塔,也是目前少數開放參觀的燈塔景點。

 

  另外,還包括助航設備、查緝走私的海關艦艇及相關配備。放置於地面展示台的是1886年(明治19年)日本大阪砲兵工廠製造的霧砲,起霧時,燈塔人員若聽聞附近船隻

行經聲音,即發第一代電腦主機CYBER18-20 為海關貨物通關奠下自動射霧砲,提醒航行附近水域時注意安全;而重達500公斤的銅製警示霧鐘,則是在19世紀就放置於長江口的九段燈船上,引導船隻安全航向目的地;其它還包括具歷史意義的磁羅經、酒精壺、乙炔閃光機、透鏡、艉燈和過去海關執行任務的各式艦艇模型。


珍貴文物展示 見證關務歷史

  回顧歷史,從1854年(清咸豐4年)成立「海關總稅務司署」;1991年2月1日因「財政部關稅總局組織條例」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明令公布改名為「財政部關稅總局」;到2013年配合行政院組織改造,與財政部關政司整併成立「財政部關務署」。海關從外國人獨攬大權到回歸國人管理關務,已走過150多年的歲月,也留下了許多珍貴歷史文物,位於二樓的「海關文物區」,便可看到其間記載海關作業規章的令文合訂本、派令、勳章、旗幟;各時期、不同單位使用過的關防、查驗章、火漆原料、烙原木的烙鐵、寫在報單不會褪色的鉛筆,以及過去稅務專門學校附有任課老師簽名的畢業證書,每件文物都述說著海關歷經的演變故事。
 

  而靜靜立在一隅的臺灣關地界碑,是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開放通商口岸,於臺灣設關後,海關豎立的界碑。王雅茹指出,臺灣關地界碑先後發現3塊,其中兩塊分別於高雄關稅局宿舍及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另一塊則於1996年在高雄壽山舊英國領事館之東北方,即打狗(高雄)昔日稅務司宿舍附近被發掘,現存放於海關博物館內,此碑乃臺灣關打狗口之界碑,為重要史證,可見證19世紀臺灣開港,清末天津、北京條約簽訂後的海關歷史,具有重要史事淵源與歷史價值,已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列為重要古文物。


國際交流 共同打擊不法

  如今,隨著社會進步、交通發達,地球村的時代已提早來臨。而海關又是各國性質最接近的政府機關之一,為實踐政府國際化、制度化、自由化的政策,臺灣與友好國家海關往來頻繁,相互觀摩、交流,並簽定關務合作備忘錄,無論在進口稅則、通關流程、查緝走私及獲取關務詐欺情報上,都能與各國海關達成共識,彼此協助幫忙。

 

「國際關務區」展示出20 多個國家的海關人員制服。

  「國際關務區」展示出臺灣與各國海關來往的照片與所獲得的文物,包括20多個國家的海關人員制服、紀念盤、關徽、關旗,還有從各國蒐集的錢幣,當中引人省思的是一張面額100萬的安哥拉紙幣,上面有一位低著頭認真寫功課的小朋友。王雅茹表示,安哥拉位於非洲西南部,蘊藏豐富的鑽石及石油,卻是世界上最貧窮、發展最落後的國家之一,很多兒童從小就被迫當廉價勞工開採鑽石,替政府籌措軍火費,加上國家長期內戰,資源消耗殆盡,許多孩子被推上戰場當娃娃兵,國家在發行紙幣時,意識到知識就是力量,而教育是改變環境最好的方法,希望透過紙幣上的圖案,鼓勵小朋友念書,因為唯有人民能接受教育,國家才會富強。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