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五日台中舊酒廠舉行盛大開幕典禮,象徵「台灣藝術‧設計與建築展演中心」(TADA)的誕生。作為五大文化創意園區之一,佔地六.四公頃的台中舊酒廠將轉變為台中文化創意產業的中心。目前由文建會從廠區四十棟建築物中,選擇八棟富有歷史感之特色空間進行整修及規劃工作。
奠基於中部學術產業環境
中部地區向來是傳統輕工業設計的主軸,這裡也是許多藝術設計院所聚集重鎮,有東海大學、逢甲大學、台中技術學院以及嶺東科技大學;許多的藝術設計、媒體設計、室內與建築系所等學術機構聚集在此。加上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館內有清領與原住民建築文化)、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有日治時期的建築檔案)、台灣美術館(有戰後台灣當代建築發展史),以及台灣工藝研究所(生活創意設計)。配合產業資源與學術機構,台中舊酒廠佔地利之便,計畫成為一個能夠融入當地生活文化的公共藝術場域為重要發展方向。
文建會中部辦公室施國隆主任表示,這是一個地方、中央與社會大眾溝通聯繫的場域。
現在八號倉庫有「文化.產業.資產圖譜展」、釀造酒倉庫還有大葉大學空間設計系帶來的「空間設計成果展」,以及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的「場/廠所記憶裝置與影像表現展」、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產品展現生活的趣味與美的媒介」與台中技術學院室內設計系「室肆拾陸」展。在六號倉庫中,嶺東科技大學設計學院也帶來「數位意象創作展」,還有在早期包裝工場及半成品倉庫中可以看到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及都景系的「畢業展」,現場展覽豐富多元。
走過歷史的酒廠
酒廠最早的前身始自一九一六年(大正五年),名為「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台中工場」。區內共四十棟建築,目前有八棟開放作表演展示用途。區內建築有機械修理廠、配電室、化驗室、鍋爐室、禮堂、七號倉庫、物料倉庫、釀造酒倉庫、半成品倉庫、早期酒廠包裝場等建物。其中最老的建築—機械修理廠已經有七十八年之久,始自一九二三年。外牆上還保存有十三溝面磚,相當具歷史建築價值。第二老的建物是配電室,始自一九二五年。而化驗室一樓有酒廠裡唯一的日治時期抿石子地板。
其中在七號倉庫這棟紅磚建築上,東側的山型牆面上遺留二次大戰機槍彈痕。現在這裡作為實驗劇場。另外在半成品倉庫則作為展示場,酒廠包裝場作為排練場及展示場,物料倉庫作為多功能展演會議中心。
應邀前來參加此次國際工作營的建築師當中,來自英國倫敦的Nicholas Boyuarsky以及維也納的Karl-Heinz Klopf均表示,酒廠內部本身富有許多迷人的細節,可規劃出許多區域,像是博物館、公園、圖書館、建築會議中心。至於一個公共空間核心功能是「製造交流」以及「開放空間」,建議未來可以拆除酒廠外面的高牆,讓民眾可以隨時進入參與其中。讓這裡能成為各個階層人民交流的場所(social classes),真正成為城市共生的一部分。
文建會主委陳其南也期許,未來在設計工作坊、展示場、小型實驗劇場及多功能會議展演中心等新建廠區空間中,匯聚設計領域中不同面向的師生,共同以酒廠為創作核心,進而開啟設計領域跨界結合的新里程。
倉庫神話與鐵道藝術
站在台中火車站人來人往的月台,往後站一看,這裡有個長得很不一樣的聚落——二十號倉庫是一整排足足挑高三層樓的鐵路倉庫,這裡夏天既不涼冬天又不暖,偏偏裡頭就是有一群駐站藝術家群聚在這裡創作。今年二十號倉庫已經有六歲了,在六月二十六日當天舉行周年慶儀式活動,當天一連串與藝術鐵道相關的展覽活動讓民眾一同參與。
此次駐站藝術家有康雅筑、梁莉苓、焦聖偉、莊凱宇、陳一凡、洪均元、Brent Nadin七位個人創作者以及團體「吉田工寮」。本屆藝術家平均不到三十歲,其中兩名是女性,還有一名是外籍藝術家。而「吉田工寮」成員有許多仍是藝術研究所學生。
此次六周年慶活動以「神話」命名一系列活動,策展人之一的吳伊帆老師表示,這是希望將藝術創作的作品與風氣及生活融合,就像神話一樣從創造的概念成為大家都相信的事實。當天活動包括月台神話、展覽神話、倉庫神話、車廂神話、藝術家神話。
除了火車站月台上有藝術家創作的一系列趣味候車椅,這次活動特地開放藝術村讓民眾進入參觀,直接與藝術家聊天。這裡每一間工作室裡頭都充滿了意外與收穫。在「眼球愛地球」工作室外面搭有一個很特別的三樓高戶外看台,爬上頂樓可以細細觀看車站、鐵路與藝術村的全區風貌。沿路繼續前行會擺放鐵路車廂,也就是「車廂神話」。車廂內一幅幅的老照片與火車汽笛聲,在台中炙熱的午後裡就像是時光倒流到當年的原始風貌。這個車廂創作取名為「長期停用」到「長期停,用」。象徵在舊事物中加入新創意產生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