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親子閱讀有培養親子關係、增進孩子思考能力…等正面效益,好處多多,不過,很多家長卻苦於不知從何開啟「親子閱讀」的苦惱?其實,除了傳統的閱讀之外,透過以「戲劇」活化閱讀的方式,也是提供親子共享閱讀之樂的另一管道。
文建會國家台灣文學館的「兒童文學體驗室」就是希望以劇場表演為媒介,導引全家人共同體驗兒童文學,所規劃、成立的空間。而成立第一季的活動是由文學館與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共同辦理的「Fun春假—周日親子劇場」為開場,文學館推展組黃瓊儀表示:「政府單位與學校合作推動兒童文學的體驗活動,將有助於一家大小共同從戲劇中閱讀、學習與探索不同階段的生命課題,以達到文學館服務民眾的目標。」
從戲劇中閱讀
某個假日午後,「兒童文學體驗室」外排滿了大、小朋友,都是為一睹「錦飛鳳傀儡戲劇團」的示範教學及精采演出而聚集一起。當開放進場後,舞台上的傀儡戲偶吸引著全場觀眾的目光,有位幼稚園小班的孩童問媽媽:「那是布袋戲嗎?怎麼身上好多線,是做什麼的…?」平常成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透過孩子們敏銳的觀察力,竟成了一個又一個令家長難以招架的問題。
幸好,已傳承至第三代的「錦飛鳳傀儡戲劇團」就像是一本活的傀儡字典,因其累積、傳承南台灣的泉州傀儡系統(北台灣為漳州系統),至今已有80餘年,所以,對傀儡戲劇的背景十分清楚。除全國各地邀請演出外,也經常辦理巡迴公演、教學、研習、展覽,近來(2000~2006)更連續7年獲選為「高雄縣傑出演藝團隊」,並多次受邀至美國、匈牙利、法國、比利時、盧森堡、中國等地,參與國際性藝術節的演出。
當團主薛熒源介紹著傀儡的生、旦、淨、末、丑角色,並詳細解說傀儡戲偶複雜精湛、令人嘆為觀止的操演方式,「與人體結構一樣,拉起右腳、頭就要看左邊,抬起左腳、頭就要看右邊。」在表演展開之際,他一番關於傀儡劇偶的操作與解說,不僅逗得全場觀眾笑呵呵,也在歡樂氛圍中,讓觀眾自然地認識了傀儡戲劇。
哪怕是傀儡戲劇達人,在想像力無限寬廣的孩子面前,或許也都將遭遇啞口無言的窘境哩!然而,讓許多的大小朋友共同在「兒童文學體驗室」以「戲劇」為閱讀媒介,又似乎比「書籍」為閱讀媒介,有了更多與他人思想激盪的機會。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講師許瑞芳就曾被觀眾間的多元互動,且充滿著各種可能性的戲劇演出震撼過,她覺得戲劇教育是很貼近個人的,「營造出特定情境,再導引觀眾自然地表達看法並交互激盪,是親子或與他人很好的互動方式」。
自從九年一貫教育施行之後,藝術與人文教育更受重視,而課堂上教條式的生命教育與透過戲劇呈現的生命教育,似乎分別呈現出壓抑的、權威式的意見討論,以及自然、開放地思想啟發。因此,戲劇除了能活化閱讀,還有透過集體意見交流、引導思想並落實極其重要的生命教育課題。
戲劇有助於自然地表達意見
回憶童年時期,是否曾獨自或與幾位同伴玩起「家家酒」的遊戲,過程中幾乎不需仰賴他人指導,便能夠將人物角色、故事情節等一一展現,甚至可以自由地進出角色。「家家酒」的呈現,也大抵與個人平常的生活環境、體驗息息相關,然而,「扮演」的本能隨著時間的增長,卻也悄悄消退在成長過程中的某一角落……。因此,許瑞芳認為:「以劇場為媒介,提供不同情境,能引發人自然地表達意見。」
這或許令人疑惑「戲劇的美好,不是應來自於表演與欣賞的過程?」但許瑞芳卻認為:「無論是為藝術而藝術的純藝術;或是為生活而藝術的應用藝術,兩者因目標不同,皆應並重。」其中,應用藝術需以純藝術為基礎,才足以發揮碰觸文學、向上提升的能力,而當戲劇與國民九年一貫通識教育接軌時,如何將內化的戲劇原理轉化成實務的應用功能?
為此,接受過基礎藝術教育養成與擁有15年劇場經歷的許瑞芳在規劃「兒童文學體驗室」系列活動時,特別運用「教習劇場」(theatre-in-education,即TIE)這特殊的戲劇形式,以雙向互動的戲劇方式,鼓勵觀眾在劇場裡發聲、討論,或是透過角色扮演來參與劇情,甚至改變戲劇行動,以企圖達到教育的目的。
而此次「兒童文學體驗室」的系列活動中,籌劃接下來幾場繪本演出的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研究生、台南洗把臉兒童劇團團長許寶蓮就是運用「教習劇場」的概念,再針對不同繪本的故事,設計不同形式的互動方式,讓觀眾得以介入戲劇、共同參與演出。她以累積多年的經驗指出:「親子共同欣賞與參與戲劇演出,孩子能從中體會演出的樂趣與盡情地表達想法;而家長也可以從旁理解孩子的想法,並學習、累積專業劇場人員導引孩子表達的方法。」
許寶蓮以《第一次上街買東西》的戲劇演出為例說明:「先從遊戲為戲劇暖身,待抓出主題後,再透過劇場專業演員的演出、終止間,讓觀眾討論或是角色扮演,以創造情節的多元性。」這是由日本作家筒井賴子的繪本故事改編,用經驗分享、聽故事、與小朋友一起演故事的方法,共同討論生活中的第一次經驗。小朋友藉由語言與情緒的表達,來練習或重溫生活的情境,對生活有更多細密的觀察和體會,也讓他們能勇敢面對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並從解決問題中看到自己成長的軌跡。
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故事情節,無論是討論生命、分享、孤獨……等議題,都將深入淺出地帶領觀眾面對生命的各種可能。除充分運用「教習劇場」中常用的技巧,如「戲劇遊戲」(drama games)、「靜像劇面」(image theatre)、「論壇劇場」(forum)以及「角色扮演」(role play)……等,整場演出透過戲劇的表演讓觀、演者觀賞外,還能適時讓觀賞者表達個人的見解與想法,也在抒發的同時還能聆聽到各種不同面向的觀點。因此,許寶蓮提醒家長在與孩子共讀時:「千萬不要有太多道德的負擔,就像戲劇一樣,以開放的心胸共同創造多元的情節,以引導來取代耳提面命的效果會更好。」
就像許寶蓮會在戲劇的中場安排停止,讓觀、演者本身假想自己如果是劇中人,會做什麼樣的決定?為什麼?如同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一樣,也是一連串的決定:
決定穿什麼衣服出門、決定要唸哪一個科系、決定要追求自己的理想或是聽從家人的安排……?而在這一連串的抉擇中,沒有絕對的好或壞、對或錯,最重要的是自己清楚自己的目標,並且有完成的勇氣與毅力,當自己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就是戲劇實現喚起參與者互動與共鳴的目標。
戲劇扮演溝通的橋樑
「教習劇場」中常用的技巧,是親子共同觀賞戲劇演出時,彼此情感、思想交流的橋樑,因此,許瑞芳不似多數兒童劇團以「歡樂結局」的方式演出,反而將生命過程可能會遭遇的分離、傷痛、死亡等現實議題,如實地呈現在孩子面前。她強調:「戲劇不是掩蓋現實、呈現假象美好的媒介,而可以是將生命中沉重的、少被談及的部分,藉由戲劇而自然地被討論、交流。」
如果稍加留心,會發現「小孩的感受力很敏銳,因此,不要限制他們的想像力與意見。」許瑞芳提醒。如果家長與孩子間的共讀不知從何著手,就從戲劇吧!如果親子共讀難以持續,也試試從戲劇吧!……因為,戲劇可以觸及被排擠的生命議題,而且從中大家也都能透過分享、激盪,以形塑出自己一個如何看待世界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