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圖書館教育─大學圖書館教育 還可以做得更好

文:耿詩婷 照片提供:耿詩婷

致力於圖書館教育研究的政大圖檔所所長王梅玲。  簡單來說,圖書館教育就是為圖書館專業提供的教育與訓練,培育良好的圖書館員,以從事圖書館服務為職志。在早期圖書館教育稱為圖書館學,但近年來資訊科技對於圖書館專業起了很大的作用,電腦已經成為圖書管理作業不可或缺的工具,數位科技也促成電子出版的蓬勃發展,產生許多電子資源,如線上資料庫、電子書、數位圖書館等等,因此也擴大了圖書館學的研究範圍,自從1970年代圖書館學開始紛紛與資訊科學的整合。美國Michael Buckland曾說:「圖書資訊學這個學門,就有如一塊百納布,廣納百川,涵蓋有書目學、文獻學、資訊檢索、圖書館學、資訊科技、通訊、檔案學與出版學。」

  而其實圖書資訊學一直存在著是專業教育還是高等學術教育的本質爭議,美國在1978年至2001年共有17所學校關閉圖書館系所,因此許多圖書館學校開始力求改變,聘請圖書資訊學以外其他背景的教授,並且修改課程內容,如今培養圖書館館員的專業教育,受到大學以教學、學術研究理念的改變,及面臨高等教育市場導向的影響,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結構開始變動。

  在這次專題中我們特別採訪到長期致力於圖書館教育研究的政治大學圖檔所所長王梅玲教授,他對於整個圖書館學教育的發展歷程與未來目標都有深刻的闡述,她表示:「圖書館事業本身就是一種專業,但圖書資訊學自從在大學設立,是高等教育也是學術教育,所以應該兼顧兩者均衡發展。在求新求變的過程中,也遵守著圖書館教育的專業與服務的本質。」

國內圖書館教育的發展

  台灣的圖書館學教育是開始於1954年,那時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由奧崗女士(Marian Orgain)開授一門1年6個學分的「圖書館學」課程,這是台灣地區第一個圖書館學的課程,從1954到1979年是成長時期,在這個階段圖書館學教育萌芽,以大學部學程為主,逐漸成長,繼台大開辦相關課程之後,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成立,下設圖書館學組,接著1961年,台大圖書館學系成立,其後1964年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設置圖書資料科,1970年輔仁大學、1971年淡江大學相繼成立圖書館學系與教育資料科學系。

  1980至1990年間圖書館教育開始逐漸發展,碩士班與博士班陸續開辦,並在大學部基礎成長茁壯。台大更於1980年成立圖書館學研究所碩士班,8年後成立博士班,將台灣圖書館學教育建立成具備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完整學程的體系,此舉不僅提升圖書館學教育水準也促進圖書館事業發展。

  1993年後反映時代變革,自從輔仁大學開始改名為圖書資訊學系之後,各校紛紛起而效尤,朝向多元化的發展,如世新改名為「資訊傳播系」,政大增加「檔案學」在所名之中,交大為數位圖書資訊組等,並且開始發展其特色,甚至跨學系的合作,如台大、師大多開設有關資訊科學的課程,輔大開設電腦科學的課程,並與歷史系、中文系合作,開設中國古籍整理學程,世新開設資訊科技與網路科技課程,政大多增加了檔案學與檔案管理課程,致力於圖書資訊學與檔案管理人才之培育,交大開設程式與系統設計及數位圖書資訊課程等,這些都是為了增加圖資學系在高等教育中的競爭力。

  此外,在遠距教育也有斬獲,空中大學自1991年起在人文學系開設圖書館學相關課程。在繼續教育方面,中國圖書館學會與各圖書資訊學系所合作,配合圖書館與資訊服務單位之需求每年開設各類相關研習班,以提供在職圖書館人員再教育的機會。近年來,世新資訊傳播學研究所、政大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師大圖書資訊學研究所、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與台大圖書資訊學研究所陸續開設學分班與碩士在職專班以提供圖書館在職人員進修學位的機會,讓人才素質不斷提升,也希望藉此彌補專業理論與實務執行上的落差。

大量引進資訊科學技術之後

圖書館教育是台灣成為進步國家不可或缺的一科學門。  經過了40多年的奮鬥與努力,台灣的圖書資訊教育從1980年以前的5所,如今已成長至10所學校,從大學部、研究所碩士班至博士班的完整教育體系,略具規模,但各校師資與學生量少,在學術領域上屬於弱勢地位,王梅玲教授深感台灣圖書館教育需要檢討振作的必要,在面臨市場導向且高度競爭的高等教育環境中,需要更積極應變,並且提出行動以因應當前所遭遇到的問題。

  雖然現在多所學校採用圖書資訊之名,但對於圖書資訊學或圖書館與資訊科學的定義仍然模糊不清,圖書館原本是社會保存文化資產的重要機構,但由於大量引進資訊科學技術,在整合圖書館教育上出現究竟是以圖書館學為主或是以資訊科學為主的問題。

  各設有圖書資訊系所之學校,當務之急應該先共同研討其關係,還要建立起學門價值,並且設計出整合性的核心課程。加上因為10系所課程缺乏整體規劃,雖漸有特色,但也多有重疊,王梅玲教授建議10校宜共同合作,分析目前圖書館與資訊單位的人力資源與需求,並配合各校的資源專長,作整體的課程設計,分別擔負起不同類型的資訊人員培育工作。

乏完善評鑑制定

  另外,美國有圖書館學會專門負責定期評鑑美國圖書資訊學校,以維持教學品質,英國圖書館資訊學校的課程則是必須由英國圖書館與專業學會的認可,使學生可以取得專業資格,但目前台灣圖書館教育仍然尚未建立學校認可標準與評鑑制度,讓學校在成立與發展時均無標準可供依循,因此,建立起評鑑的制度與程序才能為未來的台灣圖書館教育勾勒出美好的未來。

培育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人才

  數位圖書館已經是全世界的顯學,也是圖書館教育的發展方向,目前各校均開設數位圖書館的課程,如交大早在10年前便成立「數位圖書資訊學程」,其核心課程包括:資料蒐集方法、圖書館與網路資源、圖書館技術服務、數位圖書館資訊組織與交換等。

  而在2004年國家推動的數位典藏計畫,就是將圖書館與博物館珍貴的重要文物典藏加以數位化,建立起國家數位典藏,讓精緻文化普及。這項計畫也對圖書館教育產生影響,如政大開始開辦台灣人文數位典藏與應用課程,除了將現有國家數位典藏計畫成果中,有關之台灣文學與歷史資源予以加值運用融於數位學習之外,亦將透過技術與實作課程,進行數位典藏專業能力的養成,藉著跨領域能力的培養,期望能培養國家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產業人才,以增進學生數位典藏觀念的建立並提升未來就業與升學的競爭力。

  另外,政大也展開「數位圖書館暨數位學習中心計畫」,因應資訊數位化之趨勢,及提供以使用者為中心之資訊服務需求,並呼應網路學習為未來輔助學習的主要模式,整合政大文學院及校內相關研究人力及資源,研究發展高品質數位圖書館內容、知識分享機制及自動化服務技術為主,並以數位圖書館建置之數位內容、知識管理及分享服務,支援網路學習的發展及應用,以營造校內優質的數位學習及教學環境,提升教學的品質。

  傳統圖書館的觀念較為侷限在讀者服務的範疇,王梅玲教授認為現今圖書館的功能必須包含:成為多元資訊與民眾之間的超連結、文化紀錄與詮釋的機構、服務大眾的宗旨及終身教育的傳播。所以圖書館教育系統出身的學生就要擁有將情報加值的能力,可以將眾多繁雜的資訊解讀後,並且整合然後應用,最後更可以創造出新的有用資訊,讓台灣圖書館事業得以永續發展。

  資料來源:王梅玲。《台灣圖書館教育史》、《台灣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英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延伸閱讀:http://tlh.lias.nccu.edu.tw:8080/dspace/台灣百年圖書館史數位圖書館先導計畫

圖書館學不斷隨著時代進步而轉變。(宋秀美攝影)台灣目前已經有10所圖書資訊相關的系所學校。圖書館教育不僅要培育圖書館管理人才,還要增加學生就業競爭力。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