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進入臺灣古早神祕場域—《臺灣原住民》導讀

文:林純芬(靜宜大學研究生)

撰 文:詹素娟、浦忠成、蔡光慧、林志興、王新民、范燕秋、張嘉驊、陳彥仲
出版者: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民國九十年七月一日

  《臺灣原住民》屬遠流出版公司「臺灣放輕鬆」系列之五,該書除總序外尚有兩篇序文,其一是孫大川的〈臺灣史話裡的原住民容顏〉,指出長期以來臺灣原住民歷史之所以被漠視,主因他們沒有文字可供記錄;而且臺灣被視為中國的邊陲,而原住民又是臺灣的另一邊陲。其二為莊永明的〈臺灣歷史不可或缺的原住民〉,除敘述何謂十族並說明「原住民」一詞的由來之外,並以最簡短的文字介紹了書中的主角。

  本文部分是介紹二十位臺灣原住民及《臺灣歷史報》,這些主角活動的年代上至三、四百年前,下迄當代,包括大肚王、卑那來、潘敦仔、潘賢文、衛阿貴、卓杞篤、望麒麟、日阿拐、潘文杰、馬亨亨、宇旺、拉荷.阿雷、莫那.魯道、南志信、樂信.瓦旦、高一生(吾雍.雅達烏猶卡那)、托泰.布典、李光輝、李仁記及楊傳廣等人,這些原住民大多是現今漢人社會裡被遺忘的人物。而《臺灣歷史報》是附於每篇主文之後短文,以報導的筆法,介紹主角所屬族群的歷史、特色、祭典活動或相關人物、事件。

  大肚王,荷蘭文是Quata Ong,名叫Kamachat Aslamie,他所統轄的族群有拍瀑拉、巴布薩、巴宰、洪雅及道卡斯等族,轄域包括大肚溪至大甲溪之間。一六四五年,大肚王歸附荷蘭,並接受其賞賜與藤杖,一六四八年逝世,其職務由外甥Camachat Maloe繼任。卑那來是卑南族南王部落第十八代頭目,族人皆稱之為卑南王。他從屏東水底寮引進稻種,並援用漢人的農具和飼養家禽,提升族人的耕種技術與生活。卑那來曾擊退強盛的阿美族,統轄了卑南族大部分的部落,後來其勢力更加擴大,北至花蓮瑞穗、大武港,南至臺東大武,凡七十二個部落。潘敦仔是潘家第三代「土官」,堪稱巴宰族岸裡社群的英雄人物,其事功包括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朱一貴事件時,與通事張達京率眾守禦大肚溪;一七三一至一七三二年,大甲西社抗清事作,與張達京率眾效力;一七三七年,隨淡水同知擒拿後壠加志閣社;一七五一年,深入今霧峰一帶平亂;一七六六年招撫東勢內山十三社歸化,這些戰役使得潘敦仔一躍而成為當時臺灣中部重要人物,岸裡社勢力也到達大甲溪中上游、大安溪以東近山地帶。潘賢文是巴宰族岸裡社人,因競爭通事失利,遂於嘉慶九年(一八○四年)率岸裡、大甲、北投、阿束、阿里史、吞霄、東螺及烏牛欄等西部平埔社群千餘人,進入蘭陽溪以北一帶。一八○六年,蘭陽平原發生漳泉械鬥事件,潘賢文被迫於次年轉入溪南,開墾今羅東一帶。一八○九年潘賢文與漳州人林岱於蘭陽溪南岸設路障,不准泉州人過溪進行貿易,潘賢文因殺害阿束社人及泉州人而被處死之後,西部各社力量也從此一蹶不振。

  衛阿貴是道卡斯族塹社關西魏家第二世祖先,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衛阿貴開始開墾五分埔,一七八四年已開拓至大茅埔、照門、石門一帶。一七九七年連際盛將墾權讓渡給衛阿貴,但十五年後衛家即開始步入衰敗。卓杞篤是瑯嶠十八社領袖人物,一八六七年美國商船Rover號於蘭嶼附近觸礁,部分船員登陸後卻被龜仔角社人殺害,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偕同英國商人必麒麟與卓杞篤進行談判,獲得和平解決。望麒麟出生於一八六一年,為埔里埔番後裔,幼年喪父卻繼承許多產業,二十二歲成為秀才,人稱「番秀才」,三十五歲死於恆吉城五十甲土地與「亢五租」稅收紛爭。其女阿參招黃利用之子黃敦仁為夫,即是後來埔里著名的黃望家族。日阿拐本姓張,生於一八四○年,八歲由閩南渡海來臺,父母早逝,被賣為沙坪的平埔族人日有來之子。日阿拐在三十幾歲時成為賽夏族獅里興社頭目,結合賽夏族各社組聯興庄,共同抵抗漢人入侵,因其領導才能出眾,被推舉為總頭目。一八八七年,臺灣巡撫劉銘傳執行開山撫番政策,日阿拐成為獅里興社社長,獲合法領導權。一八九二年日阿拐獲大嵙崁撫墾總局核准,擁有之墾地相當於今日苗栗縣南庄鄉。一八九五年卻因一紙合約被日人所騙,失去製造樟腦的權利;一九○二年七月,日阿拐結合賽夏族、泰雅族部落、客家人達四、五千人共同抗日,史稱南庄事件;失敗後的日阿拐於隔年病逝在藏身的加裡山區,其一生大起大落,充滿傳奇性色彩。

  潘文杰原名Jagarushi Guri Bunkiet,生於一八九五年,為卓杞篤之養子,對地方教育與產業貢獻良多。一八七一年,兩艘琉球漁船遇到風暴,其中一艘漂流至瑯嶠,大部分船員被當地人所殺,日本藉機發動攻擊,引爆牡丹社事件,潘文杰率眾投誠;後向清廷表示親善之意,因而賜姓「潘」。日治時期又出任恆春出張所約聘專員,協助日人平亂。馬亨亨出生於一八五二年,為臺東馬蘭部落英雄人物,曾戰勝卑南利家社、擊退清兵,並經歷七腳川、里漏及廣澳等事件,一生犧牲奉獻受人懷念。宇旺為日治初期阿里山鄒族達邦部落頭目,一八九五年率族人歸順日本,後來鄒族與日本政府保持良好關係,都是宇旺等族人之理念所致。拉荷.阿雷是布農族大分部落頭目,一九一四年日本實施南蕃武器沒收政策,由於手段卑劣使得拉荷.阿雷相當震怒,並於次年兩度率眾襲擊日警大分駐在所,後來更帶領族人展開近二十年的抗日行動,然而其個人生命衰老終究不敵日本政府之力量,遂於八十歲之齡(一九三三年)歸順日本。

  莫那.魯道為霧社泰雅族賽德克德奇塔雅馬赫坡頭目,一九○九年其妹狄娃絲.魯道嫁給日警近藤儀三郎,成為和蕃政策下的犧牲品;一九三○年族人不堪日本政府長期以來的箝制與勞力剝削,加上私人恩怨,終於在是年十月爆發震驚中外的霧社事件,霧社群六部落不敵現代化武器的摧殘,族人多戰死或自殺,莫那.魯道亦自殺身亡。南志信(原名Sising)為卑南族人,出生於一八八六年,曾任第一屆臺灣省政府委員、制憲國大代表,也是臺灣原住民第一位西醫,曾任職臺東醫院,後開設南醫院,以其良好之醫德,獲得臺東民眾的愛戴。樂信.瓦旦為泰雅族人,出生於一八九九年,一九二一年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一生除從事醫療工作外,戰後並積極爭取族人權益,一九五四年因高山族匪諜案被處死。高一生出生於一九○八年,為鄒族人,畢業於臺南師範學校,戰後曾任官方委派的吳鳳鄉(今阿里山鄉)鄉長,致力於改善族人權益,後因捲入二二八餘波及臺共分子活動之影響,於一九五四年被槍決。

  托泰.布典(Totai Buten),一九一○年出生於加禮宛,後移居花蓮,曾赴日就讀於京都花園中學,精日語,略通英語。一九三三年協助鹿野忠雄等人深入山區進行田野調查,後來曾到臺北帝國大學製作動物標本。一九五一年當選壽豐鄉第一屆民選鄉長,服務鄉里。李光輝出生於一九一九年,為臺東阿美族人,本名史尼育。一九四三年加入高砂義勇隊,被日本政府派至南洋作戰;次年七月在印尼摩祿泰島脫隊,獨自過著原始社會的隱居生活,一九七四年被印尼軍方發現而返臺,成為當時的傳奇人物。李仁記,一九一九年出生於吉貝耍,十七歲被選定為西拉雅尪姨人選,因家人反對,遲至一九五九年才真正擔任起神人之間的溝通工作,其尪姨一職長達四十二年,二○○一年逝世。楊傳廣出生於一九三三年,為臺東阿美族人。一九五一年參加東部聯合運動會以跳高項目而嶄露頭角,一九五四年參加亞洲運動會,於十項運動中榮獲冠軍,博得「亞洲鐵人」之封號。一九五八年參加第三屆亞洲運動會,仍以十項運動奪得冠軍。一九六三年楊傳廣參加美國加州聖安東尼運動會,再度獲得十項運動冠軍,並打破世界最高紀錄,真不愧為「亞洲鐵人」。

  除以上二十位原住民生命歷程簡介及《臺灣歷史報》豐富多采的內容之外,全書幾乎每頁均附有照片或圖片;最後面還附有詳細的名詞索引,可稱得上是輕鬆入門之書.至於穿越時空閱讀之後的歷史感受,那就點滴在心頭了!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