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土地改革紀念館」簡介

文:侯權峰(土地改革紀念館館長)

  本館在臺北市敦化南路及八德路口已經屹立三十幾個年頭了,年長一輩的臺北人都知道,早期土地改革紀念館的建築聳立在一片阡陌之間,就像今天臺北火車站前的新光大樓一樣,曾經堪稱為臺北市的地標之一。

  研究當代臺灣史的學者或一般大眾大概都不會否認,臺灣今天能有如此的經濟成就,實得力於政府在民國四十年間,在臺灣成功的進行土地改革,將資本適度的導入經濟發展的正軌,調和擁有大地主與貧無立錐之地的佃農間的財富落差,緩和社會不同階層間的對立情形。

  臺灣土地改革的三部曲,依序是民國三十八年起全面實施的三七五減租、四十年至六十四年間實施的公地放領、以及四十二年起展開的耕者有其田政策。此三項重要的政策,不但讓佃農「娶了三七五媳婦,起了三七五新厝」,親嘗擁抱土地的滋味,更將臺灣農村帶入了新的紀元。

  綜合而言,土地改革首要的影響是,造成臺灣地區土地所有權的重新分配。民國四十年,臺灣的佃農戶數佔總農戶數三七%;自耕農佔三八%;其餘二五%為半自耕農。自民國四十二年實施耕者有其田後,自耕農的比率增至五五%,佃農降至二一%。可以說,半數以上的農民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種。由於大多數的農民都成為自耕農,生產意願增加,造成農業生產力的大幅提升,從民國四十一年到五十一年的十年間,農業生產總額增加了五七%,其中農作物總產出增加四六%,稻米增加三四%,畜產增加一倍以上。

  由於農地的投資已無利可圖,地主的資金必須另謀出路,於是引發農村的資金轉移至工商業的發展上。所以土地改革不但促使所得重新分配,也增加了農村資金利用的效率,加速工商業蓬勃發展,為臺灣的經濟奇蹟奠下深厚的基礎。

  鑑於政府在臺灣地區實施土地改革成功的績效能令各界了解,土地改革紀念館自民國五十六年三月十一日落成以來,即設立陳列室展出土地改革歷史文獻、臺灣土地改革及政府遷臺前,大陸各省土地改革文獻等資料,供國內外人士自由參觀。嗣後,為更新土地改革紀念館的展示型態,自民國八十一年八月二十九日起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進行本館的展示設計,並於民國八十四年十二月底完成展示館的更新工程。本館的建館宗旨為紀念臺灣土地的改革,展覽有關土地改革之決策,執行內容與成果,宣揚土地改革之績效。期望透過開放的、人性化的展示方式,使社會大眾、在校學生及中外人士認識及了解臺灣土地改革過程、內容與影響。

  本館展示主題分為:土地改革歷史年表、臺灣土地改革、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平均地權、土地重劃、益智遊戲、大時代廣場、多媒體視聽、現階段土地問題等。本館靜態的展示內容則包括:光復前臺灣之土地改革史料、土地改革運動文獻、圖表、照片、模型展示品。動態展示,則有現代化的多媒體欣賞、電腦益智遊戲、魔幻劇場等,以趣味化、資訊化、現代化的展示方式,使社會大眾了解臺灣土地改革的全貌。

※連絡方式
 地址:臺北市敦化南路一段一號十樓
 電話:02—25792509
 傳真:02—25792510
 網址:www.landreform.org.tw
 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週六、日暨國定假日休館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