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政府新頻道-珍貴與感動的台灣記憶

文:劉幼苓

杜聰明與我  今年是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逝世二十周年的日子,為了紀念這位醫學史上的先驅者,國史館聯合台大醫學院、高雄醫學大學、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與杜聰明博士獎學金基金會等單位,舉辦《杜聰明與我—杜淑純女士訪談錄》新書發表會暨杜聰明博士逝世二十周年紀念活動。

杜聰明 台灣首位醫學博士

  杜聰明,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也是台灣本土醫學研究和教育的開創者,一生奉獻台灣的醫學教育,成績斐然。杜淑純,杜聰明的長女,一九四二年,進入台北帝大(台灣大學前身)英文科,成為台北帝大第一位台灣女學生,成績優異,一九六一年,杜淑純以年近四十歲的年齡,赴美進修取得文學、圖書館學、視聽教育等三個碩士學位,爾後留在美國,服務於圖書館界,曾經出任過美國陸軍土木工程司紐約圖書館館長等職,並榮獲許多殊榮,直到一九九○年退休。

  杜聰明與杜淑純父女兩人,都曾經寫下台灣第一的紀錄,所以由杜淑純親自口述、國史館整理完成的《杜聰明與我–杜淑純女士訪談錄》,不僅譜出了杜氏父女兩人「生命中的台灣記憶」,更見證了一段重要的台灣歷史。

  事實上,杜淑純早在三十歲時,就曾經對她的父親說:「我要寫你的傳記」,獲得杜聰明的欣然同意與鼓勵,在她赴美(一九六一年)前,即已完成杜聰明傳記中的三分之一原稿,包括從少年時代到他三十三歲、第一次赴歐美考察回台的人生過程。這個計畫,因杜淑純赴美攻讀碩、博士學位,而暫時擱筆;但這個心願,一直到多年前,在國史館館長張炎憲親自邀請她寫下回憶錄之後,才由杜淑純口述其生平故事,並提供珍貴的資料與圖片,由曾秋美與尤美琪詳實記錄,並查對史實,填補空白,才完成這本訪談錄,同時也為國史館留下一部重要的口述歷史。

國史館邀杜淑純出回憶錄

  國史館之所以邀請杜淑純女士寫回憶錄,有三個重要原因:第一:杜女士是台灣第一位台北帝大的女學生;第二、杜女士是台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的獨生女兒;第三、杜淑純出身於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霧峰林朝棟、林獻堂家族(母親是林朝棟的孫女),又與另一台灣五大家族:板橋林本源家通婚(夫婿林衡道教授本家),透過對杜淑純的訪談與口述,除了讓讀者更認識杜聰明與她對談,也可以讓現在的社會大眾認識當年的時代背景、社會變遷及當時的台灣社會。

  一生橫跨十九、二十世紀的杜聰明、為開台第一位博士、也是日治時期,唯一一位台北帝大醫學部的台灣人教授,專攻藥理學,在蛇毒、鴉片、漢藥方面等研究卓著,享譽國際醫學界,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一手創辦的「高雄醫學院」,高醫也因為杜聰明的奔走與奉獻,而有了今天的成績,這是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努力與用心,醫界出身的前立委陳永興就稱杜聰明博士為台灣醫學發展史上的小巨人。

  書中陳述,杜聰明於一九一四年,以首席成績畢業於最高學府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在校期間,就決定專攻基礎醫學研究,對臨床開業完全不感興趣,後來如願進入總督府研究所,並在日籍教授堀內身邊進行細菌學研究,後來從事瘧蚊和十二指腸寄生蟲的研究。一九一五年,杜聰明赴日就讀京都大學,接受京都大學藥物學界泰斗森島庫教授的指導,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杜聰明取得博士學位證書,成為台灣第一位博士,而且是第一位獲得日本博士學位的外地人。

  返台後,杜聰明決定要在台北醫學專門學校藥理教室,研究台灣特有的鴉片、中藥和蛇毒。三○年代,台灣社會改革運動波瀾壯闊,參與者不乏是杜聰明的同學、好友,包括:蔣渭水、蔡培火等人,就曾經籌組「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希望喚醒台灣人的自覺、改革社會,但是當時的杜聰明埋首於醫學研究,期望專心做好研究,將來可以揚名於世,用以報效國家民族,杜聰明雖然沒有參加這些活動,但是還是會暗中支援他們,支持社會改革運動。

  一九二五年,杜聰明第一次赴歐美考察,當時他是以台灣總督府駐外研究員的名義前去,花了兩、三年時間考察了美、加、英、德、法、義等六個國家。留法期間,曾經到過他最尊敬的科學家「巴斯德研究所」拜訪好幾次,也曾經到過「鐳研究所」,與一生榮獲兩次諾貝爾獎的居禮夫人會面晤談。

見證日治時期台人的處境與奮鬥

圖片  國史館館長張炎憲在為這本書寫下「生命中台灣記憶」序文時也說:這本書是以杜淑純生命歷程為主軸,書中談及家族、成長經驗與見聞,尤其側重其父杜聰明的經歷與生活,經由杜淑純的觀點,可以看到杜聰明較不為外界了解的私人生活。張炎憲認為,杜聰明之所以能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脫穎而出,必然有其不凡的能耐與努力,然而驚人的意志力正是他的成功要件,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杜聰明就處處表現出他的堅強意志。天資聰穎加上不懈的奮鬥與努力,終使他成就傑出,贏得日人的肯定與尊重,杜聰明的成就與地位,隱含著台灣人在殖民體制下的處境與奮鬥,戰後杜聰明雖然逃過二二八事件劫難,卻仍受到排擠和壓抑,有志難伸。他在戰前、戰後的境遇,正是台灣人在時局變遷下的寫照。

  此外,張炎憲還提說,日治時期,台灣傑出人物之間的來往,或結成知交,或互相通婚,構築了複雜的人際網絡,也鋪寫了許多歷史檯面下的故事,在殖民統治下,許多知識菁英集結,共同為提升台灣人的地位、改造台灣社會而努力,戰後遭逢時局劇變,面對新環境挑戰,台灣人措手不及,處處顯示無法調適的窘況,在不斷變動的時局下,台灣人如何自處、奮鬥?靠著杜淑純女士的回憶線索,可以找尋那個年代上流階層的生活樣貌,也可以感觸時代的變遷與轉動。

  從戰前到戰後,從台灣、日本到美國,杜淑純女士走過的時代,台灣社會也正走向現代,從她的思想與生活,可以感受台灣女性的轉變,從她的點滴回憶,則看出了台灣的進展,這本書不僅呈現一位台灣女性的人生經驗,更凸顯了台灣社會變遷的深層意義,值得細細品味。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