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尋找英雄,在神話中相遇-讀坎伯《千面英雄》

文:萬金蓮(國立關西高農圖書館主任)

著 者:坎伯(Joseph Campbell)
譯 者:朱侃如
出版者:立緒出版社
出版年:民國八十七年初版

一、著者簡介

  1. 坎伯(Joseph Campbell),一九○四至一九八七,美國人,傑出的神話學研究者。
  2. 一九二七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後,遊學歐洲,受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與榮格(C. G. Jung)之影響,而後者之影響尤深。
  3. 一九三四年開始,坎伯進一步研究榮格集體潛意識的原型、夢、藝術、比較神話等不同主題。
  4. 一九四九年出版《千面英雄》,奠定坎伯在神話學權威地位,此書至今已行銷百萬冊,啟發了無數的神話愛好者,更為人類未來的新神話開闢出遼闊的想像空間。
  5. 坎伯學問遍及人類學、考古學、生物學、文學、哲學、榮格心理學、一般神話、比較宗教、藝術史及流行文化等領域,並由此融合成其獨特的神話學見解。

二、內容摘要

  1. 《千面英雄》一書,幾乎追溯了全世界的神話,將神話中英雄歷險和轉化的故事歸納為:召喚、啟程、啟蒙(歷險)和回歸。坎伯以不同文化中共有的英雄冒險故事為焦點,說明不同故事背後的共同型態。
  2. 英雄之旅的第一階段是「歷險的召喚」——象徵命運已在召喚英雄,把它轉移到未知的領域。歷險召喚的典型情境有森林、大樹、冒泡的噴泉、令人憎惡的妖魔出現。
  3. 一旦跨越了門檻,英雄便進入「啟蒙」階段,它必須通過一連串的試煉,這是神話歷險中最令人喜愛的部分。試煉是被設計用來驗證那些要成為英雄的人真能成為英雄。沒有放棄自我、付出代價,是不會成為英雄的。
  4. 試煉之路的主題包括通過困難任務、巫師的啟蒙、淨化自我、通過轉化之門等。所有英雄歷險的基本主題,都是為了脫離某種境界,並發現生命的意義。例如:「賽姬」尋找她失去的愛人「邱比特」的故事;愛爾蘭「五王子」與「皇家之律」的故事;「伊底帕斯」得知皇后身分時心靈的巨大傷痛,都是英雄啟蒙有名的例子。
  5. 完成歷險的英雄,必須帶著轉變生命的價值歸返日常生活世界,他的歸返被描述成從遙遠的彼岸回來。
  6. 也有拒絕回歸的英雄,例如佛陀在成道後,懷疑自己覺悟的內容不為他人了解;印度戰王滿佉軍荼決定從俗世退隱,要從存有形相的執著中解脫。
  7. 跨越回歸的門檻,英雄要面對俗世把無常的苦樂視為真實的痛苦,李伯大夢與愛爾蘭英雄歐義辛歸返故鄉的故事是失敗的例子,歸返的英雄如要完成它的歷險,就必須在塵世的衝擊中存活下來。

三、閱讀心得

  1. 時代考驗英雄,英雄創造時代
    何謂英雄?在《千面英雄》,坎伯所下的定義是:英雄是那些能夠了解、接受並進而克服自己命運挑戰的人。而在今日科技化的物質社會中,還有英雄存在的需要嗎?答案如果是肯定的,在人性飽受科技文明衝擊與挑戰下,正是對生命有深刻反省能力的英雄崛起的良機。其實,人類社會是需要英雄的,而危機就是轉化英雄的必備條件,嚴酷的試煉,置之死地而後生,終於成就嶄新局面,生命的深層意義,因此而更為彰顯。所以,傳說中的英雄通常是一個「創始者」,今天用神話觀點來解釋披頭四約翰藍儂,他絕對是個英雄。
  2.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坎伯認為:「神話是眾人的夢,夢是私我的神話。」夢與神話往往指涉人類的潛意識,榮格(C. G. Jung)甚至直指人類的集體潛意識,所以,耶穌基督的再生,不是肉體的復活,而是精神生命的重生;釋迦佛陀的苦難,不是外在的磨難,而是內省的誘惑。《千面英雄》所呈現的是一種心象的追求-人離開現有的世界,然後深入、遠行或高攀,在那裡找尋日常生活世界中所欠缺的東西,由對內在自我的追求,發掘到真正的心靈生命。
  3. 一分殊,月印萬川
    《千面英雄》一書所涉獵的神話故事,遍及全世界各主要文化傳統,從這些神話故事中,坎伯卻能歸納出一個神話故事的基本架構:召喚→啟程→歷險→回歸,這架構是典型的英雄行動規律,它甚至可以被說成只有一個原型的神話英雄,他的生命被許多民族複製了。遵循英雄的路線,運用神話原型研究文學作品是可行的,好的文學作品,與神話原型的基本要素,是有通貫之處的。
  4. 人皆可以為堯舜
    坎伯認為:每個人在出生時都是個英雄。的確,一個呱呱落地的嬰兒,脫離舒適的子宮羊水,把自己變成會自行呼吸的哺乳動物,不久還會站起來,那個巨大的轉型,假如它是有意識的過程,無庸置疑,那是一種英雄的行徑。

  同理,女人的生產當然也是一種英雄的行為,因為她把自已交付給另一個生命。每個人都是人生旅程上接受試煉的「潛在英雄」,神話英雄的歷險,彷彿訴說人類心靈被試煉與回歸的過程,未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沒有英雄歷練的生命,是不能產生豐富而深沉的人生境界的。

  尋找英雄,在神話中相遇!神話,就是人類自己的故事,秉持「同體大悲」的情懷來對待自己的人生,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英雄。

四、結語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先生常勉勵教育同仁,要讓孩子們學到「帶得走」的能力。在閱讀《千面英雄》後,筆者思考到這種能力的培養,也許可以從神話英雄歷練的故事中發生。

  在神話故事中,所有英雄歷險的基本主題,就是脫離某種環境,進而發現生命的真義。一個孩子,他如何從服從命令的依賴者,進化成自我負責與具備自信的勇氣,這需要一次有如神話英雄的死亡與再生—死去的是幼稚的個性與心靈,而以一個負責的成人重新回來。

  旅美學人陳之藩教授在其〈哲學家皇帝〉一文中,提到古希臘訓練帝王的方法是「從生硬的現實中挫斷足脛再站起來,從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賺取自己的衣食。」這種思維與坎伯「試煉是被設計,用來驗證那些需要成為英雄的人能真正成為英雄」的說法,可謂遙相呼應,值得天下父母與教育工作者深思。

  臺灣高鐵董事長殷琪女士的教育理念與做法,依筆者看來,就是這種思維的奉行者。九一一納莉颱風帶來水患,以殷琪女士的財力,大可帶著小孩住進五星級飯店,度過停水斷電的日子,她卻把握機會,讓她那讀國小的女兒學習如何善用僅存的一點清水,並讓孩子自行想辦法到沒淹水的同學家洗澡。殷女士所扮演的正是神話中「智慧老人」的角色。

  為人父母、師長者,其實可以從神話故事的思辨中,激發出豐富的教育內涵來的。

五、延伸閱讀

  • 《神話》坎伯(Joseph Campbell)著 立緒文化 民國八十四年
  • 《神話的智慧》坎伯(Joseph Campbell)著 立緒文化 民國八十五年
  • 《人及其象徵》卡爾.榮格主編 龔卓軍譯 立緒文化 民國八十九年
  • 《導讀榮格》Robert H Hopcke著 蔣韜譯 立緒文化 民國八十九年
  • 《神話的故鄉—山海經》李豐楙著 時報文化 民國八十三年
  • 《神話與時間》關永中著 臺灣書店 民國八十六年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