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超能英雄的故事變身技:手電筒探照術

文:作家事―顏訥

超能英雄的故事變身技:手電筒探照術  每個超級英雄都有他在電話亭換完裝後要走入的平凡生活,每個超能英雄都需要有一個作家替他編造關於超能英雄的故事,說明平凡人為什麼擁有超能力,以及他的超能力如何來自於他的平凡。故事讓英雄有人味,故事讓英雄脫下超能裝後,還有地方能在人間安歇。而故事就是作家的電話亭,是作家的變身技,在故事裡,作家可以是拯救人類於水深火熱的超能英雄,可以是想要毀滅世界的萬惡反派,也可以是下戲後帶著眼睛穿著素樸衣服的平凡人,隱藏在人群裡,把人變老,把時間變長,把歷史變小,把童年變大。故事裡,有些人變的是性別,有些人變的是對愛憎的理解,而真正使人激動的超能英雄故事,永遠會是關於人性黑暗與光明的故事。
 

書名:《恐怖老年性愛》《恐怖老年性愛》

作 者:愛琳.海曼(Arlene Heyman)

譯 者:葉佳怡

出版社:南方家園

日 期:2017 年7 月


愛琳.海曼,《恐怖老年性愛》

  人生70 才開始。老奶奶愛琳.海曼有她長久預備從心理醫師身分「跳島」的計畫,老來華麗變身小說家,在70 歲擲出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恐怖老年性愛》。在書中7 篇小說裡,述說著縱使軀體即將凋逝,仍要感覺活著,那生命中美好與混亂的激烈探索,都是愛的變身術。
 

  愛的變身術,翻臉比翻書快,愛琳.海曼逼人掀開華美的毛皮,用手電筒照出腐臭的內裡。而最令人心驚的變身技,是短篇小說〈舞〉。血癌末期的丈夫,與全副心力都花在照顧丈夫的妻子,即使在無菌室裡也勉力做愛,彷彿愛就是病人與照顧者的全部。可病人除了生病,照顧者除了照顧,長長的時光裡難道沒有恨?沒有嫉妒?沒有憤怒?於是,血癌復發的丈夫和前情人相會時,愛琳.海曼讓前情人生的像希臘雕塑品般的身體健走在充滿衰老疾病的醫院裡,那麼健康耀眼,連穿上探病的紙衣袍都時尚。顯得渺小破落的妻子,看見丈夫發亮的眼神,忽然脫開照顧者的身分,變身普通的戀人夫妻,她強烈感受到在疾病面前本該變得渺小的嫉妒心,而恰恰是在那一刻,她確認自己還活著,還像個人,也確認了丈夫不只是血癌病人,是她深深愛過的也痛過的伴侶。強迫角色換位,在痛裡重新確認愛,這便是《恐怖老年性愛》最強大的愛的變身技。
 

書名:《造日子》《造日子》

作 者:畢飛宇

出版社:九歌

日 期:2013 年8 月


畢飛宇,《造日子》

  中年的畢飛宇比老奶奶愛琳.海曼更早以小說家身分走跳,年輕就以虛構之筆在文壇殺出血路。中年以後,在虛構出一個又一個角色身世之外,畢飛宇變身寫散文的人,講真求實,推出散文集《造日子》,緩緩鋪開小說家成為小說家之前,還只是蘇北少年的七○年代成長史。
 

  畢飛宇在訪談裡曾說,決定把自己與寫作綁在一起之後,就一直只寫虛構小說。因此,一旦選擇寫散文,便對兩種文體的界線顯得謹慎。即使對自白身世不自在,但寫散文的小說家,戰戰兢兢,要求自己每一次出手還要更袒露,還要更誠實。《造日子》裡處處見得蘇北少年畢飛宇勉力掏出的真心,也沒落下小說家構造畫面的功力,寫5 歲的自己隨父母從出生的村子搬離,用「生活被連根拔」,「一敲,所有泥土都掉光了,光禿禿的」來形容孩童乍然明白心有所屬卻不一定是終身歸屬,天真且蒼涼之境,他只需三言兩語就一擊中的。造日子,是造自己的生命小史,也像手電筒一般,擴散投射,造文革時期的大歷史。在小日子裡,難忘畢飛宇寫父母被打成「右派」之後下鄉的境遇,從腳上一雙全農村少見的襪子寫起,標誌自己「富二代」的身分,不無唏噓嘲諷,為了母親的「虛榮」,在天寒地凍的蘇北冬天,得天天撕開黏在凍瘡上一個禮拜才洗一次的臭襪子。而在撕開襪子的傷痛中,畢飛宇寫的其實是兒子對母親的理解,鄉村教師母親對體面的執著,也就是文革的天搖地動的大日子中,作為一個人僅存的尊嚴。一如畢飛宇對「苦日子」的描述,苦日子讓他真正理解人在好與壞之間,還有一個複雜的巨大的空間。
 

  在畢飛宇的散文裡,許多人的小日子集合成中國文革的大日子,中國文革的大日子則定義了那時刻所有中國人的小日子,以小見大,就是《造日子》最迷人的變化組合技。
 

書名:《天河撩亂》《天河撩亂》

作 者:吳繼文

出版社:寶瓶文化

日 期:2017 年9 月


吳繼文,《天河撩亂》

  變變變,心理醫師變小說家,小說家轉換聲道寫散文,當過編輯,身兼翻譯者與創作者的吳繼文,今年帶著九○年代同志文學經典之作《天河撩亂》,改裝上陣,變身新人,忐忑向新一代讀者介紹自己,也召喚出曾經在暗中摸索跌撞而被這本小說打撈起的熟悉面孔。20 年過去,《天河撩亂》仍是薄霧裡的手電筒,暖黃的光線,並不刺眼,溫柔恆定地替畸零人照路。
 

  《天河撩亂》在九○年代寫同志與跨性別者,現下許多紀實新聞、小說、電影與劇本也寫同志與跨性別者,只是後者大多憤怒如火山猛爆。裝錯了身體的靈魂,長出多餘的器官,在所有的社會關係裡,不被理解的存在也正像多出來的器官,人們總想著多餘的切掉了就好。因此,怎麼能不憤怒呢?可是,《天河撩亂》裡有太多的淡然,彷彿寫的不僅僅是一個跨性的姑姑,一個慾望同性的姪兒,他們的身體可以是社會議題,可他們的身體裡也有一個常人的靈魂。一個會犯錯的,殘缺的,出於無知傷人的,會愛也會恨的人。
 

  其實,《天河撩亂》裡的角色並不是沒有憤怒。他們有很多痛,也曾經想死。但整部小說有一種奇怪的時空感,明明就是現世的故事,卻彷彿讀《鏡花緣》,遊的是五湖四海,宇宙多大,時間多長,人就有多小。明明是殘酷的議題,可以控訴,可以咆嘯,為什麼讀來像站在大玻璃缸外看物種自然演化,災難來,物種尋找新的生存型態?原來,吳繼文的魔術是把時空版圖變大,人類只是宇宙眾多物種之一,漫長的時間允許人械鬥也允許人和解,廣漠的空間讓痛苦稀釋,帶來理解的可能。可是,作者沒有忘記,小小的人,在長長的時間裡,每一個痛苦的當下都無比真實。《天河撩亂》是這樣一本誠懇的小說,明明有許多議題可以大書特書,但作者把角色當人看,溫柔的陪伴那些脫隊的靈魂,讓每一個不合時宜的靈魂,都活的有尊嚴。
 

  19 年過去,天河撩亂,長日將盡。日子是長的,還有時間認識自己。讀這本九○年代的經典,並不總是超脫,站在時間的盡頭,才能計算自己究竟走了多遠。在2017 年的今天,日子還沒過完,傷口還在,我們還需要這樣一本小說向我們展現時間所能帶來的殘酷與溫柔。
 

書名:《春眠》《春眠》

作 者:簡莉穎/著,蔡雨辰、許哲彬、汪宜儒/採訪撰文

出版社:一人出版社

日 期:2017 年10 月


簡莉穎,《春眠》

  《天河撩亂》以小說為載體,溫柔捧起跨性者經歷變性手術的種種艱難。簡莉穎劇本書《春眠》,則屢屢以劇本形式戳刺家庭關係、戀愛關係,對已經變性、想要變性的跨性別者們無窮無盡的為難。換了新的身體,被性暴力碾壓過的靈魂仍是舊的,就像代謝不掉的毒素,擁有新身分的主角,還是慢慢被記憶拖垮。另一頭,有人想要換新的身體,伴侶卻擔心新的身體裝不進舊的靈魂,戀人的撕扯交纏一方面是朝向跨性議題而來,卻也揭露尋常人在親密關係中共同擔負的業障。簡莉穎要處理的是性別議題,卻也不只是性別議題,與吳繼文的關懷相近,都是一頭鑽進人努力活在世界上總會撞上的幸福與苦難。
 

  劇本書《春眠》最大的魅力,正如簡莉穎在〈甕中舞會〉中引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句子:「既無法邪惡,也無法仁慈;既無法成為英雄,也無法成為禽獸。」活著沒有那麼簡單,現實也沒有那麼簡單,暴力、記憶與愛都沒有那麼簡單。簡莉穎擅長在劇場裡用作品提問,把解答的權力還給觀眾。她的角色們既是禽獸也是英雄,其實也就像大多數人一樣,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遠遠的,與畢飛宇的創作觀像站在兩個山頭互相閃爍的手電筒之光,打著暗號,《春眠》奮勇往深處探勘,勇於碰觸人難以描述的複雜性。正因如此,放下《春眠》,那些問題仍會貼在讀者的背上,回到日常裡。就像簡莉穎經常引述:「劇場是人類的博物館。」她創造出的角色,都是實實在在的人,他們軟弱也堅強,聖潔且可鄙,如果我感受到劇本對現實的一種巨大的批判力,也來自於那些活著的人活成了歷史與議題本身,沒有人投身就沒有議題與歷史。
 

書名:《女孩們》《女孩們》

作 者:艾瑪.克萊恩(Emma Cline)

譯 者:施清真

出版社:時報出版

日 期:2017 年9 月


艾瑪.克萊恩,《女孩們》

  超能英雄的集會裡,艾瑪.克萊恩用她第一部長篇小說《女孩們》,處理同志議題、大時代與小歷史、親密關係與身體,像一張大網,細細密密包羅前4 部作品對人類痛苦的所有關懷。除此之外,《女孩們》的寫作絕技,是演繹了虛構與現實的邊界可以如何相互嵌合又彼此鬆動。作者以六○年代著名的真實事件:「曼森家族」謀殺案為創作基底,卻又沒有被案件框限,不只是重建案發場景,反而繞道而行,以甚至沒有參加謀殺的旁觀少女為主要敘事者,案發場景、作案手法皆成小小的分號,連結女孩們對愛、慾望與自由的追求,挑戰以小說改編現實的變身技。
 

  若是帶著窺探邪教組織的獵奇心理閱讀,《女孩們》恐怕會讓讀者失望。自願參加「邪教」的主角,不但沒有參與最後的殺人案,甚至不是被教主洗腦才表現忠誠的典型教徒。她的不悔獻身,更多是為了與她第一眼就著迷,組織裡的耀眼女孩產生連結,同仇敵愾。小說深掘六○年代惡名昭彰的邪教活動,挖出的卻是集體愛的匱乏,以少女之眼穿透中產家庭努力打磨的精貴外殼,直直逼視搖搖欲墜的夫妻、親子關係。案件中最不重要,甚至沒有紀錄在案的角色成為主角,但是,好不容易成為主角,卻沒有讓她成功翻轉平凡無奇、總是不被看見的邊緣童年。直到最後一刻,她終於有能力向人傾吐自己在案件中可能的位置,她仍然卡在與當年逃家加入組織的相同情境,不被看見,不被愛,不重要,永遠袖手旁觀,永遠猜想著如今已經不可能被證實的問題:「如果有機會,我會動手嗎?」女孩的不重要,卻成為整部小說的最重要,唯有用旁觀之眼投入事件,才能從事件的框架逃脫,拿著手電筒反身刺入事件核心,把愛的失能照亮。
 

  故事的變身術,以老人出發,以女孩作結。其實,再厲害的故事變身術,都無法如漫畫裡的超能英雄,一飛沖天就撞開體制,掃射歧視,許諾讀者無垢的未來。可是,故事帶我們變身,替我們經歷這輩子或許都未能經歷的殘酷人生,讓闔上小說,走出劇場,在真實世界中搏鬥的我們,能夠擁有一把嶄新的手電筒,在各自的生活裡,努力為誰活成超能英雄。
 

======================


本期導讀作者簡介:

本期導讀作者:顏訥  顏訥,住在城市裡的鄉下人。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生,研究香港、臺灣文學傳播與古典詩詞。替副刊、雜誌、UDN 與BIOS Monthly 專欄寫東西,得過全國學生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出版散文集《幽魂訥訥》。


導讀團隊簡介:

導讀團隊  作家事,2016 年夏天由湯舒雯催生,顏訥、陳栢青、李屏瑤三人主持企劃,是一檔帶狀文學直播節目,每週9 點線上說書。

======================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