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最初的閱讀體驗一定是由成人引導的,因此成人的閱讀模式就在共讀中傳遞給孩子,成人若只停留在記憶式的閱讀,也就是「看過去、背起來、考出去」的傳統閱讀習慣,親子共讀就只限於複誦故事而已,成人只不過是個說故事的活機器,辜負了親子共讀的豐富性,也無法在親子共讀中啟發孩子的多元智慧,超越式閱讀所引導的親子共讀則大不相同。
一般人的閱讀模式可歸納為三類:
一、 |
拷貝式的閱讀。這類的閱讀者是沈默的,被動接收知識與訊息,在閱讀時,完全拷貝作者呈現的一切,幾乎沒有思維活動發生(如果有,也是為了背熟內容)。傳統的教育所引導的閱讀模式屬於這一類,閱讀就等於讀書,讀書就等同於記憶,記不完全就是不會讀書,記憶不佳就考不理想,就被認為不聰明,不聰明又被標籤為不會讀書,也就不會閱讀。 這類閱讀模式所形成的閱讀觀念,是很多成人參與終身學習的魔障,他們以為學習能力被記憶的速度與數量所決定,記憶能力不佳,就無能參與學習,成人記憶力一定是隨著年齡不斷衰退,因此抱持此觀念的成人就不敢參與學習,因此,這種觀念也製造兒童與成人的學習焦慮,阻礙學習的參與與進展。 |
二、 |
從屬式閱讀。這類閱讀模式有思維活動的發生,讀者依舊以作者的詮釋為範本,不敢突破文本的立場與見解,能夠在邏輯分析之後,加上一些自己的詮釋,卻乏創意與批判思考,這類讀者也依賴權威,常轉述權威文本的論述與觀點,不常提出質疑,但是說起話是頭頭是道,卻都是專家的說法,不是自己的想法。 |
三、 |
超越式閱讀。產生反思與轉化的歷程,閱讀中參考作者的說法與觀點,但不馬上接受作者觀點,先提出質疑或是其他可能性,進行反覆的思考與辯證的歷程,最後試著建立出自己的詮釋,在閱讀過程中,可能轉化了自己原本的觀點,也可能形成新的想法或是創意。 |
在同一個文本的閱讀中,可能先經歷拷貝式閱讀,再發生從屬式閱讀,再進入超越式閱讀。一個人也可能先以拷貝式模式來閱讀,慢慢過渡到從屬式,最後變成超越式閱讀。
一個閱讀模式尚未受到制約污染的孩子,大多是操作超越式模式來閱讀所處的世界,一直到大人叫他乖乖聽故事不可以插嘴吵鬧,又常常問他記得什麼故事情節,說對了就對他說「你好棒!」他就慢慢變成拷貝式閱讀模式,以熟記故事來取悅大人,逐漸失去思維上的創造力與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