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建會策劃、黃明川工作室製作的「藝界顛峰─台灣前輩美術家」系列紀錄片,6月12日舉行首映典禮,文建會副主委洪慶峰、畫家本人與家屬、製作人黃明川與5位導演及公視《紀錄觀點》製作人馮賢賢等都出席發表會,暢談拍攝歷程。
洪慶峰副主委提到,文建會推動傳承台灣藝術史已持續25年,至今出版5大階段、50位前輩藝術家的專輯。這次首度將5位國寶級美術家顏水龍、廖德政、林葆家、李梅樹、陳雲程的事蹟以影音紀錄片呈現,未來還會成為中小學美術教材。在首映會上他引用藝術家的名言,勉勵所有參與過台灣藝術史保存工作的人。
黃明川結合新生代導演製作
「藝界顛峰」紀錄片由黃明川擔任製片,結合5位新生代導演許純僖、江國樑、劉建偉、黃思嘉、李志薔,及其技術團隊,以HDV16:9高畫質數位影像拍攝完成。紀錄片中的5位國寶級藝術大師,其中顏水龍、林葆家及李梅樹已逝世,僅102歲的書法家陳雲程和88歲的畫家廖政德仍健在。
獨立製片人黃明川過去作品以前衛藝術家為主,這次是他首次製作前輩藝術家的紀錄片。他提到因有文建會「一定公開播放」的承諾,所以家屬願意把私人影音資料搬上螢幕舞台。他覺得這部分值得多開發,因為影音產品製作目的除再現過往真實,更要能傳承前輩的行為風範。導演之一的李志薔則說,製作時間僅3個月,呈現面向橫跨藝術史、家屬觀點、影視美學及教育意義,是最艱鉅的挑戰。
第一輯顏水龍由黃明川及許純僖共同執導。顏水龍曾創立「南亞工藝社」,1944年在台南工業專門學校(現為成功大學)首開工藝課程,奠定台灣設計界、產業界、工藝教學的基礎。他受的是古典學院派繪畫訓練,但醉心於民間傳統工藝,常跑到原住民部落。影片中找到與顏水龍為忘年之交的魯凱族婦人魯巴魯巴道出這段情誼。另外也訪問到顏水龍的家人與多位門生談他的人格特質。
第二輯廖德政的導演是江國樑。也是二二八事件受難家屬的廖德政,因為家族受到政治迫害,藉由畫作來隱喻心中悲情,所以作品有寫實景物與抽象心靈交織的層次感。直到今天,他在正式作畫前會先聽音樂,參考音樂的律動再注入創作,畫面才會有聲韻感。廖德政的長子廖繼斌在典禮上代表父親發言,說老畫家常問當立委的他缺不缺經費,把他的作品挑幾幅上網拍賣,絕對湊得到一筆可觀的數目。
第三輯林葆家由劉建偉導演。林葆家是台灣現代陶藝之先驅,年輕時學醫,後來半路出家學做陶,為了藝術志業曾兩次傾家蕩產,卻從未放棄。他的兒子在感言中說到,林葆家他投注大半生累積的經驗與智慧在創造台灣的陶藝技術,一生掛念的是能不能「燒出台灣的陶」,因為台灣本來沒有這項技藝,是由外傳進來加以模仿的。
黃思嘉執導第四輯李梅樹。李梅樹原來是一個西畫家,卻從1947年起帶領一群民間工匠展開三峽祖師廟重建工程。有一次他對一座石獅子不滿意,要求重雕沒人理他,李梅樹自己動手,兩個月後把初見雛形的石獅交到師傅面前,讓這些民間工匠都傻了眼。李梅樹的家屬說,這部紀錄片能將個人的藝術成就變成國家文化財產的一部分,讓家族感到十分光榮。
而李志薔是陳雲程這一輯的導演。陳雲程的草書融合中國的二王體系、于右任的標準草書、與日本10世紀的草假名書法,不但自創風格、也是台灣書法因地而生的開始。但他遲至90歲之後才被廣泛認識。陳雲程今年已102歲,現在是以心以氣寫字,行筆率意飛揚。他的女兒、高齡80的陳女士表示,父親雖然因為腿疾必須長期臥床,但每有朋友拜訪他一定下床寫字,常常寫到忘記時間。
家屬代表們在回憶其人其事時,一致表示老藝術家非常重視身教,常把對藝術的堅持透過家庭教育灌注給子女,影響他們後來的作為。
彌補本土藝術教育斷層現象
公視節目製作人馮賢賢認為,歷史資料的影視產品化是一個潮流,公視一向強調多元創作,這個紀錄片可以彌補過去因主流教育刻意壓抑藝術工作,所造成的本土藝術教育斷層的現象。而一部嚴謹的紀錄片製作時間至少要一年,這次僅3個月,理論上是非常困難的,但她仍給予拍攝團隊最高的肯定。
藝 界顛峰紀錄片已於6月15日晚上10點於公視《紀錄觀點》節目播出顏水龍、廖政德專輯,接下來7月13日晚上10點首播林葆家、李梅樹專輯,7月27日晚上10點首播陳雲程專輯。每一集並於隔日凌晨1點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