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為國內首座私人民族學博物館,去年更被米其林旅遊評鑑為二星景點,館內除了大量蒐藏、研究及展示臺灣原住民文物外,同時也藉由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增加各族群間的了解,並促進臺灣原住民族文化之推廣。

臺北外雙溪有一棟建築散發著濃厚的原住民風格,遠觀猶如雅美(達悟)族人戴著銀盔、手拿禮杖跪坐於大地之上,這正是知名建築師高而潘以「架木為巢」意象所設計的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林清富設博物館 希冀喚起族群間的融合
回首1985年10月,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創辦人林清富,秉持順益關係企業根植於本土社會的土壤而成長的感念,以父親之名,成立了財團法人林迺翁文教基金會,並於翌年展開博物館籌備事宜,但卻在博物館法草案法源不足的情況下,使得博物館籌設過程困難重重,不過基金會依舊堅心持志,終於在1994年6月9日草創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1996年9月正式登記成為臺灣第一所民營博物館。
雖然原住民在當時還是屬於比較冷門的領域,也有不少人對博物館存有疑惑,但是林清富本著「近情鄉土,互愛文化」的理念持續耕耘,他說:「從清朝、日治到現在,因為政治和經濟上的種種糾葛,族群之間的矛盾情結一直深埋在心裡;我們都是在臺灣土地上生存和生活的一份子,雖然,我不是原住民,但這就是我想要為原住民朋友們做的事,把他們祖先所流傳下來的文化資產,完整的留給他們後代子孫。」希望啟迪大眾初心勿忘、飲水思源的胸襟,灌注人們對島嶼和土地的真愛,以促進族群間的了解、尊重與珍惜。
乃村工藝社 以宏觀思維策展
從年輕時期便開始關注、收藏臺灣本土藝術作品與文物的林清富,特地將自己30多年來所收藏的原住民族文物及畫作贈與博物館,加上館方持續蒐藏海內外相關文物與熱心人士的捐贈,目前館內已累積收藏文物達1,866件,畫作共計319件。
為了讓館藏展示更貼切主題,在創館之初特別委由日本乃村工藝社規劃館內展覽空間。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館員林威城指出,乃村工藝社為展示設計工程專家,在策劃展覽主題時,便考慮到原住民各族間存在著部分文化的共同性與相似性,加上原住民族從早期9族到後來的14族,族群區分至今沒有確切的定論,因此在設計之初,就已捨棄以個別族群劃分的方式呈現展區主題,以更為廣泛、深遠的面向,將空間規劃成四大展示區,一樓為「人與自然環境」綜合介紹臺灣原住民概況及族群之分布;二樓「生活與器具」擺設各族工藝用品、住屋模型,表現日常生活與社會的關係;三樓「衣飾與文化」陳列原住民紡織、服飾之美,呈現原住民社會文化意義;以及地下一樓「信仰與祭儀」藉由禮器文物,闡釋原住民信仰文化。
文物展示 完整呈現原住民文化風貌
佇立於館內入口處,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透明玻璃製成的地圖,概略解說臺灣原住民與南島語族的淵源,除了使用的語言有共通關聯外,許多文化特質如年齡組織、泛靈信仰、刀耕火種、水平織布技法等,均反映出自共同的文化源流。大廳中央的數位地圖與觸控螢幕,更進一步說明臺灣原住民14族的特色、聚落分布及重要都市、山川河流等地理環境介紹,連已消失的平埔各族活動範圍亦可查詢到。此外,展廳最後方還有兩件展品,分別以原住民當代藝術大師撒古流.巴瓦瓦隆創作題名為《狩獵前的占卜》之排灣族石板雕刻象徵山的意涵,並以雅美族的拼板漁舟代表海,藉由山、海的悠遠宏闊,呈現原住民族對環境的適應。
拾階而上,延伸主題,約5,000~6,000年前原住民祖先陸續來臺,憑藉著經驗的累積,各自發展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活方式,並善用竹、藤、木與石板等天然資源,製作出各式器具甚至是建造屋舍。館內所展出的鄒族男子集會所模型、三分之一立面排灣族石板屋、雅美族宗柱、阿美族火塘、陶器、樂器、編容器、農具等,皆足以顯示臺灣原住民生活形態的變遷與社會文化脈絡間的密切關係。再往上一層樓,則以各族典型穿著、刺繡、紋身、紡織、裝飾品及琉璃珠為主要展示,其中臺灣原住民傳統服飾多為苧麻所製,屬於典型的水平式紡織法,織繡的色彩、圖案、形制也均符合對稱、律列和均勻的原則,可從各族的服飾樣式、用色偏好與紋飾,辨別出不同階級的社會意義。針對原住民的泛靈信仰、祖靈崇拜及獵首習俗部分,館內地下一樓也陳設出矮靈祭避邪用芒草、五年祭的祭球與祭桿及占卜壺、占卜箱、青銅刀等器物,以傳達臺灣原住民信仰與祭儀的文化習俗。
善用活動推廣教育
若說文化是一條生生不息的臍帶,教育則決定了滋養的成敗,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觀念養成,加上館內70%的參觀者皆為國中、國小以下的學生,正處於啟蒙階段,使得博物館更為重視教育推廣。館方善用各種活動與之產生互動,進而拉近彼此距離,加深參與者對原住民文化的了解。林威城補充,好比博物館會針對學童舉辦校外教學免購票方案、兒童暑期營、小小勇士到部落等活動,透過館內導覽、遊戲、部落教室DIY以及「春神跳舞的森林」3D立體動畫欣賞等方式,讓小朋友經由親身體驗過程,加深對原住民文化的認識。
此外,博物館也設有特展室,積極尋求原住民參與,期盼能對部落產生實質、具體的影響,以促進原住民文化的保存與發展。博物館每年冬季也會與不同族群的單一原住民部落合作,推出以部落文化為主體的「與部落結合」特展,希望藉此尊重原住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詮釋權,並使博物館成為多元文化的發聲管道及論壇。林威城預告,今年10月到年底間,將與屏東霧台鄉阿禮部落合作,展出族人的傳統文化風貌。阿禮部落為西魯凱族古老的原鄉部落,位居海拔1,300公尺,是屏東縣最高的村落,受莫拉克88風災重創後,全村幾乎搬遷到山下的永久屋,但仍保有部落文物,館方希望透過特展,促進民眾對阿禮部落的了解。
將原民文化推向學術殿堂
館內除了蒐藏、展示與教育功能外,林威城指出博物館還有一項重要的使命,就是把流失在海外有關臺灣原住民的史料全都整理出來。「簡單地說,居住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人虧欠他們太多了,他們的文化之美,始終被忽略;所以我要做,不僅僅委託國內學術機構做研究,還要請國際上素負盛名的研究機構來研究,把珍貴的原住民資料保存下來,」林清富不只一次這麼說。
因此,博物館除了推動本土文化研究,也長期贊助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日本東京大學、荷蘭萊登大學以及英國牛津大學、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等國際知名大學研究經費,匯整在各國的臺灣史料及相關研究成果,供中外人士參考使用,並提倡臺灣原住民族文化研究風氣。林威城舉例,像是博物館與荷蘭萊登大學合作,由學校的非西洋研究部(CNWS)負責進行1622~196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VOC)中,有關臺灣原住民史料的整理,並將這些被收藏在荷蘭海牙國家檔案室(ARA)的古荷蘭文記載史料翻譯成英文書冊出版,目前館方也陸續翻成「邂逅福爾摩莎——台灣原住民社會紀實:荷蘭檔案摘要系列」的中文版。
時光飛逝,轉眼間博物館已邁入18年,而2014年將是博物館成立的20週年,館方正在籌備一個大型原住民國際研討會,希望把研究臺灣原住民的國內、外專家學者,全聚集在臺灣進行一場有史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學術研究發表活動。
⊙參觀資訊
館舍: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地址: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82號
電話:(02)2841-2611
開放時間:09:00~17:00 (周一、農曆春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