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我的女兒予力─一個唐寶寶的成長日記讀後感

文:湯郁純(省立虎尾農工教師)

  看完這本書,心情有些沉重。本書有一部分的短文,除了道出臺灣社會目前在特殊教育實施的迷思外,另一層社會意義應該是: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不該只是散財童子,而是要把「良法美意」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另一部分文章內容,引出了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其專業知能和服務態度,不再只是個修完學分就了事的訓練,而是應該培養出Pestalozzi所提倡的那種「教育愛」之外,更要培養特教的專業化服務知能及技術。

  Froebel說了一句這樣的教育名言:教育之道無它,唯愛與榜樣。我想對於特殊教育而言,應該還要加上「策略」。美國的特殊教育需要在取得正式教師資格之後才能進一步深造,而臺灣國民中小學的特殊教育班的師資,是由師範院校培養,目前在高職試辦的輕度智能障礙特教班,是由在職的普通班教師,至師大修習特教學分,取得正式資格。我們不曉得教育部特教小組對未來師資培育規劃如何,但是我想:如何培育出真正適任,真正願意用心付出的教師,而不是只為取得教師資格,獲得更多保障的跳板誤導,這才是對這些特殊孩子最大的福音。希望透過體制的制度化,不會再有像予力這樣的老師,不會再有像予力父母這樣的無奈,更不會再有像予力這樣的傷害。

  Comenius在他的「大教授學」裡提出:所有人既是上帝的子民,則眾生一律平等,都有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他也認為只要提供平等的受教機會,即使是殘障者其成就也未可小視。他更認為殘障者在天性上雖有所欠缺,卻會在其他方面有特殊表現。只要提供光線,光線就能射入。{聖經}上面也說:上帝關了你這扇門,必定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事實上,我們也在社會裡頭看到許多聽障、視障、肢障、CP患者等都有出人頭地的表現。甚至連智能方面不足者,有些都可以因為其身體上較強有力,而比較適合於忍受勞苦工作,更不可將他們棄之不顧。像予力這樣的唐氏病患者,醫學上的報告也提出這樣的孩子,由於天性開朗、樂觀、賦音樂性,從這方面啟發,她也可以是節奏樂團的一員。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我們,更應本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精神,只要因材施教,人人都可以貢獻他的才華。

  從這本成長日記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不適當的教育環境,帶來的不只是老師的推卸責任,家長的不捨與批判,更是孩子的無辜與二度傷害。特殊教育的實施,往往也是一個國家進步發展的指標。對殘障者的照顧在量方面的擴充應該是要建立在一個嚴謹的監督機制,完善的社會福利規劃,明確的政策方向之下,在這同時,更要去思考在質方面的建構,否則,在浪費與配置不均又無明顯成果的壓力下,這一塊大餅圖,又會重新掉入合理化的弔詭之中。

  政治與政策的互動,也許需要更多從事第一線教學工作的我們眾志成城的去推動,也許使不上多少力,但掌握在我們手上,如教學自主權、課程設計用心權、從事改革的參與權、對特教園地的投入權等,我們可以做的,其實是比咱們想像的還多,我們應該跳出這個框框,與其抱怨,倒不如正視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正如夏山學校揭櫫的教育意義一樣:教育是讓社會走向完美的希望。換個角度說,也許環境就是這麼不完美,但毅力和用心是讓政策動起來的希望。

  特殊孩童的心理發展,比起正常孩子來得遲緩,相對的,他們的先天限制,也讓他們比正常孩子有著較複雜的行為適應問題。生理障礙伴隨著心理問題,要把他們從處處依賴,帶到獨立的生活自理,這樣專業的工作,的確不容易。從{我的女兒予力}這一本書中,我們發現很嚴重的親師溝通不良的問題,導致了家長、孩子、及老師都成了教學下的犧牲者,造成彼此之間的積怨與責難。也許予力的這位老師,雖然任教的年資很久,但卻缺了些專業自信和技巧,抓不到孩子適性發展的原則,加上予力的父母親又是社經背景良好的中產階級,懂得爭取自己的權益,與該盡的義務,是否因為立場的不同,感受體驗也不同,造成了彼此間的誤解與批評?如果真是這樣,我們應該更加去思索這樣的問題:如何建立親師之間雙向的溝通管道,以化解彼此的心結和誤會,讓彼此都是在幫助孩子成長和學習的一致態度下,有一個互動良好的三角關係,不再以各自主觀的偏執,帶來像予力這樣教育環境才是。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