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變遷緩慢的空間裡,市容景觀風貌更能常常維持歷史的累積風采,畢竟,不為了建設、沒有以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為追求目標時,動機不存在,拆房子這件事就會緩了些。在台灣,都市裡往往為了一間老房子的存廢而喧擾紛紛,台北青田街、齊東街日式宿舍的保留、北投的台銀舊招待所等等,都曾經引來討論。這些,無非是因為其所處地段之實際地價令人咋舌,而造成紛爭。
畫面一轉,來到台灣中南部,農業為主的城鄉,對於老房子的態度,就是有人住則住,不能住、沒人住,就讓房子獨自「養老」,在時間洪流中慢慢的老去。無人照料的房子,面對天災人禍,幸運點逃過而持續殘喘,不幸的因而化為烏有,成為當地記憶裡的一縷輕煙。
雖然如此,在台灣開始重視老建築的歷史價值之際,從北部往南部吹的這股保存風,也讓各地的人開始關心起身邊的老房子。在蔓草裡荒蕪的房子,一間間被重新發現,各地方政府也逐漸編列經費修復,讓這些走過歷史的老建築有新風貌,新功用,以及以其跡痕說著新的故事。
農業大縣雲林縣虎尾鎮就有 一座這樣的房子,虎尾郡守官邸荒廢已久,當地人拾回記憶,發起保存運動,幸運地被保存了下來。老房子從在地最高領導人:郡守的家,2007年變成「雲林故事人」的家;從私人官邸變成公開場所,房子有生命有活力,有新的樣貌。
虎尾郡守官邸的歷史過往
原來是虎尾郡守官邸的雲林故事館,鄰近雲林布袋戲館,位於虎尾鎮林森路和公安路交接路口,圍牆內關不住的綠意襯托著,當地人知曉此地之面貌,然路過旅人雖不知情,但也多半會好奇觀望。大門口掛著雲林故事館的木製招牌,探望可知為一處日式房舍。
大正年間的虎尾,曾為雲林三郡之一。這座郡守官邸,推估約為1920~1923年間所建立,供與郡守居住,曾經為虎尾階層最高的「屋敷」(高級別墅),共有7任郡守曾居於此。戰後,曾作為行政長官宿舍以及雲林地方法院宿舍,略帶一提的是,台灣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的父親林金生,不僅出任第三任虎尾區長,居住於此,也是歷屆區長任期最久者。房子約在1990年間才無人居住,成為閒置空間。
2000年時,經由媒體與當地文史工作者攜手,讓這處被遺忘的空間被知悉,展開了一連串的保存行動,從學者、民間、議員到縣長都曾勘查,亦追尋史料輔助與耆老以證明此棟建築確曾為郡守官邸,方將原先被規劃為都市用地意欲拆除的郡守官邸保存下來。2001年7月,虎尾郡守官邸、虎尾郡役所、虎尾合同廳舍三處同時登錄為雲林縣之歷史建築。往後歷經修復工程,在2006年時完成修復。
雲林的第一個歷史建築再利用
經過日治時期50年的日人治理經驗,台灣各地都常見日式建築留存,也有不少人有在其中生活的經驗,而有著深深的記憶。
一般而言,日式建築留存至今較多為「宿舍」,例如苗栗縣苑裡鎮的山腳國小宿舍群、台北北投台灣銀行舊宿舍、花蓮的光復糖廠宿舍等等,多屬公家單位的宿舍。日式建築多由木材建構而成,保存期限較短,而其空間組成基本上包含起居空間、服務空間、動線空間這3種。
雲林故事館正是一間典型的日式宿舍之木結構建築。建築工法與設計完全是按當時日本典型的官舍建築物建造而成。這棟官邸以前未曾公開過,直到2006年11月,在雲林國際偶戲節亮相後,外界為之驚豔。
之後,縣政府提出了營運計畫,尋求外界贊助,獲得豐泰文教基金會首肯,於2007年3月7日成立雲林故事館籌備處,同年10月對外招標,12月將此處正式委託給多年來致力於閱讀文化推廣的法人雲林縣雲林故事人協會營運。2007年12月19日正式開館,成為雲林故事館所在地。
今日,站在車來車往的十字路口,雲林故事館在高牆、綠樹的掩映下,彷彿是個隔世的老人獨居。老建築給了初次拜訪的人一份安詳的心情,乍看不是熱情的空間,卻是可以分享的地方。在雲林故事人協會入駐後,老房子有了照顧者。雲林故事館是雲林縣內第一座歷史建築再利用案例。



孩童們的快樂時光
重新開了門的雲林故事館,迎接孩子的笑聲,讓老老的房子裝載著小小孩子的聲音。來自在地的堅持與認同,是協會努力推展的目標。理事長唐麗芳是故事人協會的核心人物。過去幾年,靠著擁有美國護理師執照的她,6月到9月「出國打工」,獲得薪水來支持故事人協會。
拜訪這裡,推開門之後,舒適的榻榻米上擺著書架,放著許多動人的繪本。沒有距離,也沒有束縛。日式的紗窗,從外透入光亮與綠意,房子彷彿也輕盈起來,空間帶來的靜謐感,心也是隨之會飛的。
這裡不僅是純粹說故事給來參觀的孩子們聽,現場的志工也會帶領著認識老房子的過往歷史。社區志工也在帶隊的過程裡,互相成長與進步,透過口述、圖畫、戲劇、故事共讀、音樂會等等,呈現多元文化活動。
長長的玄關,是虎尾郡守官邸的特色,孩子笑鬧地沿著玄關,認識一處處的空間。
正逢國小的孩子們來進行戶外教學,工作人員賣力的說著故事,從城市的、地理的,到故事的......說故事不再囿於只能說繪本的故事、童話故事,也不再只是嘴巴說,形式不斷變化,藉由輔助影片的播放,讓孩子領略台灣各地風景之美,再抒發自己的心情。在看與說之間,得到一種故事的交流。或者,藉由偶的操弄,也塑造另一種聽故事的氛圍,讓雲林已然沒落的毛巾產業,大家以做「偶」的方式,回想起毛巾產業,並藉此創造新的創意。
有些家長帶著孩子,幾乎是日日下課後來到故事館,就算只有十餘分鐘,孩子坐在榻榻米上自在地翻著圖書,享受與閱讀親近的片刻時光。



推廣閱讀 讓幼苗慢慢成長
雲林故事人協會,努力地利用這一年得到的支持與古蹟的連結,讓雲林的在地文化茁壯。這裡不是觀光景點,遊客僅僅來去過客匆匆,雖偶有自北返鄉過假日的遊子會來走走,但是在地的累積是他們最重視的一部分。不僅在此推廣閱讀志工,也走進許多學校團體,閱讀推廣志工培訓,「閱讀」是可以走出去以及走進來的。
在故事館裡,掛著一面紅色的牌子,上面寫著「早晨第一道曙光,穿透層層樹葉,照在故事館的屋頂,照進故事館的榻榻米,將古色古香的故事館喚醒。故事館張開雙臂,迎接大人和小孩,大人來說故事,小孩來聽故事,大人小孩都來演故事……」。
農業的雲林,不是文化活絡的城市,但是只要動手去做,不斷嘗試,再貧瘠的土地,總也會有小小幼苗,慢慢生長。唐麗芳以及雲林故事人協會,在雲林故事館裡,帶起雲林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