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史社團巡禮-創新稻草工藝 編織 新商機

文:陳雅莉 照片提供:楊永智

  草屯是南投地區最大的稻米產量鄉鎮,稻草隨處可得,相關副產品也多,但經時空轉換後,稻草已不再被重視。為了喚起草屯居民對家鄉的認識,凝聚共識,一群熱愛鄉土文化的人士成立南投縣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並以推廣稻草藝品為主,但未量產和商品化。直到在勞委會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輔導下,才成立工坊,將稻草商品化,銷售稻草藝品,也提高了草屯的就業機會,並推廣文化資產保存、自然生態保育與稻草工藝創新,進而希望將來有一天能讓草屯成為工藝重鎮。

  稻草在每一個農村中都是隨處可得,經南投縣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訓練一群媽媽後,設計出許多讓人愛不釋手的藝術品,包括稻草人鉛筆、筆記本、稻草花編織等,不但是饋贈外國友人最具台灣特色的產品,也將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南投縣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以推廣稻草藝品為主草屯鎮舊名草鞋墩

  草屯鎮,舊名草鞋墩,於一九二○年改為今名。關於草鞋墩地名的民間傳說有三:一是鄭成功的部將劉國軒率兵三千,爭討斗尾龍岸番,經此棄鞋成墩。二是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抗清失敗,撤兵經此,棄鞋成墩。三是乾隆、嘉慶年間,入墾草屯平原以東內山的人,以及光緒、日治時期,往返鹿港、埔里的商旅、挑夫,經此正好是中途站,可以休憩、補給、換草鞋,棄鞋成墩,故名為草鞋墩。

  南投縣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義工莊美蓮表示,在這三個民間傳說中,居民最津津樂道的是第三個,也就是早期的草屯位於台中、彰化往埔里商人往返的中途站,無論是上山工作、下水捕撈或長途挑擔,對草鞋都有相當大的需求。

  草屯除了因佔地利之便外,水稻產量豐富,也使得製作草鞋用的稻草資源充沛,再加上打造的技術精湛,品質有口皆碑。因此,草鞋墩成了中部有名的草鞋製造及集散地,自清末以降迄一九六○年代均享有盛名。

成立鄉土文教協會

  自古以來,草屯是南投縣發展的重要基地,擁有全縣最多的傳統建築,也隱含了許多人與土地互動的故事。但在遭逢九二一大地震後,草屯的觀光和許多建設發展均受到重挫。

  此外,再加上隨著時代轉變,昔日最具代表性的手工稻草製作工藝早已沒落,目前會製作草鞋的師傅也越來越少。為了使傳統草鞋製作技術能繼續傳承下去,南投縣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於一九九八年五月成立,積極投入文教工作,推展稻草文化、工藝製作,並從事社區營造、訪查文物、保護生態,及舉辦草鞋墩稻草文化節,以展現草屯之美。

  莊美蓮表示,在物資匱乏時代,除了商旅外,抗戰的軍人和八家將都是穿草鞋,後來草鞋漸沒落,只剩喪家在穿,甚至有許多中老年人都忌諱穿草鞋,認為草鞋是不吉祥的東西。因此,為了傳承草鞋技藝,協會特別開班授課,包括草編童玩、稻草手抄紙與傳統草鞋製作種籽教師的培訓,同時也成立稻草工藝文化館,定期展出新作品,以及傳授稻草工藝DIY的秘訣。

  由於稻草含鹼,遇水會變黑,怕淋到雨、沾到露水,因此在農民收割時,協會義工就要馬上抱回一捆捆的稻草,白天曬、晚上收,需用心照顧,又做工繁複,才能製作出比一般收割的稻草更白又綠的藝品。

照片  「因為標榜不添加防腐劑,所以稻草藝品的保存壽命不長,本來很擔心會阻礙銷售情況,後來我們決定界定為環保童玩,來自大自然,最後也就回歸自然,」莊美蓮強調。

  高齡的曾琇滿因工廠外移而失業,雖想重回職場,但大部分工作機會都指定要年輕人,讓她挫折不已!最後在就業服務站的協助下,她來到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從未學過工藝的她,在學習稻草工藝技術的過程中,展現了學習力強、反應快的能力,很快設計出各項美觀且具實用價值的稻草手工藝品,深獲老師傅的肯定。

  她說,這份新工作不僅讓她減輕經濟壓力,更讓她認識到家鄉瀕臨失傳的傳統稻草產業文化與歷史,也產生了使命感,希望與一群媽媽們共同努力創作,讓更多人認識稻草編織品的美感與功能。

  另外,協會也與日本進行稻草技術交流,研發出大支的稻草毛筆,從一千多根稻草的草心抽取而製成,花費相當多時間。同時協會也並出版一系列與稻草有關的書籍,例如《草鞋與童玩》、《發現草鞋墩》、《稻草風情—草鞋墩稻草景觀暨創意比賽》、《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季刊》、《綠蔭下的漫步—草屯鎮珍貴樹木巡禮》。

資訊小棧
草鞋墩鄉土文教協會
電話:049 -2314892
地址:南投縣草屯鎮草溪路978號
網址:www.ttshoe.org.tw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