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話題充電站─陳千武特展 認識永遠的文學者

文:黃艾惠 照片提供:台文館

  「內心裡面的東西本身,就已經有詩的東西了,用語言寫出來,就是詩的語言。」詩人陳千武要文學在台灣基層扎根,用詩來認清自我,改變社會。

  身為現代詩人,陳千武經常提及張文環、張星建、張深切、楊逵等文學前輩的殷殷叮嚀:「你要認真寫作,為台灣的文學,必須創作很多台灣的東西,將台灣的文學資產留給後代子孫,你要履行這樣的使命感。」當他踏上文學創作之始,文學除了是個人思想的紓發外,也背負將這信念繼續傳遞給下一代,永遠的文學者就是在這種「為了台灣而作」的深切理解下開展。

持續創作的堅持

陳千武先生除了在台灣文學創作投注極大心力之外,還積極拓展台灣文學的國際視野。  今年一月四日,國家台灣文學館舉辦了「永遠的文學者—陳千武」特展開幕,成大歷史系教授林瑞明、作家張香華、「文學台灣」雜誌社長陳崑崙、詩人蔡秀菊、「笠詩社」龔顯榮等藝文界人士齊聚一堂,85歲高齡的陳千武先生不改幽默爽朗的一面,親自為觀眾解說展品背後的故事。

  陳千武則對於能到文學館展出感到光榮,也很高興藉著開展與藝文界的老朋友見面。他提到,詩是超寫實的,可以表現眼睛看不到的事物,所以應該多推廣詩與文學的創作,也希望大家多多關心詩、文學等精神活動。他也鼓勵國內可以有更多的女性加入寫詩的行列。林瑞明教授則提到,陳千武先生一生寫作不斷,讓他感到實在很不可思議,所以很佩服陳千武的堅持。

陳千武的創作歷程

  陳千武本名陳武雄,另一筆名桓夫,1922年出生於南投名間,1935年進入台中一中就讀,開始了文學的啟蒙,自此一直在台中的文學圈活躍。1964年與吳瀛濤、林亨泰、詹冰、錦連、趙天儀、白萩、杜國清等人創辦「笠詩社」及《笠詩刊》,乃戰後本土詩社的先聲。1976年於台中市文化中心任主任及其後文英館館長一職至退休。

  退休後,陳千武仍然持續創作,並擔任靜宜大學駐校作家,講授台灣新詩課程。曾獲吳濁流文學獎小說獎、洪醒夫小說獎、日本地球社詩獎、2002年第六屆國家文藝獎文學獎、國家文藝獎翻譯獎等。其著作極為豐碩,有《陳千武詩集》(日文譯本)、《台灣新詩論集》、《詩的啟示》、《媽姐的纏足》、《拾翠逸詩文集》、《徬徨的草笛》、《花的詩集》、《密林詩抄》、《不眠的眼》、《野鹿》、《剖伊詩稿》等多項。

促進台語詩外譯 推動國際交流

  除了在台灣文學創作投注極大的心力之外,陳千武先生更與日本高橋喜久情、韓國金光林致力推動亞洲現代詩交流,積極拓展台灣文學的國際視野,主編《亞洲現代詩集》促成台灣詩外譯,以及日本、韓國現代詩的中譯。

  陳千武六十年的創作,作品跨越世代及語言藩籬,注重語言和心理描寫,並提倡現代精神的新即物詩。戰前以日文發表了日本詩五十多首、短歌及小說,戰後隨即展開現代詩、小說、文學評論、兒童文學的創作行列。從日治時期的日文創作,到戰後學習以中文進行寫作,儘管因政治正確的暴力及語言轉換,一度讓他的創作沉寂了十餘年,然而日本、中國的殖民統治經驗,加上自己本身的性格傾向,使他面對艱辛處境,仍瞥見其靈活的順應與反抗,不因語言的迥異阻卻了他的文學才華。

  1958年他開始在公論報發表了第一首中文創作的新詩,並發表短篇小說〈獵女犯〉(近年改題為《活著回來-日治時期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回憶》重新出版),以自己1942年被徵調為「台灣特別志願兵」的四年南洋戰爭親歷為背景,述說台灣志願兵面對太平洋戰爭的鮮明經歷,同時也是作家對於戰爭、人性,以及生命本質深層的觀照。

文學的社會使命

85歲高齡的陳千武先生在特展開幕當天,親自為觀眾解說展品背後的故事。  與眾多台灣前輩作家有著同樣的盼望,陳千武以其作品為當前台灣文學聒噪的話語做了警示與提醒。他強調文學的功能性,尤其是對台灣文學的使命,正是作家所說「文學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思想」「一個人接受多一點文學的東西,思想就不一樣,會認清個人存在的價值,就會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亦即作品應該引導民眾的思想,讓他們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可以判斷事情的好壞,擺脫意識形態化的價值,如此台灣文學才有價值。

  「永遠的文學者—陳千武」特展,展出了陳千武先生的創作手稿,以及一批紀錄台灣現代詩壇重要活動的私人珍藏相片。展品中還有一件特別的油畫作品,是日本詩人北原政吉畫贈陳千武的油畫肖像。此外,展場還設置視聽室播出陳先生朗誦其詩作及訪談片段。想客觀定位陳千武的文學成就與台灣文學活動的片段,四月三十日以前可以到國家文學館現場親近這位一直很努力、很用心的老詩人。地址: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一號(民生綠園旁),電話:(06)2217201,網址:www.nmtl.gov.tw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