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電子書閱讀器、網路科技產業興起,超越時空侷限的特色,讓文本的取得更加便利;透過電子書平台的利用,民眾即使不上書店、圖書館,也能坐擁上萬本書刊內容,而當文學碰上了科技又會擦出怎樣有趣的火花?
國立台中圖書館為了讓民眾對於數位閱讀有更深刻的解讀,長期舉辦各式講座與研習提供民眾多種閱讀管道。3月初國中圖特別邀請作家甘耀明主講,帶領民眾透過數位資源進入文學的世界,親身領略科技與閱讀結合的美妙經驗。
擦撞 文學與科技的火花
詩人陳黎有首著名的《戰爭交響曲》,整首詩只利用兵、乒、乓、丘四個字來舖陳,透過有層次的朗讀方式與數位動畫的呈現,展現出戰爭相互殺戮的無情。甘耀明表示:「當文學與科技的撞擊下,可以讓文學產生更豐富多樣的面貌。數位化的時代,透過手機、電腦,閱讀不僅可以零時差,文學也可以不再那麼嚴肅,貼近各個世代。」
作家波赫士曾寫過一篇短篇小說《沙之書》,描寫一本頁碼無窮無盡的書,沒有首頁也沒有末頁,裡頭寫到:「我不明白為什麼要用這種荒誕的編碼辦法。也許是想說明一個無窮大的系列允許任何數項的出現。……如果空間是無限的,我們就處在空間的任何一點。如果時間是無限的,我們就處在時間的任何一點。」甘耀明認為這故事正預言了現代的電子書概念。
革命 閱讀新時代來臨
在九二一大地震時,甘耀明那時住在卓蘭,他說他永遠記得那天的場景,在長達好幾分鐘的劇烈搖晃下,他差點被自己的大量藏書給壓死了,當時就想若是這些書本能夠濃縮成一本該有多好。他笑稱雖然自己也還尚未習慣以電子書的形式來閱讀,但是卻十分期待這種新一代閱讀革命的到來,不但可以保障生命安全,若未來可防水、防震,在泡澡、跑步時都可以閱讀了。
搜尋 別在網海裡撈針
甘耀明同時強調在數位閱讀的時代,必須要擁有駕馭資訊科技的能力,培養資訊素養,因為他發現現在有許多年輕學子,因為網路的方便性反而讓他們變得懶惰,遇到問題胡亂搜尋一通,或是將問題丟上知識家,請別人幫忙解答,他認為教育部的字典網站、Google、維基百科等,只要懂得運用,是加入數位閱讀行列的很好工具。
甘耀明也特別介紹國立台中圖書館的「資料庫指南」與「電子書服務平台」,其中電子書平台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的借書服務,也有書評與推薦、討論區、留言版等功能,國中圖電子書服務平台同時也是繁體中文電子書藏量最多的,民眾手上只要有全國任一家公共圖書館的借書證,進入數位圖書館申請認證碼,即可透過電腦線上借閱,數分鐘就能夠下載完成,在家裡不用出門也能閱覽群書。甘耀明表示:「我在東華大學時就時常受到國中圖『資料庫指南』的幫助,裡面有包羅萬象的豐富資料,甚至報紙期刊等,這樣就不用跟別人搶報紙看。」
網路 創作中之必要
《殺鬼》是甘耀明的首部長篇創作,出版後獲得各界一致的好評,於是出版社更趁勝追擊,推出電子書版本,讓讀者可以邊讀邊作筆記,可以搜尋文字、運用快捷目錄,還可劃線或用螢光筆註記,展現多媒體互動閱讀情境。甘耀明表示自己因為數位科技的到來,在寫作生涯上產生許多轉變,因為創作是一條很孤寂的道路,現在可以在網路上呼朋引伴,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集會結社,相互取暖。
另外,搜尋資料的便利性也幫助他在創作的過程更加順利,他尤其記得曾在網路上看過一篇史料,關於日治時代,台籍日本兵的故事,一群15歲的台灣青少年,為了防堵美軍,每天身上背著炸藥,在淡水河口等待火車,準備以肉身當作攻擊的武器,這個故事後來也成為《殺鬼》裡面很重要的一個橋段。他笑著說:「網路就像是陪伴我創作的朋友,不盡然是我創作過程裡的主軸,但是它已經深入成為我創作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