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以行動展現決心,閱讀對位於臺東縣偏鄉地區的瑞源國小而言,是全校最核心的事,因為,透過閱讀素養的提升、閱讀能力的發展,可以帶孩子飛出低谷、改變未來。
從臺東火車站搭上計程車,正要掏出口袋抄有鹿野鄉瑞源國小地址的紙條交給司機時,他很有自信回答:「不用,我知道!」並表明自己曾擔任希望閱讀巡迴專車的司機,全程約30分鐘的路程,他仔細描繪出對校長李治國的印象,「是個穿著樸素的年輕人,過去在海端鄉初來國小當校長時,就開始推閱讀了,現在來到瑞源國小還是如此,是個相當有心的人……,」聽著,聽著,便迫不及待想見到本人。
一入校園一個身影快速飛過,逃不出司機尖銳的眼睛,馬上認出李治國,走進校長室與之對談後,果真如司機所描述。長年服務於偏遠學校的李治國,對於深耕閱讀教育親力親為,以實際行動展現改革決心,因為他深知,偏鄉家庭結構性失能的問題,短時間內很難改變,但是透過閱讀,卻可以扭轉孩子的未來。在李治國腦海裡時常浮現西洋片,孩子睡前父母在床邊說故事和公車站牌前不時有人拿起書籍閱讀的畫面,他希望有朝一日也能讓閱讀遍布臺灣每個角落。
提升閱讀指導策略 老師需要轉型
從臺灣前教育部長曾志朗開啟校園閱讀風氣,至今已10餘年,舉辦過大大小小的活動,也不斷增設相關硬體設備,李治國說:「該是往前邁進徹底落實閱讀教育的時候了!」他認為,現階段必須進入著重閱讀素養與閱讀理解力的教學新世代,而具備專業閱讀指導能力的老師,則扮演了重要的關鍵角色。
因此,學校長期開辦閱讀指導策略相關研習、工作坊及論壇,邀請連瑞琦、吳惠花等專家擔任講師,針對文章做剖析、繪製架構圖,進行各種不同層次的命題實作,透過小組間的討論修正,激盪出最好的提問內容,並且編製、彙整成各年級的閱讀命題測驗本,將閱讀理解策略深植在老師心中,並實際應用於教學現場。同時李治國也提出真心建議,他指出,以往政府舉辦的教師閱讀研習活動皆採大鍋菜的授課方式,無法確認老師們是否確切執行,或是遇到哪些困難,也沒有後續的追蹤,政府應調整政策,落實學校自主權,支持校方為在地學生需求量身打造專屬的閱讀教學策略,將經費花在對的地方。
但學校規劃出如此嚴謹、有策略性的教學方式,孩子是否會視閱讀為畏途?李治國很肯定的回答:「不會!」他強調,閱讀樂趣與閱讀能力的訓練二者是並行不悖、相輔相成的。舉例,欣賞印象派梵谷的自畫像時,若是對藝術家不夠了解,僅能從色彩、具象輪廓去感受畫作,但如果深入研究梵谷的生活背景、創作風格及理念,反而更貼近作品,進而提升賞析畫作的興趣。
晨光時間 為學生基礎能力打底
在瑞源國小老師已成為重要的閱讀推手,因為唯有真心喜歡閱讀的大人,才能感動孩子拿起書本。李治國也說:「能重拾書籍,陪伴學生閱讀,其實老師才是最幸福的。」因此,每天早晨花30分鐘時間,持續不間斷,全校只聚焦於一件事,就是閱讀。但閱讀也具進階性,不同的年段,可以有不一樣的策略與作法,經由大量閱讀,學習閱讀理解策略,到掌握內容重點與摘要能力。
一、二年級識字量不多,尚無辦法自行閱讀,以聽故事為主,累積閱讀的能量;三、四年級就可以看繪本、橋梁書、短篇文章或是讀報;五、六年級除了自行閱讀,還加進深入閱讀部分,以提升學生閱讀理解力。每周二也會有志工到校說故事,另外,每班每星期還會安排一節課,進圖書室閱讀。四年級生陽慧瑾說,閱讀使她習得不少陌生的字義與辭彙;葉芷伶則表示,從閱讀中可以得到很多啟發,像是《跟怪獸搏鬥的小男孩》,描述一位小男孩如何運用智慧馴服怪獸的故事,讓她知道遇到事情時,必須靜下心來冷靜思考解決之道。
除此,每周一學校朝會時間,將國旗升上去後,便區分成高、低年級兩組,由每位學生輪流上台為大家說故事,協助孩子克服緊張情緒,將所閱讀的故事勇敢說出來。會安排這項閱讀延伸訓練,李治國說,必須追溯到2年多前,總統夫人周美青首次下鄉為孩子講故事的活動,他那時心想難得有機會邀請周美青到校,倘若只是聽聽故事便結束活動,可惜了。於是李治國主動提出要求,希望周美青預留時間與小朋友近距離對話,但是孩子卻不發一語,自那刻起他決定要訓練學生表達的能力,不想讓孩子擁有滿腹經綸,郤因為羞怯,發生說不出口的窘境。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六年級生畢業典禮時,每個孩子都能夠落落大方,站上台在眾人面前用言語表達自己了。四年級生賈淨涵也說,自己膽子變大了,甚至以繪本《獅子燙頭髮》為內容,代表學校參加關山和整個臺東縣的說故事比賽。
學生提筆創作 記錄原鄉文化
99年學校更加入由中國國際商業銀行文教基金會贊助,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劃的「兒童家鄉故事繪本創作計畫」,鼓勵孩子提筆,傳承家鄉文化。擁有6成原住民學生的瑞源國小,選擇以阿美族文化為素材進行繪本創作。學校特別找來社區的耆老頭目,替孩子們訴說阿美族的傳說與神話故事,並由擁有美術背景的李治國帶領99學年度五年甲班的師生們,一起編寫故事,擴充故事架構,並指導孩子將故事段落分鏡,反覆討論不同段落所要呈現的圖畫內容,分組齊心繪製出屬於自己家鄉和文化傳統的故事繪本——《捕捉太陽的女人》。
繪本以插畫,融合中文及羅馬拼音的阿美語,並透過孩子的角度,來講述阿美族女勇士的故事。內容描述遠古時代,天上有10個太陽,每天依序輪流照耀大地。但後來太陽出現的時間被打亂了,時而炎熱難耐,時而天寒地凍,萬物無法依照時序生長,阿美族面對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於是勇士們決定射下太陽,可是卻沒有成功。直到村長女兒拉雅,號召其他女孩將最耐熱的布,織成一片巨網,一鼓作氣困住7個太陽,並和剩下的3個太陽談判,最後達成協議分別化為星星、月亮和太陽。如此偉大的功績,使得勇士們對阿美族女性感到敬佩,決定把地位讓給女性,也就形成阿美族特有的母系社會。
李治國說,繪本從無到有共花了1年半的時間,去年孩子們更化身為小小作家,到臺東誠品、臺北五南書局,為他們的新書《捕捉太陽的女人》舉辦發表會。誠品現場除了有原稿展示外,小作家們也發揮學校表達能力訓練的成果,為作品導覽解說,並安排簽名。同時《捕捉太陽的女人》也代表臺灣前往全球備受矚目的國際性書展——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參展。
這群來自臺東鹿野鄉的孩子,在李治國的帶領下,讓我們看見只要教育者願意用心栽培與付出,做學生最佳的榜樣,閱讀也能讓偏鄉地區的孩童逆轉勝,找回學生選擇未來的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