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父母效能訓練》P.E.T.

文:張燕滿(嘉義縣圓崇國小教師)

著 者:Dr.Thomas Gordon 湯瑪斯.高登
譯 者:張珍麗、張海琳
出版者:新雨出版社
出版年:民國六十四年

一、前言

  Dr.Thomas Gordon(湯瑪斯.高登)的《父母效能訓練》(ParentEffectivenessTraining,簡稱P.E.T.)一書,當時被《紐約時報》形容成一項「全國性運動」(沒有輸家的教養方法,培養出更快樂、具責任感、更為合作的孩子,以成為「全國性運動」)。它不但適用於補救親子間漸行惡化的緊張關係,更是有其預防問題產生之功效;甚至許多人接受訓練課程後的反應是著者當初所始料未及的——「父母效能訓練所教導的,實則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頁五)」,原來「父母效能訓練原是基於人際關係的理論,不僅適用於親子關係,而且還適用於其他的人際關係(頁五)」。

  這本書問世後,五年內不包括讀書俱樂部的銷售量竟高達六十萬本,直到今天仍然受到廣大的歡迎。

  究竟這本書為何能夠迅速受到全美國的重視?一開始,高登博士並沒有出書的念頭,他認為父母若只照本宣科的話,所得畢竟有限;而且他也堅持採用訓練班的方式授課,如此一來才能提供父母演練的機會。再者,參加的成員不僅有父母,更有推廣訓練的種子講師將父母效能訓練的理念大量的推廣到全美。它又為何能引發父母如此激烈的反應?最主要是因為它能提供父母迫切的需要——明確的技巧以及實用性高的方法。也就因為這樣,接觸到P.E.T.的父母,確實得到了明確的改變與幫助。高登博士更在文中示範了一些適與不適的案例,具體呈現當中的對話,讓讀者更清楚書中所談的技巧其精神所在。

二、主題

(一)父母的角色定位
   由於父母仍奉守二千年前的古傳秘方至死不渝,因此,親子關係就成為天地間唯一永恆不變的事物。(頁十六)

   很多父母往往因為孩子所招惹的麻煩而深受其害,不僅社會指責該父母管教不當,有些學校也會為了全體學生權益而請不受管教的學生回家,尤其現代父母夾在新舊時代的交替,在父母具最高權威的時代下成長,而今自己也成為父母了,不但無法將權威化為有效的管教利器,還成為各界爭相指責阻礙親子關係的發展。就這樣成為時代交替、社會變遷下無所適從的父母。

   成為父母後就面臨需承擔重責大任的挑戰,他們會認為自己必須言行一致,對每個孩子一律平等看待、疼愛,並且無條件的接受、忍耐、犧牲,完全將自己拋諸腦後。(頁二六)

   高登博士提出了一個值得父母深思的想法:「父母是人、不是神」。很多父母以為自己在孩子面前必須是完美的,不容許有一丁點的差錯;必須製造犧牲奉獻的形象,凡事以孩子為前提,將自己拋諸腦後;必須公平對待每個孩子,不允許有些微的偏心;必須要全盤接受孩子的一切,包括他的思想與行為;種種的自我要求壓得父母親喘不過氣來,不但要掩飾心中的真實想法,更要表現做作的完美形象,稍有不慎,露出了真性情就要打死不承認,以免破壞了先前建立的權威。唉!父母的難為,全在於這樣的迷思!

(二)實際作為
   孩子知道有些話即使和父母說了也是白說,所以,他們築起一道牆隔開父母和自己,拒絕與他們談自己的感受。結果許多父母就喪失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頁三八)

   父母為了形象而以不真實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也感受到與父母的溝通無效,因此便自動的築起了一道無形的牆將自己與父母隔開,不再主動將自己真實的一面攤開在父母的面前;高登博士更是將父母對孩子的行為可能產生的種種反應劃分為「典型的十二種」,分別是:命令、恐嚇、教誨、建議、曉以大義、責備、贊同、嘲笑、分析、安慰、提出問題、說笑解憂。其實父母對孩子所說的話,通常隱藏著孩子的看法;而孩子也能敏銳從中分辨自己是否能受到父母的接納對待。

主動傾聽
  主動傾聽時,「聽者」必須試著了解對方的感受,然後,用自己的話表達,向對方求證。讀者必須注意:聽者絕不可加入自己的意見、分析、評價、勸告等。他只能絲毫不差的說出對方的意思。(頁六一)

  主動傾聽,能有效的促使孩子敞開心胸描繪出其內心世界。父母必須試著了解孩子的感受,包括口語與非口語所含的表面與內涵的意義,然後再用自己的話語貼近孩子的想法,設身處地的暫時進入孩子的內心,並要忍住不加入自己的任何意見與評判,並藉此幫助孩子克服心中負面感受並肯定正面感受,甚至更進一步協助孩子增加自己面對問題的能力。

「我——」訊息
  「我——」訊息能幫助孩子成長,學習懂得替自己的行為負責。「我——」訊息告訴孩子你把責任留給他,相信他有能力妥善處理,信任他會尊重你的需求,此外,也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頁一三一)

  使用「我——」訊息,能夠明確的將自己﹙父母﹚的感受或需求傳達給對方﹙孩子﹚知道,例如:「我好累喔!」遺憾的,一般人通常使用「你…」訊息來與對方溝通,對方聽來會發現其矛頭是指向自己的,例如:「你好煩喔!」面對同樣的情境,不同的表達方式會令聽者產生不同的解讀。「我——」訊息,「我好累喔」,真正的將父母的感受傳達給孩子,孩子會知道此時是不適合叨擾父母的;相反的,「你——」訊息,「你好煩喔」,孩子聽來就有否定他的意味,如此就又再次的築起高牆了。

雙贏
  發生親子衝突時,通常會上演權力爭奪的角力戰,如果父母一味的以權威來取得勝利,這樣的方式的確可以迫使孩子順從,也不失為解決衝突的快速途徑,卻換來孩子的敵意,而且事後父母更要耗費相當多的精力來確認孩子是否確實遵行,甚至養成孩子消極被動的性格。

  如果孩子常以強烈的態度說服父母接受,也就是孩子戰勝的情形又是如何?孩子會因為每次都嘗到甜頭的增強性而使用力量來逼迫父母,簡直就是「被寵壞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不但具有相當強的自我意識,對外的人際關係往往也不順遂。

  對於同樣的問題,不同的家庭可能達成不同的解決辦法。它是一種達成親子雙方所接受的某種辦法的途徑,而不是一個讓你去找到那一個早已備妥而對任何家庭都是最佳解決辦法的方法。(頁二一○)

  親子衝突若是經由雙方的協商而達成共識,通常能消弭親子間的鴻溝,拉近親子間的距離;每個人都會因為衝突的化解而欣喜,更為自己在此戰獲勝而高興,雙方會因為對方考慮到自己的感受與需求而願意與對方合作,積極的找出一個對雙方都有利的方式。在這過程當中,雙方都願意拋出自己的難處與可更改的尺度與彈性,就在這一來一往當中修飾出最適合自家與當下的解決方式,這正是所謂的「雙贏」的親子關係。

  高登博士花了相當多的篇幅在「如何使親子衝突處於雙贏的結局」上,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探討「雙贏」的重要程度,以及在發生親子衝突時,使用此技巧的六個步驟。最重要的是欲要以「雙贏的策略」處理親子衝突,「傾聽」與「我——訊息」正是其基礎;並將在衝突解決的過程中所可能遭遇的困難呈現在讀者面前,給即將運用此技巧的父母能有個心理準備。

三、結語

  權威,這個由來已久的教養態度與方法似乎早已被現代的社會無情的淘汰了,「嚴官府,多出賊」﹙臺語﹚,事實上父母若在親子關係上用盡權威,通常會引發不論抬面上或私底下的反抗;也或許只有技窮,不知還有其他解決親子衝突的方法的父母才會堅持使用傳統權威式的教養方式。有個大家熟悉的廣告詞:「我是當了爸爸後才學作爸爸的。」沒錯,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懂得作父母,在「父母」的這個位子上,該學習的東西實在是不少,舉凡溝通的技巧、做決定的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更是得透過家庭來學習往後他面對外面世界的一個樣版。父母,不但是家庭重要的支柱,更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指導者,如果父母能正視自己對孩子的責任與影響力的話,家庭教育也才能順利的施行。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