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人與偶的對話:大稻埕偶戲館

文:謝曉婷(大稻埕偶戲館工作人員)

  那天,你來到大稻埕,看到一棟迪化街古老民宅。仿柯林斯式列柱向上貫穿兩層樓,配上窗台下的徽章形雕刻,顯得相當華麗而氣派。裡面透出的溫暖色調,各種姿態的戲偶,讓妳不禁佇足。抬頭看看,你正站在「大稻埕偶戲館」鋁黃色的招牌下,面對海洋綠的門窗,在這個以淺土黃色和黑色為主的空間裡,在太平洋藍的玻璃櫃中,一幕幕屬於偶的故事正要開演……

  印象中,布袋戲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現在有電視、電影可以看,有電腦遊戲、網際網路可以玩,偶戲這種玩意兒早就褪流行了。只是,面對新穎的高科技,仍有些人難以忘懷古早味。廟口、野台戲、小吃攤、鑼鼓、嗩吶、香火…吃的、看的、聞的、聽的回憶盤旋不去,於是,在昔日臺北城的偶戲中心-大稻埕,有四個人打造了一座小小的「大稻埕偶戲館」,希望大家都能來這裡走走,看看兒時的記憶,並動手創作自己的偶戲。

  「大稻埕偶戲館」是由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偶戲小組所建立的。偶戲小組原來參與「臺北偶戲博物館」的籌備工作,但因行政程序繁瑣,規劃過程困難重重,且流於紙上談兵,於是,在基金會林經甫董事長首肯並慷慨出借戲偶的情況下,四位成員在大稻埕民樂街上找了一間民宅,從設計、施工、粉刷、搬運到佈置,都是自己捲起袖子來做的,希望能在這間迷你的偶戲館內,實驗許多創意和想法,讓偶戲變得好玩,變成參觀者生活經驗的一部分。

  還未踏進館內,妳的視線就被門口兩根矗立的柱子攫住不放,橘、灰相間的柱頂是藍色的偶頭,上面描述了各國的偶戲風情。左邊的水池裡,你看到越南的水傀儡以不同姿態表現農家生活,Teu則穿梭其中,扮演主持人的角色,右邊有兩個捷克的家庭傀儡戲正在聊天;走上木板斜坡,義大利西西里島的鐵甲武士眼神烔烔地盯著你,你彷彿看到Giacomo Cuticchio(義大利西西里島偶戲藝師)賣力地踏著地板,雙手配合節奏一前一後地舞動,鐵甲武士旁邊是細膩優雅的閩南布袋戲偶,他們站在「真西園」的六角彩樓舞台上,襤褸的衣裳掩不住當年的風情,「嗶!嗶!嗶嗶!」那是竹簧片的哨聲,印度的Pajasthan傀儡戲開演,草蓆一放,布一掛,國王、魔術師、舞姬、騎馬武士、吹蛇人、和雜技表演者一字排開,上演中世紀宮廷劇;欸~別忘了中國的傀儡祖先,一擺手,一投足,絲線之間盡是對天地的敬畏。你緩緩步向後方,許多皮影戲偶躍入你的眼中,你頗感驚訝,因為外表毫不起眼的它們,在布幕後竟是這般神祕,這樣瑰麗。於是,你也開始動手,表演屬於你自己的偶戲……

  偶戲館的展覽空間僅約20坪,是臺北市社區性的,以偶戲為主題的展演生活館,透過靜態的偶戲展覽和動態的偶戲表演或教學活動,來推廣臺灣及世界的偶戲文化。除了「大稻埕偶戲簡史」為館內的常態性展覽之外,每年還會以特展的方式來呈現偶戲的多樣性。在今年十月,偶戲館舉辦了第一次的特展「線緣Strings Attached.世界傀儡偶戲展」,介紹了歐、亞、非三洲共十個國家的傀儡戲藝術,不但可以看到許多難得一見的傀儡戲偶,參觀者也可以自己動手操演。在偶戲研究及保存方面,偶戲館的研究人員自去年十二月開始進行了約三個月的調查訪問,調查大稻埕地區的偶戲歷史及保存現況,並依據查訪結果出版了「大稻埕偶戲散步」導覽手冊及語音CD,讓民眾得以一窺大稻埕的偶戲風貌。此外,為進行館外推廣的偶戲表演和體驗活動,偶戲館還成立了「偶戲遊集隊」,以傳統偶戲為基礎,配上生活化的題材和對白,希望開發更寬廣的觀眾群。

  過去,偶戲是一種單向的表演,我們只是看戲的人。但是,隨著偶戲的傳統功能逐漸式微,它不再只是藝師的表演,而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的藝術活動。我們希望,偶戲就像畫筆和文字一樣,是表達想法和情感的媒介,當你來到大稻埕偶戲館,其實就是來創造屬於你自己的、獨一無二的偶戲經驗。

  「咚!咚!咚!咚!」鬧台的音樂響起,戲即將上演。你坐在靠窗台的長板凳上,看著演員做最後的整裝,你揣想今天的戲碼~是充滿懷舊情懷,述說大稻埕起落的「大稻埕物語」?或是走洋溢異國風情,神祕卻不失趣味的「皮影傳奇」?又或是熱鬧歡樂,呈現鶯歌陶瓷發展歷史的「陶陶的故事」?無論如何,布幕已經拉起,就讓戲慢慢的發展下去……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