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中國藏傳佛教史》評介

文:李泗濱(臺中縣瑞城國小教師)

書 名:中國藏傳佛教史
著 者:冉光榮
出版者:文津出版社
出版年:民國八十五年九月

一、前言

  國內現在正風行一陣西藏宗教熱,早在達賴喇嘛訪臺之前,即有不少的活佛、喇嘛、仁波切等來臺弘法。國人修習密宗者,也有日漸增多的趨勢。密宗寺院或道場,也逐漸在興建中。近年來更常見不少西藏佛教文物與藝術的展覽與演講活動。一些高僧或思想家著作的譯本,亦常引起廣泛的迴響與討論。

  藏傳佛教(以前習稱喇嘛教)由於源流、發展、地區特性等因素的影響,在教義等許多方面都與國人所信仰的漢傳佛教有別。加上兩地長久以來在地理空間以及政治因素的阻絕,使得多數國人對於此一宗教的印象,總是隔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難得完整的一窺全貌。{中國藏傳佛教史}的在臺出版,有助於對此問題有興趣的讀者,做進一步的了解與探討。

二、本書對臺灣讀者的意義

  本書是文津出版社所編輯的「中國文化史叢書」系列著作之一,著者冉光榮現任四川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冉先生研究藏傳佛教及少數民族史多年,有不少專書問世。

  本書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部分,第一篇是「西藏藏傳佛教的形成與發展」,探討佛教在西藏成為優勢宗教的經過與原因,以及其後形成的寧瑪、噶丹、薩迦、噶舉、格魯等教派。第二篇為「藏傳佛教在川、青、甘、滇及內蒙新疆等地區的傳播」。第三篇為「藏傳佛教寺院」,探討寺院組織、寺院經濟及寺院文化。

  藏傳佛教在臺灣還算是新興的教派,一般國人大多僅由媒體的報導中獲得其一知半解的認識,若干的專書,也只是一家一派思想的闡述。本書則是較為有系統而完整的著作,讀者閱讀之後,對於藏傳佛教的源流與特色、顯宗密宗之間的差異、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背景、活佛轉世系統、灌頂的過程與意義、藏胞的宗教生活等問題,會有較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三、本書之特色

(一)體系完備:本書分別就西藏史、佛教的傳入、教派的形成、其他教區、寺院組織與經濟制度、寺院對藏民文化與生活的影響等各方面,旁徵博引,詳加探討。亦即對佛教傳入西藏的背景、經過,以及產生的各種影響,都已有所論及。其中部分章節雖詳略互見、繁簡有別,但就體系架構而言,已極為完備。

(二)兼及其他藏區與教區:本書第二篇,有三章的專章,討論藏傳佛教在西藏以外其他地區的傳播;在第三篇的部分,亦以不少的篇幅,介紹這些地區的寺院組織。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較完整的探討方式,因為藏民的棲地遼闊,並不止於西藏一地,而信奉藏傳佛教的民眾,亦包括其他民族。

(三)詳盡介紹寺院組織:第三篇對於藏傳佛教寺院的行政與教務組織、經濟機構、寺院的各項經濟活動等,均有詳盡的介紹。讀者在閱完本書之後,對於政教合一之下複雜的寺院組織及其運作方式,能有較清晰的認識。書中同時也周詳的描述各寺院龐大的寺產及土地的佔有情形,並分析在此一經濟制度下對藏民生活的影響。

(四)介紹寺院建築:寺院建築一向是宗教精神特徵的表現,不同的宗教,有其不同的建築風格;即使是相同的宗教,也會因其教派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本書在談到西藏各教派時,均特別指出其代表寺院,並歷歷如繪地說明其建築格局,熟諳本地佛寺建築的讀者,可以藉此做一比較。

(五)說明學經與學位授與的過程:經典的學習,是僧侶修持的重要一環,西藏僧人亦不例外,而且繁複有加;藏傳佛教的學經歷程還有另一個特色,就是「格西」等學位的授與。本書第十一章以格魯派寺院為例,對此一歷程有完整的說明。

(六)探討藏胞的文化與藏胞生活:西藏同胞的日常生活與文化活動,基本上已經完全宗教化。寺院既是收藏經文、書典的館所,也是印刷和出版的事業機構;寺院也培養了大量的文學、哲學、史學、醫學、天文學等專門人才。至於藏胞的日常生活,更是和宗教息息相關。讀者可以藉由閱讀的過程,深入了解宗教力量在這些方面的影響力。

四、評論

(一)對各宗派教義的敘述略嫌簡略:藏傳佛教各教派之間,其中心思想不像漢傳佛教各宗的涇渭分明,但仍各具其教義的特色,值得深入探討與比較。然而全書除了對格魯派的教義著墨較多之外,其他教派的部分都不甚詳盡。

(二)應附名詞索引:書中不可避免的引用了甚多藏語漢譯的名詞,其中有些是以括號的方式加以解釋;部分則付諸闕如,讓讀者無法真確地了解其意義。此類譯詞為數不少,除了應該在第一次出現時加以註明外,若能在書後附上漢藏對照的索引,將使本書更具學術價值。

(三)應整理世系表:從早期吐番王朝的贊普到晚近的達賴、班禪喇嘛,西藏歷經無數的統治者。由於藏人習慣沿用父祖或師承的名諱,許多名字看起來都很類似,一般讀者極易混淆。而且漢藏之間自古以來互動顪繁,若能在書末附上世系表,除了讓讀者清楚其間的長幼尊卑關係外,也可以用其所處年份來對照漢族的朝代或年代。

(四)缺乏現況的敘述:藏傳佛教的現況,是所有對此一問題有興趣的讀者急欲了解的,也是此類書籍不應忽略的題材,若是略過此一重要部分,就稱不上是一部完整的史書。很遺憾的,或許是著者基於政治上的禁忌,現況的部分完全空白,全書對於當代藏傳佛教的敘述,僅止於四0年代,至為可惜。其實一些不涉敏感話題的部分,仍舊可以加以探討。

(五)計量單位應有對照或說明:藏區的度量單位是否與漢區相同?著者並沒有交代清楚。另外當地又有一些特有的度量單位,如「秤」、「錠」、「崗」、「雪」、「馱」等,大多沒有註明相對漢區度量單位或數量,使讀者無從換算。若是能以附表的方式列舉換算單位,這些數據才比較有意義。

(六)著者以意識形態解釋歷史問題:本書因為是大陸學者的著作,所以在探討問題時,常有意無意的以其意識形態來加以解釋。如矛盾論、階級鬥爭、以及對封建與地裱制度的批判等。讀者只要稍加用心,不難在字裡行間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五、結語

  早年國內學者關於西藏問題的論述,大多從民族史的角度加以探討,忽略了佛教在西藏地區的重要地位與影響。本書則是以宗教問題為中心,除了介紹藏傳佛教的形成與發展之外,同時將藏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甚至藏胞生活等一切問題,都在宗教問題的架構之下加以探討。不論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否適切,至少提供了讀者或相關領域的學者們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筆者在本文完稿之際,適巧國內某兩大新聞媒體,分別在臺北和臺中舉辦藏傳佛教的講座與藝術展覽,都吸引了大批的民眾前往聽講或參觀,可見無論是否接受,國人對此一宗教已有相當程度的興趣。從文化交流的觀點而言,這是很好的現象,因為藉由認識與了解,不同的文化之間,才能有良好的互動,並從而促進彼此文化的良性發展。但若要對整個藏傳佛教有較完整的認識,個人以為,本書是一本值得一讀的著作。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