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當AI走入日常 資訊素養再進化

文:陳怡如 攝影╱莊震烽 照片提供:Shutterstock

橫空出世的AI,大幅翻轉了民眾接觸資訊、產生內容的方式,但AI像一把雙刃劍,當人們享受AI的快速便利時,也帶來了新的資訊素養議題。在AI時代,民眾該如何培養新的資訊素養能力?圖書館又該如何因應新科技,扮演更積極的資訊教育角色?

 

陳昭珍認為,AI時代下圖書館員扮演重要角色,需善用知識和策略,協助讀者成為資訊判讀的行動者。

  在智慧搜尋快速發展的時代,資訊取得變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同時伴隨著訊息真假難辨、過度依賴與數位焦慮等全新挑戰。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通識中心講座教授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名譽教授陳昭珍認為,「我們正處於一個文化轉折點!」生成式AI和機器學習正快速改變世界、重塑資訊環境,AI能瞬間創造出高度擬人化內容的世界,未來每個人都必須學會辨識深偽影片和錯誤資訊。


  有些人認為AI的確幫了大忙,節省許多工作時間,但陳昭珍提醒,中立的AI並不存在,AI是從廣泛文化中取得資料,學習社會規範與價值觀,在原來的大環境中,資訊本身就有對錯,AI產生的內容看似正確,導致人們常忽略潛藏其中的微妙偏見與錯誤資訊。民眾可能不知自己身在錯誤之中,不自覺接受了它,「因此未來的資訊素養,不能只是一套技能清單,而是培養一種獨立批判的思維模式。」
 

學習善用AI但不被AI綁架

  過去陳昭珍推行資訊素養時,便會請學生以國外盛行的資料驗證五項指標CRAAP判斷資訊可靠度,也就是及時性(Currency)、相關性(Relevance)、權威性(Authority)、準確性(Accuracy)和目的性(Purpose)。


  也有學者認為CRAAP已經不夠用了,還必須做「橫向閱讀」,意即在打開一個頁面時,讀者必須交叉比對資料來源,查驗作者與文本背景,進一步思考資料可信度,而不是只停留在原始的垂直閱讀裡。資訊素養專家Jennifer LaGarde與Darren Hudgins更提出了「數位偵探」的隱喻,代表民眾應具備的資訊判讀心態。
 

生成式AI能瞬間創造出高度擬人化內容的世界,未來每個人都必須學會辨識深偽影片和錯誤資訊。 生成式AI能瞬間創造出高度擬人化內容的世界,未來每個人都必須學會辨識深偽影片和錯誤資訊。 生成式AI能瞬間創造出高度擬人化內容的世界,未來每個人都必須學會辨識深偽影片和錯誤資訊。

 

  中央大學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副教授洪暉鈞更指出民眾在AI時代對資訊判讀的主動權,他認為AI時代的資訊素養不只是如何搜尋資訊,更是如何思考、判斷與創造,「我們要善用AI,而不是被AI牽著鼻子走。」他舉例,以前讀者只是鍵入關鍵字,透過搜尋找答案,現在面對AI要更有結構化的發問,並以批判思考的邏輯佐證。像是善用互動式對話特性,與AI討論探究,也可以請AI提供思考過程,互相辯論,甚至與AI一同協作共創。這樣既不會過度依賴AI,又可以善用AI幫助我們做更高層次的思考,「這才是AI的價值!」洪暉鈞說。

 

深化閱讀力 化身AI教育實踐基地

洪暉鈞表示,面對AI要更有結構化的發問,以批判思考的邏輯佐證,不被牽著鼻子走。

  未來培養資訊素養將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如何在平日就累積這樣的能力?陳昭珍認為「閱讀」正是培養批判性思考的方法之一,「閱讀會讓人深入思考,背後累積的知識涵養很重要。如果我們的腦袋不習慣深思,就不會有批判能力,看到資訊就會照單全收。」


  培養民眾的閱讀力正是圖書館的重要任務之一,除了原有的紙本與電子圖書資源,圖書館也可以善用AI完善數位服務、推廣閱讀。洪暉鈞認為,圖書館本就是知識傳播空間,「很適合成為推動AI教育的實踐基地。」例如在民眾搜尋或探索資料時,提供AI對話機器人或搜尋小幫手,一步步引導使用者搜尋、討論,或是提供更多相關意見。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明蕾則認為,雖然AI技術持續演進,但圖書館推動閱讀的核心職能並未被取代,反而可藉由演算法強化推薦機制,讓閱讀更貼近使用者需求。同時,她強調圖書館應發展除借閱之外的多元功能,擴大其文化與教育角色。

 

AI成為新助力 加深學習與閱讀

陳明蕾認為,當AI具備即時回饋、個別陪伴的特性,反而賦予圖書館與教學者更多可能性。

  針對生成式AI的普及,陳明蕾持肯定態度。「這類工具若被善加引導,能協助學生快速理解學科語彙、降低閱讀門檻,提升學術思辨與表達能力。」她亦分享自身在研究所課堂上的教學經驗,如何運用AI輔助學生閱讀英文文獻與進行量化研究撰寫,將過去線性、負擔重的學習歷程,轉化為高效且具陪伴性的進階學習模式。陳明蕾表示「AI不是替代,而是推動高等教育邁向深度學習的重要助力。」


  洪暉鈞也以他在國小教育現場推廣的「聊書同伴」機器人為例,當學童完成晨間閱讀後,請小朋友與系統「聊書」,系統會根據小朋友的回答調整問題與回饋意見,不只是聊書中既有的事實內容,也引導小朋友互動思考,進一步延伸出新的發現與想法,確保小朋友真的吸收書本內容。或許未來圖書館也可以推出圖書館版本的聊書同伴,協助推廣閱讀深度思考。

 

圖書館角色重新定位 主動與讀者互動對話

陳明蕾(中)、洪暉鈞(右)於「2025智慧圖書館時代資訊素養論壇」中分享相關經驗。

  在提供多元閱讀的形式之外,圖書館也肩負養成讀者正確資訊素養的重任。陳昭珍認為,在AI時代圖書館員更扮演重要角色,需善用知識和策略,「協助讀者成為資訊判讀的行動者,而不只是資訊的使用者;因此圖書館也必須化身教育者,而不只是資訊提供者而已。」


  像是透過主題書展,精選出值得大眾閱讀的有價知識;或是舉辦相關活動講座,量身設計課程與教案,深入淺出傳遞資訊素養概念;又或是推薦民眾使用更為優質的AI工具,透過圖書館員的引導與篩選,讓民眾可以更安全、有效的使用AI工具,同時發展出更高層次的資訊判讀力。在AI時代,圖書館有能力扮演可靠的資訊教育角色,主動和民眾對話,培養適應未來的數位公民素養,唯有時時保持批判思考的態度及習慣,才能因應變化多端的資訊時代。

 

「閱讀」是培養批判性思考的方法之一,避免照單全收所有外在資訊。

  「AI的價值在於協作,而非取代。圖書館與教育工作者則擔任設計者與引導者,善用AI的輔助,培養出更具表達力的學習者。」陳明蕾也強調,當AI具備即時回饋、個別陪伴的特性,反而賦予圖書館與教學者更多可能性。未來圖書館不僅是提供資源的空間,更是設計思維與高階素養實踐的平台,隨著AI走入日常,圖書館應以教育者的姿態回應時代,陪伴全民走向更深層次的資訊理解與知識創造。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