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讀後感

文:馬宗德(國立台中圖書館讀書會會員)

壹、內容摘要及說明─本書約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為醮祭釋義及修齋考:在醮祭釋義方面乃開宗明義,引經據典,先就緒說紛紛之醮祭定義理出其本義、引申義與訛義,進而詳論齋、祭與醮三者之關係。在「修齋考」中,乃就與醮息息相關之齋,先予分門別類,再述歷朝修齋之梗概,並舉例民間修齋,闡明齋法,終於揉合醮法,竟成齋、醮並駕齊驅之局面。

  第二部分為臺灣民間建醮祭典的實例說明,並舉出臺北縣中和及樹林與桃園縣中壢及龍潭四處的建醮祭典,實地調查將其概況、組織、祭場、儀式等項,詳予記錄,俾明此深固傳統祭典如何適應於現代社會組織之脈絡中,旨在領會此一民間祭典之結構與全貌。因為臺俗,每逢地方不寧,即懇向神祇「許願祈神」,如果有驗,便舉行隆重「謝願酬神」,前後呼應,構成一連串之宗教行為,是為「建醮」。目前臺灣民間信仰之宗教以禳災植福,冀求合境平安之所謂「祈安清醮」即「平安醮」,最為普遍而盛行,以本省中、北部居多。醮期約在九至十一月間(係以陰曆為準),因此時秋天收割後農閒之期,無論在時間上、經濟上與情緒上始有暇顧及於此。祭典則以祭期之長短而稱「幾朝醮」,以示規模之大小。而實際上以「五朝醮」最為盛大,但究屬罕見。「三朝醮」次之,因其儀式內容相當充實,故亦算是大醮,且以較易舉行,以致被視為標準規模之醮祭。其他尚有「一朝醮」、「二朝醮」。醮祭習俗,其目的與動機,到處相同,但其實際作法在若干細節上都頗有出入,因時、因地及地理環境與歷史背景使然。

  第三部分為臺灣之瘟神信仰,瘟神廟及臺灣臺南縣西港鄉瘟醮祭典:臺灣之瘟神信仰乃臺灣民間信仰中根深蒂固之瘟神信仰研究概論,敘述其民間傳說廟宇及祭典與放流瘟船習俗。瘟神廟就其瘟疫流行史,瘟神廟之傳播進而述及瘟神廟之緣起與統計分析。最後並實際舉例:臺南縣西港鄉瘟醮祭典就其意義與沿革及籌備工作,然後詳述祭儀,尤對核心儀式之瘟神祭祀頗為詳盡。臺灣係中國東南海島,開發較晚,向被視為瘴癘之區,且以開拓當時,醫藥未發達,瘟疫一起,死者枕藉,遂導致信鬼尚巫之俗,尤以供奉瘟神而驅逐疫鬼之儀式最盛,瘟神祭典之大規模者,號稱瘟醮。瘟醮在臺灣平常為三年、五年、六年或十二年舉行一次,冠以該年干支,號稱某某科。但多數概不定期,僅於五穀豐登,或重修瘟神廟宇落成或瘟疫猖獗之時,由神示意而臨時舉行之。醮期約在四、五月(陰曆)初夏瘟疫容易流行,乃寓意有預防之意。惟以南部為主。醮儀之構成雖以三天王醮為中心,但例以前日加行火醮一天,並有進香以及自建造王船至送王焚船等一連串儀式,故其開始,早在陰曆年初,而實際醮期前後為六天。

  最後講到第二部分有關建醮祭典之概況(開發與沿革),組織與籌備(醮類、醮局、醮壇組織、經費、道士團、通醮表、外壇、安龍謝土、豎燈篙、請神鑑醮),祭場(道士團、委員會或醮局及人民之工作),儀式天數(一、二、三或五天)等及第三部分瘟醮祭典中之籌備,事務系統之組織、醮場設施、祭儀、先聲之造王船、造衙門、戲臺、豎燈篙、醮儀等以上兩項祭典工作項目,課文中均有詳細說明記載,敬請讀者參照《臺灣民間信仰論集》頁五七~四○○。在此不再多寫。

  第四部分為一簡略之後記及概說總論。

貳、讀後心得感想及結語

  讀畢此書,雖不能說是獲益匪淺,但卻收穫頗多,總算大概了解了目前臺灣民間信仰的概況。

  首先不得不欽佩著者劉枝萬先生乃專攻中國民俗學,於茲有年。從民國五十二年到民國六十八年,執筆期間,前後十七年。編排次序,大致按內容之相近為準,而全書主題,無外乎臺灣民間醮祭之研究。惟臺灣醮祭,以北部之祈安醮與南部之瘟醮為雙璧,相映益彰。至於目前臺灣民間信仰,可謂之五味雜陳,各教間彼此並不排斥,真可以稱之為五教同源的人性論:所謂五教同源乃是三教合一的延續,三教學者相互駁難,而後相互調合,開啟了中國民間三教混合的宗教現象。同時五教宗旨皆以「仁」為中心,儒家執中貫一,存心養性的「仁德心」,道家抱元守一修心煉性的「善良心」,佛家萬法歸一,明心見性的「慈悲心」,回教清真返一,堅心定性的「惻隱心」,耶教默禱親一,洗心移性的「博愛心」。五教原為一理所生,雖分門別戶,但皆以勸化人心為主宰,普唱仁風而立基,以正心、修性為悟道之本。從「心」「性」處多下功夫,以蓄養至大至剛的人格,雖然功夫不同,但是化殊而旨同,其理「一」也,即「真理」。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