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喬.利卡.曼索托圖書館 典藏服務兼顧傳統與創新

文:江舜琦 照片提供:江舜琦
以巨型玻璃穹頂聞名的芝加哥大學喬.利卡.曼索托圖書館,不僅擁有絕美的建築風景,館內的地下自動化密集倉儲及檢索系統、圖書保存及數位化實驗室,不但兼具典藏管理及取用時效性,更能滿足實體與數位資源的服務需求。

喬.利卡.曼索托圖書館外觀像一顆從地底冒出來的透明蛋。  芝加哥(Chicago)位於美國伊利諾州,素有「風城」(Windy City)之稱,是美國僅次於紐約、洛杉磯的第三大都會區,地處北美大陸的中心地帶,東臨密西根湖,除了是美國最重要的鐵路、航空樞紐,同時也是主要的金融、期貨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更為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簡稱ALA)目前總部的所在地。1876 年ALA 於美國費城創立,為世界上最悠久與規模最大的圖書館專業協會之一,其目標宗旨為引領發展、提升並改善圖書資訊服務,每年定期在美國不同城市舉辦年會,年年吸引許多國際館員參加。2017 年ALA 年會即在芝加哥舉行,筆者有幸參與此等盛會,同時藉此機會走訪當地圖書館,分享圖書館參訪見聞。
 

  芝加哥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是一所知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常年位列各大學排行榜世界前10 名。自1890 年由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創辦建校之始,芝大不僅享有知名的學術聲譽,校園內別具特色的哥德式建築群和自然風景也令人流連忘返。校園占地約211 英畝,共有6 間圖書館、1 間特藏研究中心,提供不同學科研究之館藏及諮詢服務。本文將介紹於2011 年啟用之新館—喬.利卡.曼索托圖書館(The Joe and Rika Mansueto Library)。
 

建造北美最大自動化地下書庫 解決館藏空間不足問題

喬.利卡.曼索托圖書館擁有全北美最大的地下自動化密集倉儲及檢索系統,解決藏書空間不足之問題。  喬.利卡.曼索托圖書館的誕生,來自知名企業家也是芝大的校友Mansueto 夫婦2,500 萬美元的冠名捐款,由建築師Helmut Jahn 設計建造。自2011 年啟用後,一直以其獨特透明、巨型穹頂造型而聞名,曾獲頒美國建築師學會及芝加哥建築基金會等多項年度建築大獎。除了建築物外觀宏偉壯麗,現代氣息濃厚,內部環境及設備亦值得深入探訪。


  館內空間分為地下層及地上層等兩大部分,地下層為地下自動化密集倉儲及檢索系統(underground high-density automated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 地下室平均深度達15公尺(約5 層樓高),可容納多達350 萬冊圖書及期刊館藏;地上層由691 片透明玻璃組成巨型玻璃穹頂造型的(Glass dome)閱覽室,提供180 席座位,以及圖書保存和數位化實驗室(Conservation Laboratory and Digitization Laboratory)的工作空間。


  為了解決藏書空間不足的問題,喬.利卡.曼索托圖書館於地下層22 公尺建造的地下書庫,是目前全北美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地下自動化密集倉儲及檢索系統。這座地下書庫是一個橢圓形的典藏空間,其機械設備包括5 座升降起重機(robotic cranes),2 萬4,000 個檢索箱(用於存放一般圖書及期刊),1,200 個檔案貨架(用於存放檔案及大本書),每本書籍調閱服務可保證20 分鐘內取得,而最快只需要花費3 分鐘!地下書庫的館藏資料皆可利用線上檢索系統查詢及調閱,典藏類型包括一般圖書、學術期刊、政府出版品、檔案和有完整索引的套書,其存放方式與一般書庫不同,不依索書號排序,而是改以分箱、分架的方式存放。調閱服務流程如下:每本圖書依照其尺寸大小存放於檢索箱,當讀者欲申請調閱,可先利用檢索系統送出申請,系統會自動帶出書籍所存放的檢索箱號、檔案架號,由升降起重機取出該箱子上升到一樓館員工作區,再由館員取出指定書籍提供讀者閱覽。此外,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十分支持學術研究,因此開放教授可24 小時使用圖書館(但閉館期間無館員服務),而且借閱冊數和借閱天數都沒有限制。
 

回型建築設計 打造優質藏書環境

在透明穹頂之下寬敞舒適的大型閱覽室。  為提供最佳的典藏環境,地下書庫的平均溫度為華氏60 度(攝氏15 度),相對溼度為30%。進出口電梯設有管制,平時僅開放館員進入,書庫之牆體使用厚達76 公分共26 層的漿料壁為主要材料,空間設計成「回型」建築,其優點是內外牆面間設計成人員可通行之通道,不僅可以隔絕外部熱源影響書庫溫度,亦作為設置逃生口及樓梯等安全設施之空間,保障館方人員的安全。


  本次參訪是由喬.利卡.曼索托圖書館的流通服務長(Head of Circulation)Jammar Harris,帶領我們參觀這座地下書庫,並實際操作升降起重機,親自示範解說,途中Jammar 特別提到,有人會問:當前的數位出版或數位閱讀已形成趨勢,為何還需要建立這座地下自動化立體倉儲及檢索系統?但根據芝加哥大學圖書館的調查顯示,當讀者使用數位資源的比例增加時,其實體館藏資料的參考需求也隨之增加;再者,因為還有許多書籍是屬於非「公版」(Public domain)的著作,而這些無法被掃描、數位化的書籍仍然需要良好的典藏管理,以利未來檢索使用,所以實體的館藏空間依然是必要的。
 

以玻璃穹頂造型 引進自然採光

圖書保存實驗室的館員工作空間。  搭著電梯再度上樓,我們參訪的腳步來到了喬.利卡.曼索托圖書館的地上層空間,從外觀看起來,這座橢圓形的圖書館像極了一顆從地底冒出來的透明蛋,現代感十足;而由內抬頭往外看,透明的玻璃穹頂能讓和煦的陽光自然灑落在書頁,卻絲毫不刺眼,原因在於,穹頂所使用的是一種特殊玻璃板材質,而且每塊玻璃板都有3層玻璃,可引進50% 自然光,並且隔絕99% UV紫外線及73% 太陽熱度,令人坐在圖書館室內,依舊能夠優雅地將外頭的藍天白雲一覽無遺;當夜晚來臨,燈光初上,穹頂瞬間染上金黃,顯得光輝耀眼,別有一番風景。由於芝加哥冬天漫長、經常下雪,為避免覆蓋在玻璃上的積雪過厚,館方需要定期剷除積雪;有趣的是,有些大學生會故意爬上圖書館的玻璃穹頂往下溜,所以館方除了設立禁止攀爬告示,還要特別留意周遭安全。


  在穹頂之下是寬敞舒適的大型閱覽室(Grand Reading Room),設有館員值班之流通服務臺、館員工作站(負責處理地下書庫調閱上來的書籍),以及專職於古籍修復、保存與數位化的圖書保存及數位化實驗室的工作空間。


  推開流通服務臺後方管制區的門,我們進入了圖書保存及數位化實驗室,映入眼簾的是一朵朵盛開的遮陽傘花,傘下座位就是館員工作區域,主要工作有三大項目:裝訂修復、保存、及數位掃描作業。由於美國人特別喜愛沐浴在陽光下,所以採用開放式的環境,讓工作能持續充滿活力。
 

設圖書保存及數位化實驗室 落實虛實並進的服務理念


圖書清潔與修復工作所使用的除塵機。  數位化實驗室設立目的是將紙質文件轉換為穩定、可供網上取得之媒體形式,藉以建立機構典藏之數位資源資料庫,其中設有一間攝影棚工作室,專門使用大型的書籍掃描機,主要將18世紀的公版圖書加以數位化,掃描機可自動翻頁,完成一本書籍掃描所需的平均時間為30 分鐘,每一頁掃描完成後,由專人檢查圖檔完整性、文字解析度並調整白平衡等數值,再儲存至線上系統,提供讀者檢索使用。


  圖書保存實驗室設立目的是為了長期保存文化財產,針對館內書籍做洗書、專業除酸等清潔與修復處理,由於珍貴的紙張材料檔案容易產生紙質劣化、裝訂脫落等,透過圖書清潔與修復等工序可恢復其利用價值,實驗室內設有水洗修復、除塵、除酸等專業設備,其中保存冰箱最低溫度可達到攝氏零下40 度,用於處理潮濕,發霉或遭受蟲害的書籍。芝大的圖書保存及數位化實驗室每年提供獎學金計畫(Mary and Samuel Somit Preservation Internship),獲選之學生可獲得為期6 週的暑期實習工作機會。


  喬.利卡.曼索托圖書館的主要入口連結著1960 年代建造的人文社科圖書館(The Joseph Regenstein Library),新舊建築交會,展現各自的獨特姿態,相得益彰。從芝加哥大學的喬.利卡.曼索托圖書館的創新建築經驗,可以看到這一座圖書館以立足於一個虛實混和(Hybrid)的時代為榮,並恰如其分地掌握虛實並重的服務理念:為了讀者能方便取得實體與數位資源,並且盡可能減少占用公共空間,將大型書庫建於校園核心區域之地下層,兼顧典藏管理及取用時效性,使讀者的閱覽區域成為圖書館裡最舒適的空間,同時讓圖書館本身也成為校園內的絕美風景。
 

書籍依尺寸存放於地下書庫之檢索箱,供讀者申請調閱。   數位攝影棚內使用可自動翻頁的大型書籍掃描機。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