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台灣文學苑─遇見台灣詩人100

文:陳金萬 照片提供:台北當代藝術館

  歷經9年7階段完成的「台灣詩人100影音」計畫,除了製作「詩人部落格」電視節目和發行DVD之外,還能夠延伸多少有趣的創意?由國家台灣文學館主辦、台北當代藝術館策畫的《遇見台灣詩人100》特展,發揮跨領域的藝術表現手法將100位台灣詩人的影音資料作多元化的創新運用。展場布置從館內一直拓展到館外,把台北捷運中山地下街轉化為綿延2公里的詩藝長廊,為匆忙的都會動線增添不少藝文氣息。

黃明川用影像為詩人作詩

  1999年電影導演黃明川與幾位詩人有感於網路和多媒體的興起,造成新一代年輕人不愛讀詩的現象,遂興起了以影像為媒介,為台灣重要詩人寫史立傳的想法。一方面為詩界前輩與資深詩人留下聲音與影像紀錄,一方面還可提供這些珍貴的史料給教育界和學術界使用;同時,也期盼能藉此向年輕一輩展現現代詩的文學風采。

  面對影音媒體與網路侵略性的延伸,整體文學尤其是詩,逐漸疏遠於年輕世代。詩界如何回顧過去,整理記憶以建立第一手田野資料,並且藉由現代電子工具持續推廣向前邁進,此計畫變得無比重要。台文館現任館長鄭邦鎮表示,二次大戰對於台灣來說是文化與族群劇烈變動的關鍵點,從文學的角度觀察此計畫,無疑在還來得及的時刻,留住了那一變動的記憶、文學旅程與個體聲音的足跡,因此彌足珍貴。

  自2000年動工至今9年,黃明川攝影團隊竭力克服種種困難,完成此一歷史性的艱鉅任務,於此同時,100位詩人當中有詹冰、葉笛、林鍾隆、巫冰福、拾虹等五位前輩相繼過世,更讓各界人士清楚地認知到此一影音計畫的重要性。數位化的時代,或許讓盛極一時的詩文遭到冷落,但也同時為其創造了更多元、更活潑的表現平台。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石瑞仁戲稱,此計畫是一項「聰明的決策、傻子的行動」,擁有很少資源,卻須要很大的熱情才能完成,再將成果公開與大家分享。但是,影響所及卻很深遠,包括當代館在內也是運用很少的資源,盡可能的去紀錄參展藝術家的影像,累積成為無形的文化資產和數位典藏的一部分。

  黃明川表示,此計畫最早的原意是不剪接、不上字幕,後來才加上剪接、字幕、逐字稿、潤飾稿、工作紀錄、連絡書信和側錄影帶,這些資料可提供無限學術研究和影像創作的來源。黃明川強調,單單是研究「鄉音」即可成為一門大學問,在此問題上「念錯即念對」是基本認知,因為每一個鄉音的差異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特殊意義,也忠實地記錄「國語」變化的過程。他在此事的學習和收穫遠比去攻讀一個博士還要更多,他要感謝眾多參與此事的人,幫助他的夢想成真。

  黃明川因為拍攝賴和、楊逵等「前輩作家紀錄片」而與詩人林梵相識於90年代,原先害怕面對鏡頭的林梵有感於黃明川工作團隊的熱誠才接受拍攝的邀請,他說,還好這是他在擔任前台文館館長之前所作的決定,否則為了避嫌他就無法答應,也因此,他知道每位詩人的個性不同,常讓他們在溝通連繫上費了很大的工夫。擔任館長的時候他常在思考,如何讓館內常設展的圖文資料鮮活起來,最好能像「海生館的魚」一樣游來游去,好吸引更多人來參觀,如今這樣的想法也被具體地實現了,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創意與突破。

長期支持此計畫的國家台灣文學館,自2006年起與華視文化教育頻道合作,運用這些影音資料剪輯成60集「詩人部落格」節目連續播出3年,接著又於今年委託台北當代藝術館,秉持裝置和科技藝術的跨界實驗精神,策畫與執行《遇見台灣詩人100》特展,讓此計畫從詩人口述歷史及其朗讀詩作的影音收藏與播放,轉變為更積極主動的大型藝術展演及文學教育推廣活動,鼓勵人們以新的角度和方式去詮釋和品味屬於台灣的現代詩。

地下實驗 創意秀場

  《遇見台灣詩人100》的展覽策畫,希望將歷史的時間感,融入當代的生活場域中,也因此刻意將捷運中山地下街轉換為一條長達2公里的「詩路」;詩路的一端是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室內展場,經過戶外電視牆和捷運中山地下街沿途的半圓柱、地貼和燈箱,一路蔓延到中山書街另一端的「地下實驗.創意秀場」,處處暗藏新的驚喜,等待人們去發現。

  黃明川表示,詩是有聲音與肢體動作的文學,深深地包裹著影音要素;也因此,當代館在策畫展覽作品的呈現之時,即從詩文所蘊涵的影與音作為思考的出發點,邀集國內外四組擅長科技互動裝置的藝術家,各自從不同角度對詩文與意象進行詮釋,創造五間各具風格的數位互動展場。

  難能可貴的是,此次展出作品所取用的詩文元素,包括所有互動作品、詩文地貼及窗戶上的手寫詩句,完全沒有任何內容重複,並關注到作品與現場環境的對應關係;觀眾單單接觸這檔展覽,即可輕鬆地閱讀到近7百首詩作。就展覽策畫而言,可說是透過當代最熱門的互動媒介,將台灣文學中的詩藝成果置入行銷,讓都會民眾與新世代學子在生活中自然接觸的新嘗試。

台法藝術家合作的「三重奏1號」強調作品與觀眾互動接觸所產生的變化。林佩淳教授製作的「詩意聲動」結合舞蹈、錄像和現場演奏呈現優雅生動的東方人文意象。台法藝術家合作的「三重奏2號」強調作品與觀眾互動接觸所產生的變化。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