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英國的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是一個相對有批判、另類、創新精神的學校。其中的文化研究、社會、藝術、戲劇……等科系,都以其富有「與主流不同」的精神著稱。而這樣的特色,也表現在學校的圖書館中。
如同圖書館自己的聲明:「Goldsiths是一間在英國極具創造力的大學。因此,我們圖書館致力於收藏或創造可能的獨特館藏,以符合Goldsmiths的研究取向,來支持其所根本的複雜、差異、個人性、激進的思考內容。」Goldsmiths和一般學術性圖書館的確不同,雖然館藏只有250,000本書籍,規模不大(相較之下,我國台灣大學圖書館目前館藏有將近4,000,000本書籍),但基於其特殊取向,各種另類、反叛的人文、社會科學類書籍和多媒體資料,在這都不難找到。可以說,這裡是一座對於「文化異議者」的寶庫。
小而質精:配合課程、集中添購
從倫大Goldsmiths學院畢業的政大廣電系副教授郭力昕曾說過:「我的學生到Goldsmiths唸書,本來一到的時候,到圖書館轉了轉,有點擔心地跟我說:『老師,這邊書沒有很多,恐怕不夠用。』但隔了一陣子,我再問他如何,學生會說:『其實沒問題,而且我想要讀的文化、社會理論書,這邊幾乎都有。』館藏雖小但質精,或許是一個對Goldsmiths圖書館下的良好註解。」
Goldsmiths圖書館的一個特色在於,其採用「配合課程、集中添購」的政策添購書籍,特別是哲學、文化、社會理論的各大學者著作,每本往往都會有3到10餘本不等的館藏,以供學生和教授大量的需求。舉例來說,當代法國哲學家MichelFoucault的經典著作《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就有14本之多、《性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則有10本…。相對於國內學術圖書館為求「普及添購」,多數書籍只採購1本,這樣的「集中添購」是相當罕見的。並且,Goldsmiths圖書館的另一項特色在於:有著大量豐富的包括電影、電視、戲劇的DVD影片。這或許是受學校中知名的「電影學程」所賜,收錄之廣,以台灣知名導演侯孝賢為例,就有至少10部侯孝賢執導或撰寫劇本的影片DVD,在館藏之中可供借閱。這往往也是「台灣」高度受到國際矚目的領域。
這些借閱需求通常和課程內容相互連結,而圖書館要怎麼認清需求,選擇添購來相應配合呢?Goldsmiths學校的一個政策是:「每個系會有一個教授擔任學科圖書館員,而建議每一個老師開課2個月前,都把開課大綱寄給該名圖書館員,由其彙整告知圖書館。只要是書單上有的書目,圖書館至少會採購1本以供使用。」當然,除此之外,由老師和學生主動推薦採購的書目,也是來源之一。
配套措施:薦購和館際借書
值得一提的是,Goldsmiths圖書館採購的效率。大約1到2個月的時間,從線上被推薦的書目,就會被採購回圖書館。這點和台灣國內的學術圖書館相比,對使用者來說方便不少。當然,也可理解的是,國內圖書館若要採購歐美國外書籍,自然要花費較多的運送時間成本。但國內學術圖書館從推薦到取書,需要到6個月以上、甚至1年之久,往往無法配合即時使用和學術前沿辯論的需求。此點如何改善,值得進一步思考(如對重點書目或「急需使用者」予以空運採購、或強化添購電子版本…等)。
或許有人會問:Goldsmiths採取此種「集中添購」的政策,怎麼顧及普及多元的可能需求呢?的確,因為Goldsmiths採購書目集中在配合學術發展和課程需要,難免會有所不足。特別在想要閱讀的書籍或學科不在學校原本發展的方向內時,很常會有「一書難求」的困苦。例如說:因為Goldsmiths沒有法律學系,館內有關法律的書籍相較之下相當稀少。但人文社會科學之間往往又環環相扣,學科間往往只有模糊的界定,研究領域超越了既定方向的人,該怎麼辦呢?
為了彌補這樣的缺憾,學校一方面鼓勵學生到各倫敦大學學院共同使用的Senate House圖書館,借用相關書籍。另一方面鼓勵學生使用「倫敦大學館際合作借用」的服務措施,「只要需要的書籍在倫敦的學術圖書館有,就會幫忙借回來。」而且,從申請到取書,大約只要不到2週的時間,可以借閱3週到4週不等。部分科系(如社會學系)更是為博士班學生提供此項免費服務,相當彌補了館內書籍不夠的問題。當然,對於部分要求學生自行付費的科系,在此點上仍有相當改進的空間。
交互閱讀的還書書牆
除此之外,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Goldsmiths圖書館還有一項有趣的小特色:其會把「當天借用歸還的書籍」,按照其索書號陳列在一樓的借書櫃臺前的書牆,預備放回書架上。這樣的一個措施將造成一個有趣的「非預期效果」:使用者能透過這面「還書書牆」,看看有哪些書目是經常被其他Goldsmiths師生所借用的。如果偶然發現其中有意思的書籍,自己也能借來閱讀。從這樣方式搜尋到有限的熱門書目,比起在「廣大的館藏書海」中尋找,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無形之中,配合著學校師生原本的批判另類偏好,這樣的「還書書牆」也營造出了某一種屬於Goldsmiths社群的「推薦閱讀」,成為Goldsmiths師生得以互相認識的一種另類管道。我自己即有一個不錯的經驗,在偶然查閱「還書書牆」中社會科學類的過程中,找到了一本我原本就很想進一步學習、有關「批判政治經濟學」的簡介小書。這類書籍在館藏上原本就相當豐富,但我一時並不容易從中挑選出有意思、值得閱讀的書籍來。相較之下,拜「還書書牆」所賜,我能得知這方面書籍中也常被其他人借閱的書籍來參考。直到現在,當想進一步多學習知識時,「還書書牆」仍是我搜尋「其他人都在念些什麼書」來給自身參考的方便來源之一。
使用者能影響圖書館嗎?
圖書館應如何提供服務,和使用者間應該有著緊密的關係。但在大多數的情況裡,使用者只能被動地配合圖書館,也不容易有提出建議或要求的機會。相對之下,Goldsmiths或許面臨的是一個較為不同的環境。有著批判和激進傳統的Goldsmiths學生會(Student Union),從去年起就專注地對校內圖書館進行改革倡議,其中一項主要的訴求是:要求圖書館在考試期間提供24小時開放。這項倡議歷經了學生會舉辦連署簽名、問卷調查,並與校方多次的協商、示威、施壓,近期來終於爭取到校方承諾於今年暑期考試前,試辦24小時開放。可謂是一樁圖書館與使用者的良性互動成果。
除此之外,Goldsmiths圖書館也定期自行對使用者進行問卷調查,並且願意將調查結果與相關回應在網站上公告,內容甚至不乏學生對圖書館抱怨的項目和比例(可參閱:http://www.gold.ac.uk/media/Survey%20comments.pdf),此點措施或許值得國內圖書館參考。



期許更高的開放可及性
綜觀整個圖書館,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Goldsmiths圖書館在「開放可及性」(accessible)上值得加強。Goldsmiths對於「校外人士」僅給予「入館參閱」但不得借書、也無使用電子資料庫的權限,並且手續相對麻煩。對於學校周圍的社區居民來說,無法親近使用,實屬可惜。雖然Goldsmiths在開放可及性上,已較諸其他倫敦大學學院圖書館「一般人(非大學生或教授)進館就須付費」的措施良好。但以作為公立大學來思考,有無此類過度排斥他者的管制必要,實在值得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