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倫理的思潮與實踐」系列介紹
在從事文學教育的過程中,總有學生抱持著這樣的懷疑:這個時代念文學還能「做」什麼?我總是以俄國小說契訶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的一段話回答他們:「只有『正確地提出問題』,才是藝術家必須承擔的。」在文學家的手上,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問題「真正」被解決。但好的文學家總是提問得正確。
然而人類產生的知識中,有兩類是專為解答問題而生的:一是科學,二是哲學。曾經一度我們以為這兩類知識掌管的是不同領域的「解答」,但科學愈昌明,它就愈了解沒辦法解釋藝術、生命問題的科學是不完整的;而哲學思維也漸漸採用科學研究的成果,畢竟它要面對的是一個可以改造生命的新世界。
環境倫理學就是跨越科學與哲學之間的一種思維:它涉及思考人類與自然如何相處的道德、權力、義務,乃至於「正義」等相關問題。它是一種不會隨科學演化而弱化的哲學,反而是要面對各種新科學演化時隨之演化:在這個時代,這個當下,我們該怎麼對待地球,家鄉的土壤,以及窗外飛過的一隻蝴蝶?
生態關懷者協會出版的「環境倫理的思潮與實踐」系列書(含《環境倫理學入門》、《從土地倫理到地球憲章》、《台灣環境倫理與生態靈修的實踐》、《建構台灣生態文化的願景》),或許就意味了關於這個大議題下一些反省的彙整,一些知識的介紹,一些思考的暫時凝定。
這套書的出版,有其顯性與隱性的意義。顯性的意義是今年(2008年)恰是生態關懷者協會成立十週年的時刻,協會將再度邀請了「環境倫理學之父」羅斯頓教授(Dr. Holmes Rolston,III)於秋季來台,舉辦為期六週「永續未來:低碳時代的環境倫理」系列講座活動。這套書的第一輯翻譯了他部分作品,以及協會舉辦過的幾次環境倫理國際研討會相關講題。隱性的意義則在於,生態關懷者協會及其前身「生態神學中心」這十六年來,由來自不同領域的成員,懷抱著某種迎向此地與全球生態問題的意志,所留下的思考記錄/記憶。(第二、三輯)至於第四輯,則是協會舉辦讀書會的文字記錄,包括陳玉峰、林益仁、劉克襄、李順仁,這些長期著力生態論述、寫作、地方文史記錄的工作者,引領讀者接觸多向的議題。
與科學的解答常朝向「聚合性」(convergent)的議題不同,人文議題總或朝向「散發性」(divergent)的答案而去。這套書的出版,或許和生態關懷者協會的存在就在意謂著一種可能:我們需要多種答案來面對目前生態崩毀,地球暖化的議題,而這四本書,正在邀請讀者,共同提出多音複響的思考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