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三餘讀書 希望你三餘外的時間也讀書

文:陳睨 照片提供:三餘書店

三餘書店 這間書店名字用典古籍,源自三國時期曹魏的學者董遇,有天遇見人向他求教,便要來者先自行讀書,來人卻說自己沒有時間,董遇於是講了後來知名的「讀書三餘」論,他認為「冬天、夜晚和陰雨天」這三個閒餘的時間就該拿來閱讀,而有了三餘這個典故。輾轉至今,這名字落地到了高雄,成了一家關注在地文化、盈滿歷史豐潤痕跡的書店,企圖在現代這個科技掛帥的時空背景下,尋找人們閱讀的「新三餘」。
 

 三餘書店一直都非常勇於嘗試新的「閱讀」概念,也致力於推廣閱讀的不同形式,比方說在2018年非常知名的《單車失竊記》吳明益小說科遊展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書展,而是用許多物件之間現實和虛構來回擺盪的體驗展,套一句策展人的話,就是從這本書的內容延伸,設計了一座遊樂園。除此之外,三餘書店的老闆兼文史工作者謝一麟去年也申請政府給中小企業研發的補助經費,做了高雄在地的聲音導覽計畫《高雄時行》,讓旅客可以掃描QRcode就聽見景點特殊的聲景(Soundscape)和解說口白。這些經驗再結合上三餘書店自己在做數位化轉型上,為了讓Line@這個官方帳號裡的紛絲能夠更加容易接收到書店新的講座活動資訊,開始嘗試每週一次,用群發訊息傳90秒語音給粉絲的的方式,透過臺語很生活化的聊聊書店和家長里短,受到不少好評和踴躍回應。足見三餘不僅僅在書店生活與文化經營上卯足了勁,更是對於「聲音」這項媒介的運用方式情有獨鍾,且早有自己的獨到運用方式。

 

轉移與讀者溝通的媒介
多點比例在聲音互動上

三餘書店位於高雄,為南臺灣以人文閱讀、生活創意與藝術表演為主題的獨立書店。 「其實作為嬰兒,你最早有的是聽覺,人到老要離開時,最晚消失的也是聽覺。」謝一麟講述著人類最早的歷史和文化傳播的方式本來就是靠著講故事;講著許多文化保存過程中都能順利復刻的老物件和風貌,卻留不下很多當時的生活聲音;講著老一輩讓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一直以來閱讀的本質從來就不只侷限於紙本與文字,自古至今從來沒變過,傳播故事與知識的媒介是聲音與聽覺。
 

 雖然知道聲音是重要媒介,但實際上做三餘自己的聲音節目的念頭,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年前,那時,謝一麟要轉移與讀者溝通的媒介,將多點比例著力在聲音互動上,沒想到實在太受好評,才逐漸和三餘的夥伴們萌生起嘗試做聲音節目的想法。此時教育廣播電臺剛好也邀請他做了一個主持的企劃,正式與廣播節目製作搭上邊。節目單元結束後,書店準備開啟自己的Podcast節目,和書店另一共同創辦人尚恩一起主持,分享彼此喜歡或店員挑選的書籍。兩個人選擇以對談的方式製作,有賴於尚恩之前也做過廣播,所以把最難以掌握的對談方式處理得特別好,不但不覺雜亂,反倒是因日常而盡顯真摯。

 

 

節目不用特別彩排準備
因為平時閱讀都是在準備

店內書櫃滿載,找回讀者對於閱讀的熱誠。 打開三餘的Podcast節目,開頭都會有「一本書、二首詩、三個夜晚」的口白,語調節奏有致地打開聽眾的耳朵,接著便是謝一麟和尚恩的閒聊,通常是從一個讀者的角度出發,以推薦書給聽眾的方式來剖析一本書,可以談論故事架構、背景延伸、重要性、獨厚心得和在地關係,有時也是遠端開錄音的訪談,像是第三集的《工作記事》,謝一麟用手機下載專業錄音軟體,在臺北用兩支手機與耳麥,分兩軌聲音錄下採訪者與受訪者的聲音,再把檔案傳輸回高雄做剪輯與後製處理,嘗試靈活的行動錄音模式。若聽見第十四集的《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這一集,你便可以從臺灣鳳梨罐頭的製作過程和崛起事蹟,一望而至高雄的過往至今的發展長流。整個節目妙趣橫生,但卻鮮少事前寫稿準備,因為三餘的聲音節目裡從來都只有真心喜愛的選書和品味推薦,毫無業配,點開後滿滿是閱讀者和高雄人對於文化好奇的探底,以及各種科技或趨勢性的書籍和高雄時事。
 

將書店選書結合聲音節目,跨越時空限制。

 從聲音的運用和製作Podcast中其實不難發現,三餘書店是一家風格獨到又對文化有堅持的書店,鮮明的個性本身讓三餘的每一集聲音節目都像是成冊的章節,集合起來便是一本有聲書。節目本身不單純是縱貫了他們對社會的觀察和好奇,為讀者和書籍作者牽起的橋樑和開箱,也呼應了「三餘」命名之本意,到底還有什麼是現代人「餘」下可以閱讀的方式呢?那便是零碎時間的耳朵聲音了吧。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