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知風草之歌》《人心之華》《開臺尋跡》等介紹

文:張春芳(省立臺中圖書館館員)

書 名:知風草之歌
著 者:楊蔚齡(Joseph Cornell)
出版者:九歌出版社
出版年:民國86年4月

  什麼是「知風草」?知風草是原野中一種小野草。雖然環境很貧瘠,但只要有一點點雨水,它們就能生根發芽,蔓延滋長。知風草之精神其實與菅芒花之韌性是一樣的。當大家沈醉於牡丹之富貴華麗、荷花之出污泥而不染時,有誰願意多看一眼腳邊不知名之野草,多一點關懷,這正是當下大多數人錦上添花之心態。

  當臺灣被外國朋友、自己的子民謔稱是「貪婪之島」之際,貪婪奢侈成了活著的方式,富裕正蠶食鯨吞我們的危機意識,所謂肉必腐方生爛,國之將亡必有妖孽;當我們看完這本<知風草之歌>時,看「活在顛沛流離、漫天烽火」下的中南半島難民,那種因為沒有死去而活著的無奈,我們會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本書的背景在泰北、柬埔寨等地,歷經二十幾年內戰後之中南半島,原是古老的穀倉,滿地金黃油綠,而今卻是滿佈地雷,硝煙彌漫,而雖然是一個被血洗過並徹底毀壞了的國家,仍然屬於它心靈破碎的子民。著者楊蔚齡小姐憑著她無私無悔的大愛,投入「中泰支援難民服務團」,從空中小姐化身為中南半島難民心中的神,為難民服務,寫信募款,把難民營中的艱困情境轉述給臺灣各界,爭取後援,甚至數度陪著難民朋友們,穿過地雷區,冒著游擊隊槍彈的危險,重拾破碎的家園。楊蔚齡小姐是以這樣的方式,來豐富自己的生命意義,落實人道的關懷。楊蔚齡深知,這些曾經活過、哭過而未曾笑過的人們,如果有夢,那夢是寄託在下一代的身上。在這一片被詛咒過的土地上,一個個小小的生命,在無知的哭聲和笑聲中,生生不息,每一株小知風草的悲喜容顏是那麼的令人感動。著者以流暢深情的筆觸,帶著我們一幀一幀的翻閱由血淚交織而成的生命史。全書分上、下二闕,上闕─硝煙裡的知闕─荒地裡的知風草,以一張照片訴說一個強韌的生命方式,每一則真人真事外加一張寫真照片,將動人的故事更加鮮活的烙印在人們的心坎裡,<知風草之歌>記錄著那些貧苦的戰後餘孤,同樣是炎黃子孫,一樣是中國人,而那些華裔難民卻是一群被上帝遺忘了的子民,這樣令人動容的故事,正是生在富裕國度裡的我們最好的警惕,尤其流暢優美的文詞,深切的關懷,是適合時下年輕人的勵志小品,但願<知風草之歌>能提醒你我,於歡樂之外仍應保有對生命的思索。我們閱讀的雖是他們的過去和現在,誰又能說那不可能是我們的未來呢?


書 名: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
著 者:翁徐得、宮崎 清
出版者:臺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出版年:民國85年6月

  當政府與民間正大力倡導心靈改革,社區總體營造,提升國家競爭力的當頭,介紹這樣的一本書,是有其正面意義的。為了能落實政府的施政方針,為了不讓政策流於空泛的口號,政府與民間,甚至升斗小民都應該深切的了解何謂「社區總體營造」?為什麼需要「社區總體營造」?又如何著手進行「社區總體營造」才好呢?

  由於勤勉不已的國民,治國熱誠的行政體系,生產意志高昂的產業,所共同努力打造出人類史上空前未有的「豐裕時代」,然而果真是「豐裕」嗎?豐裕的背後不正是貧乏的表徵;當人類為追求更高的物質生活,推土機堂而皇之的在山野間橫行肆虐之際,孩提時代純真的美夢幻滅了,大地變得滿目瘡痍,令人心痛,原來要追逐的是更美好的明天,怎料連今日都將斷送,未習得文明精髓之前,就已失去了本性的真與美,這是何等的令人心驚哪!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人心之華─日本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是由行政院文建會與省政府建設廳手工研究所,合辦之「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研討之主題,與日本如何成功地進行社區總體營造(造町運動)實例為核心,期能藉由日本的經驗,逐步達成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理想。

  社區總體營造其實就是從地方資源的重新認識開始,了解自己,分析評估自己,進而寶貝自己的天然資源,那怕是區區的一點﹁與眾不同﹂,這就是總體營造的起點,善用自然景觀,人文資源,地方的傳統生活產業,由點而線而面,塑造出自己社區的風格。從日常生活中落實,抱持「馬上做」的心態,由企業、產業或政府扮演「社區總體營造」的母親角色,讓政府、企業、生活者攜手聯合創作,凝聚團隊精神與共識,珍惜並發揚自己所擁有的,將人心之華(美善)發揮到最高點。

  <人心之華>從社區總體營造概論開始談起,內容涵蓋社區營造之必要性,振興產業之政策與施行,社區總體營造的設計概念,內發性之鄉鎮建設及地方產業振興之道,從日本看臺灣社區總體營造之發展與地方……等,再以日本之總體營造事例,造町運動,提供具體而寶貴之經驗傳承;最後佐以資料篇,附總體營造案例,相關法律……等珍貴資料,希望理論與實例並行,俾能真正有所助益。本書與同為手工研究所發行之<社區總體營造─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一書相比照,前者以文字介紹為主軸,後者則以圖例為呈現,會發現到同屬亞洲島國中、日兩國,風俗民情竟有這麼多的相似處,然而,日本早在五○年代即著手產業振興而踏出了社區總體營造的第一步,至今日已有輝煌的造町成果,我們常說:「日本能,為什麼我們不能?」,其實能與不能存乎一心而已,日本的團隊精神及對任何事情處理的認真態度,真是值得我們學習效法的,現在我們正準備跨出艱難的第一步,但願有了別人成功的借過去許多摸索的功夫,加速我國社區總體營造工程。


書 名:開臺尋跡-Strolling the Old Trails
著 者:施淑宜
出版者:立虹出版社
出版年:民國86年

  近年來由於國人本土意識之逐漸增強,及文化工作者之努力耕耘,喜見本土文獻呈現蓬勃發展,一片欣欣向榮之象,真令人欣慰;要讓立足於這片土地上的子民認同斯土斯民,唯一的方法就是發掘自己所長,深入了解曾經發生過的點點滴滴,進而喜愛它、珍惜它,文化札根的工作方能可長可久。

  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典藏於六樓特藏室之臺灣資料,十分豐富,對於研究臺灣近代史之論著亦頗多,這本<開臺尋跡>由立虹出版社出版,是《臺灣影像歷史系列》叢書之第八冊,全書計十冊,另有見證─臺灣總督府上、下冊,<典藏手繪封>、<斯土繪影>、<高砂春秋>、<海國圖索>、<蓬萊舊庄>、<殖產方略>、<臺灣古書契>等,本叢書以臺灣的影像史料文物為主軸,參考已有之文獻論著,配合相關圖像,背景說明,希望藉由影像歷史的表述,來填補文字紀錄的空白,進而領略臺灣歷史文化的內涵。

  有關臺灣四百年來的歷史,從最早的原住民時期,歷經十六世紀歐洲殖民地的介入,至納入清朝版圖,漢民族大量遷徙來臺,這期間的臺灣文獻可謂斷簡殘篇,蒐羅非易,尤其又經歷日人五十年的統治,所留下的臺灣紀錄,總難以擺脫帝國殖民的觀點,以致於令人汗顏的是,今日諸多臺灣文獻中,較具學術性、完整性之紀錄,許多是由日人所為,也使得臺灣文獻始終無法跳脫出殖民統治的陰影;立虹出版社一本對臺灣文獻及史料的敏銳覺察力,熱中於臺灣近代史文物的蒐求,遍尋海內外相關之資料,終於羅致了豐富難得的珍貴史料,為臺灣近代史又添一新頁。

  <開臺尋跡>分土地開發、城堡舊事、老街紀行、古築物語、設施及譯站巡禮六部分,全書基於篇幅及現有影像資料之限,採跳躍式的影像組合,尤以「土地開發」一章為甚,「老街紀行」則以今昔圖片相對照,緬懷之餘,對今日臺灣地景、人文之混亂現象,徒嘆奈何?「古築物語」,對古建築物的建築特色,以專業的角度來著墨,加上史蹟解說之方式作紙上導覽,「驛站巡禮」一章裡,網羅各地的驛站風情、建築特色,難得一見由總督府交通局所發行的各地驛站戳,亦羅列其中,饒具地方風土趣味的風景戳及地方鳥瞰圖也一併錄,尤其全書以中英文對照的方式,尤具世界觀,是一本可將臺灣本土文化推向世界舞臺的工具書。書末附參考書目一百九十多筆,相當於提供一百多種的參考書,這些都是近年來本土意識覺醒下所產生的珍貴史料,是研究臺灣文獻的最佳工具,全書含圖計二百七十頁,採用特製之一五○磅象牙雪銅紙,可謂圖文俱佳。

  正如劉還月先生在常民文化推動時常說的話:許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尋覓著「本土」,找到的往往只是舊式的鄉愁!許多年來,我們不斷試圖重建人文,營建起的大多只是口號式的文化!我們真正要的,也許不再只是感動,而是深刻的疼惜臺灣的人跟土地的文化!我們每個人都是常民文化的一員啊!誰又能置身於常民文化之外呢?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