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全是贏家的學校》讀後心得

文:吳美均(彰化縣石牌國小教師)

著 者:凱尼斯.威爾遜
    班奈特.戴維斯
譯 者:蕭昭君
出版者:天下遠見
出版年:民國八十六年

壹、前言

  配合小班教學精神計劃的實施,本校石牌國小在八十八學年度成立了第一個教師讀書會,本讀書會第一本研讀專書即是《全是贏家的學校—借鏡美國教改藍圖》。

  本書緣起於威爾遜教授在一九八八年轉到俄亥俄州立大學物理系任教後,參與一項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支持的,俄州大型教育改革運動—「發現計劃」的主持人,經由執行發現計劃六年的經驗,而與文筆流暢的新聞記者合作,寫出本書中,他對教育改革整體性的看法與建議。

  在二十世紀末約九十年代,為了預備新世紀全球性的競爭,教育改革成了一項全球性的運動,加上資訊的發達,各國無不借鏡外國經驗、檢視本國缺失、取長補短,務期找出新世紀的教育方向和做法,以教育出最具競爭力的未來公民。以較早發動教改的美國而言,無論是一九八○年雷根總統就任後,任命的一個聯邦層級「美國追求卓越教育」的臨時性委員會,或威爾遜教授的發現計劃,都參酌、取法了亞洲的教學制度(臺灣、日本)。因此在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進行中的我國而言,借鏡美國(所謂「先進國家—先做的國家、先進步的國家」)的教改經驗,應是必要且快速的不二法門。

貳、美國全國性教育改革歷程及方案

  二次大戰後,科技的進展與環球競爭,使得光靠原料和大量的勞力,已不再是一國的繁榮保證,唯有每位從業人員都有思考技能、判斷能力,以及將各種科技、資訊等資源,作最好、最有創意的發揮與運用以滿足顧客多元的需求,才能保證國家經濟的繁榮。

  而這種「未來是屬於那些心智受過良好訓練的人」的新認知,首度正式出現於一九八一年雷根總統時代,由美國教育部長任命、十八位學者及政府官員所組成的「美國追求卓越教育」的委員會,在一九八三年所出版「國家在危機之中」(A Nation At Risk)的總報告書。這些委員在參酌國內及各國(特別是亞洲)教育現象、成果後發現:美國在後工業時代於掌握教育的本貿與力量上徹底失敗,美國各級學校教育仍緊守十九世紀的教育觀—重體力而輕學術。與日新月異的經濟變遷相比正日趨沒落,而未為下一代做好準備以因應未來;新世紀的教育觀應是一段終身學習的過程,訓練我們如何駕馭資訊、解決問題、發揮想像、致力創造,同時也經熟特殊科技資訊。因此提出結論:學校之所以失職,大多因學校在「傳統尊重學術成就的堅持」上,逐漸鬆垮,所以提出三十八大項具體規定、限制性的建議,包括:延長學童上學天數與時數、更嚴謹的基礎學科核心課程、更多家庭作業、更好的教科書、更嚴格的高中畢業資格要求、延聘更優秀的師資、對師資施以在職訓練、加強電腦教學的功能……等。

  但是這些委員並不了解:真正有效的改革並非治標不治本的修補傳統學校教育破敗不堪的結構,而應是看清時代的改變,將新時代的教育觀和受教觀的新願景帶入學校。因此導致美國教改本身亦陷入危機之中,甚至造成:

  一、學業能力不敷所需:雖然大部分的成人都是功能性識字,但能處理、綜合多元的資訊,展現複雜識字能力的人都相當有限。一九九二年全國教育目標小組的調查報告警告:「美國一年級學童的學業成就,遠落在日本和臺灣的學童之後。不只美國學童的課程內容比這些高成就國家還欠缺挑戰,美國的家長也展現較低的學業期望。」

  二、 少數族群更可悲:在美國許多大城市中,將近半數的黑人學童以及六成的拉丁美洲裔學童,早在畢業之前就輟學。

  可見美國自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二將近十年的全國性教育改革,並未讓學校更有能力,甚至有些時候在面對學童、社會的需求時,顯得更無能;而且許多學童的處境更是越來越糟。

  因此一九八九年六月甫上任的布希總統和五十州州長齊聚一堂,召開教育高峰會議,研商出六大教育目標,希望美國在公元兩千年時,能順利完成:
一、所有學童入學時,已經準備好開始學習。
二、美國高中的畢業率能提高到至少90%。
三、美國學童在數學和科學的學業表現上,能領先全球。
四、每一位成人皆是有能力的工作者和公民。
五、學校是免於毒品和暴力的場所,而且是有紀律的學習環境。
六、學生在學習的各個階段,能在特殊領域展現日漸增強的學術能力。

  並同意撤銷對學校的種種管制,不再於規定、管制上作文章。為全美學校教育制定了一個新方向,而且隱含撤銷「國家在危機之中(A Nation At Risk)」所倡導的膚淺改革處方,解除美國教育人員對傳統教育方式的信心,踏出從「根」改革的第一步,將阻礙全國性教育目標的傳統性做法束之高閣,改採「以標準為本位的系統性改革」。

  到了一九九四年美國國會又通過「有教養的美國」法案,除上述六項外又增加兩項全國性教育目標:
一、父母能更投入關懷學童的教育福利。
二、協助在職教師繼續加強改善其專業技能。

  雖然重新規劃設立一個有制度的行政體系,並且落實在學校這樣的社會機構上,事實上是緩慢而令人痛苦不堪的過程;新的結構儼然形成,卻未具備足夠能力對當前日漸惡化的教育成就現象提出任何對策。因此美國全國性的教改面臨了重重困難:一方面要完成新的教育目標,卻又苦於沒有先例或模式可遵行。因此一九九四年本書出版時,美國全國性的教育改革可說已陷入了僵局,但是在八大教育目標的導引下,地方性的教育改革、有效的教學創新卻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參、本書的啟發

  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發現美國不論是全國性或地方性的教育改革,都會參酌、認同、學習亞洲的教育,譬如一五四頁起「東方的智慧」、「亞洲老師習於小組運作」、「亞洲學童『技』高一籌」、「亞洲老師教學優秀」……等篇,認為:「大部分亞洲(臺灣、日本)的教學情形普遍非常優秀」(頁一五九)。「亞洲社會了解到:如果老師可以逐漸掌握對教育技巧和教材的新了解,如果他們的思考典範賦予他們經常性、積極、漸進的改變,教學和學習就會漸漸變得更有效能和效率。(頁一六一)可見我們在參酌美國教改時,如不應妄自菲薄、全然翻改,而是要在既有基礎上加以修正才是。

  以下是本書所述美國地方性個別教育改革方案的特點:
一、閱讀復甦方案:根據原始研究發展而成,參與的老師具備許多有研究根據的「教學技術知識庫」。
二、探究物理學:反應教室本位的研究與經驗,經常在重新規劃。
三、躍級學校方案、全是贏家方案:老師被賦予對課程與其他決定的協同決策權,開始整合有效的教室教學方法與技巧。

  至於將這些個別經驗和改革過程加以整合,使之成為新的、統整的教學與學習系統,則有賴下述兩種「學校」:
一、系統重劃學校:包含教育建築師、教學設計者、領導老師、輔助改革者、系統整合者、方案評估者、評量設計者,是整合、創新改革方案的實驗室,也是上述新專業的訓練基地。
二、專業發展學校:是教育界的教學醫院,儲備教師及行政人員;擔任該專業中的研究發展助力;直接服務學校。

  雖然美國的教改尚未完成、在重劃過程中充滿混亂,而且尚未建立一個真正有效能、效率,且是新經濟、新世紀所需求的教育典範,但仍足供我們借鏡:
一、當有經驗的老師一起合作設計教材時,教材就會更有效。
二、如果教材根據認知學習的心理機制設計,有效性就更大。
三、當學生彼此合作學習這些教材,他們會學習得更快更徹底。
四、電子學習科技拓展技能訓練和事實學習的速度與複雜度,學生不會感到無趣或落後,大量節省師生時間與資源。
五、將這些過程導入全品質學習的過程,就可讓人人充分投入學習,並且集中心力在持續的改革上。
六、統整性的研究、發展、楷模、重劃力量有其集體效果。
七、新世紀的學校包含:師生共同參與管理、兼重天分與興趣、小組共同學習、不斷辯論的學習、助理教師的培育、善用開放性問題、隨時掌控學習進度、引介新課程、學徒老師的考評。

肆、結語

  文化變遷無法速成,無論我國或美國,教育改革所帶來的焦慮或新希望的挑戰,都有賴所有人共同面對、克服,並且累積前人、各國經驗,而非老是從頭做起。

  身為一名新世紀的老師,更需具備足夠的「新世紀專業能力」,才有資格成為教育改革中的領航員~以此與教育界的同仁共勉。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