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越變越好》導讀

文:朱恆(省立臺中圖書館讀書會會員)

著 者:吳娟瑜
出版者:方智出版公司
出版年:民85.6

  著者吳娟瑜女士,從事於心理輔導、企業訓練、巡迴演講、專欄作家,並主持廣播節目。她認為你是自己生命的主人,這一生你決定讓自己越變越好。而現代人,是越來越關心自身的前途、個人的內在、以及如何自我實現。

愛我系列─

  有位哲學系教授,她已五十歲了,名字叫瑪利,在她人生的歷程裡,可以說非常令人羨慕,目前她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又有一位技術高超的名醫丈夫,他們經常與社會名流交往,是一對令人敬仰的伴侶。有一天瑪利為了寫作,特地租了一個房間,就在寫稿的過程,突然聽到從通氣孔傳來隔壁一位年輕少婦向心理醫生傾訴的聲音,本來瑪利想拿枕墊去擋,不料那時而啜泣、時而低喃的聲音,竟然打動了瑪利的心。那少婦對婚姻的不滿,對人生的質疑,不就是自己內心裡被隱藏的聲音嗎?好在此時此刻,她願意勇敢地剖析自己,反省自己。

  有位婦人曾說:過去我的先生總是指責我,太愛自己,不愛家人,讓我十多年來一直覺得愧對家人,後來當我自已成長後才發現,如果我不先愛自己,又怎能真心去愛他們呢?說真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如果連我們自己都不喜歡自己,無法接納自己,那麼這個人生又是為誰而活呢?所以,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為甚麼我們曾經不會,不能不敢愛,同時也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更愛自己」吧!因為只有我們願意勇敢面對人生的「缺口」,我們才會趕快調整腳步,給自己再一次成長的跨越。唯有善待自己,才會更愛自己,不是嗎?

  作家利奧、巴士卡列,曾經提到有位女士被搶劫,頭部受重傷,兩眼失明,有一回電視訪問中,當主持人談及她終身所必承受的痛苦時,沒想到這位女士卻出人意外地回答:「哦!不!雖然他已經傷害了我,但是我絕不會讓他的陰影,繼續影響我的生活」。像這樣的「放下」,徹徹底底將自己從痛苦的深淵拯救回來。的確,這個人生究竟為誰而活?如果是為自己,那麼為什麼要因為別人犯錯,而折磨自己呢?像這樣的想通、釋然、給別人機會,其實就是給自己機會。希望自己好,別人也好「變贏」的人,也是充滿愛心、想多幫助別人的人。

自信系列─

  有位學教育的媽媽,她觀察到公婆對兒子(長孫)疼愛有加,而念小學的女兒在家卻悶悶不樂,於是決定為女兒的「信心」打下良好的地樁,那麼如何培養女兒的自信心呢?她仔細觀察了女兒的興趣、能力各方面,發現了女兒對韻律有特殊天賦,於是在每天早上女兒上學前多空出五分鐘,然後放音樂錄音帶,一邊帶著愉快欣賞的笑容,一邊拍著手看女兒跳舞。當女兒跳完舞,背起書包走出家門時,她是充滿信心呢?還是自自卑呢?這個答案,當然是充滿信心和快樂。在這個波濤起伏的人生裡,要讓自己像中流砥柱,屹立不搖,「信心」是不可或缺的!

  有位焦慮的媽媽,每次當她看到國中的兒子出門,就擔心他會偷偷跑去看漫畫書,或打電動玩具,於是先聲明:「你不准給我去偷雞摸狗」!想想看,當一個人被「標籤」為「不好的」,心裡將是多麼懊喪、洩氣,而事實上,人性是善良的,沒有人是為了「做不好的事」而出生的,所以當時著者鼓勵這位母親,要相信自己的兒子是有心向上的,當他做到「對的」「好的」時候要立即讚揚或感謝,以便引發他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同時在我們激勵對方的過程中,將會看到自己的重要性。所謂自信,就是要從自我激勵而來。

  有位年輕學員,在第一天自我介紹時,是等到最後才怯生生地上臺,後來當著者在泰山文化基金會主持課程時,她繼續參加,這時明顯地看到她的轉變。當在進行時,著者問:「現場那一位願意自告奮勇出來一下」?沒想到坐在第一排的她,竟然舉起手來,後來著者當著所有的聽眾問她:「你為什麼肯這樣的參與」?她說:「我以前總是不敢在大庭廣眾前說話,現在我要給自己機會來突破」。她一說完,立刻獲得全場熱烈的掌聲。這個「突破」,就是信心的起源,從「小嘗試」中得到「小肯定」,從「小肯定」得到「小成就」,再就「小成就」得到「小信心」,而「大信心」,往往就是許許多多的「小信心」,所累積而成的。

變好系列─

  有一則「三隻蒼蠅」的故事:在一個長頸花瓶裡,有顆牛奶糖,第一隻蒼蠅飛進去後,牠吃到了甜頭,發現不容易飛出去,心想:「只好在這裡過一生吧!」於是就在花瓶裡頭等死。第二隻蒼蠅飛進去後,也吃到甜頭,但是牠想到外頭還有蒼蠅太太,蒼蠅兒女,心想這不是久留之地,於是「下定決心」飛出去,但是因為「沒有找對方法」,因此撞得頭破血流,過了好久才飛出去。第三隻蒼蠅,在飛進去之後吃到甜頭,立刻發現應該儘速離去,於是下定決心,「針對方法」,從原路直線飛出去,因此很快地重見光明。假如是你,你會選擇做第幾隻蒼蠅呢?相信會選擇第三隻蒼蠅。在人生旅程上,有許多時刻面臨選擇,面對挑戰,這時如果前進。儘管路途可能艱險,卻能獲致成長和提升。如果裹足不前,或甚至退縮,那麼就永遠留在舒服區,很難跨出第一步了。

  有個媽媽問道:吳老師,我那個念小學的女兒很不聽話,每次叫她穿拖鞋,她都不情願,像前幾天她沒穿拖鞋,我說:「快去穿,不然數一、二、三我要去拿鞭子」,沒想到她執意不穿,等到我拿鞭子來,數一、二、三要她穿,她還是不穿,後來我就真的打下去,那天晚上她鬧脾氣不肯吃晚飯。吳老師,為甚麼我的孩子這麼倔強?當時著者就模擬她女兒的角色,然後說出「內在聲音」,著者說:媽媽,你實在很討厭啊!每天看到我就管我有沒有穿拖鞋,其實放學回來,我就是想輕鬆自在,穿了拖鞋實在不方便,還有,有時候我也看到你自己沒有穿,為甚麼老是來找我麻煩?另外,你說我倔強,你自己不是也很倔強嗎?每次數一、二、三就真的打下去。這樣一說,這個媽媽頓然有所領悟地笑了。著者接著說,有不少的家庭,常為了瑣碎小事,彼此爭執不下,忽略了家人相處時,該有的是更多的親密、和諧、和鼓勵。

  記得在兩個孩子小時候,著者的先生比較會用權威的方式管教他們,直到孩子青春期後,孩子們要求獨立,排斥命令,所以也曾經度過一段「父母的尷尬期」,究竟「愛」與「關懷」應該如何適度表達?在這時期裡,著者發現孩子的爸爸,很明顯地正在反省自己,調整自己。有一天兩個念高中的兒子,擅自將一隻小貓咪帶回家(這是他們從小的共同願望),當晚,孩子的爸爸看到,臉一沈,就坐在沙發椅上不吭氣(他曾聲明公寓裡不適合養小動物),可是,隔天一大早,你知道嗎?第一個跑去餵貓咪,幫貓咪清理屎尿的人,竟然是孩子的爸爸。我很訝異地問他:你昨天晚上不是還在生氣,怎麼今天不一樣了?孩子的爸爸笑笑說:我想通了,愛孩子所愛的!果真,自從「肉鬆」(貓咪的名字)來到著者家之後,他們父子三人,有了更多溝通的話題,也常聽他們彼此「貓言貓語」的談笑。如果願意改變個人原有不好的觀念、習慣、作風的人,生活內容就會出現新的轉機。而在新的轉機中,我們受勇於改變的過程,自然很多事情,包括人際關係、個人心境、工作前途等,都有可能更加變好。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