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 見證教育、文化發展軌跡

文:編輯部 照片提供:臺灣省諮議會提供
由臺灣省諮議會策劃的「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於8 月16 日至10 月16 日,為期2 個月,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二樓藝文走廊展出,邀民眾共同回顧、見證臺灣過去70 年來在教育、文化建設的發展歷程。


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於8 月16 日至10 月16 日於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展出。  「叩!」用力一敲,象徵莊嚴、秩序與規範的議事槌響起,昔日議員們在臺灣省議會議場裡問政的歷史場景一幕幕重現於眼前。這裡是由臺灣省諮議會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下簡稱國資圖)合作舉辦的「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現場。
 

臺灣省諮議會辦展 發人省思

  臺灣省諮議會由臺灣省議會改制而來,自民國87 年臺灣省精省轉型後,承繼了臺灣省議會(民國48 ~ 87 年)及其前身臺灣省臨時省議會(民國40 ~ 48 年)、臺灣省參議會(民國35 ~ 40 年)時期,過去52 年所累積的珍貴歷史文化資產及民主發展經驗。但也由於精省已近20 年,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於8 月16 日至10 月16 日於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展出。


  民眾多半逐漸淡忘,新生代甚至不曉得過往臺灣省議會奠定臺灣民主、經濟及社會、教育文化發展的輝煌歷史。


臺灣省諮議會秘書長陳成家開幕致詞。  臺灣省諮議會肩負起妥善保存、加值應用與傳承這些寶貴檔案、史料的使命,除了積極推動數位典藏計畫,更逐年規劃辦理檔案史料展覽,促進社會大眾對於檔案、史料利用動機與頻率,並進一步開拓加值應用的範疇。


  這次臺灣省諮議會選定「教育」及「文化」二大項主題,系統性展出檔案、史料有著特別的意涵。臺灣省諮議會祕書長陳成家認為,教育是國之根本,文化是內涵的表徵,過去臺灣社會氛圍首重綱紀倫常,尊師重道,百業互助互重,社會祥和友善與族群融合,所 奠定的根源基礎之一便在於教育與文化;如今,國人面對未來國際情勢嚴峻的考驗,以及新住民對教育文化的衝擊問題時,臺灣教育政策該如何變革,新文化運動如 何演進絕對是國人最聚焦最關心的議題,他強調,對於臺灣多元族群的融合以及教育、文化發展政策的制定與走向,必須要有更深層的省思。


  臺灣省諮議會擁有許多議政瑰寶檔案,保存許多前人累積的智慧。「過去臺灣省議會的議員前輩擘畫政策的軸線,從前端的思維、意見的蒐集與彙整,到後端的執行與修訂,都具有其扎實的結構性與細膩度,可供國人參考研析。」陳成家說。
 

融入模擬情境 增添展覽趣味性

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覽開幕典禮現場。  這次展覽內容以編年的方式,詳實體現了臺灣過去70年來對教育、文化政策發展的重視與用心。展出內容包括臺灣省參議會至臺灣省議會各時期,歷屆省議 員在教育、文化建設政策上的問政內容及建言為主軸。內容涵蓋了「教育制度興革與學生權益保障」、「師資培育與課程內容建言」,以及各項「文化政策建言」等 三大次主題,共展出50 餘幅文案、新聞影像、檔案史料、歷史照片等珍貴資料,同時展示省諮議會近年來致力於蒐集整理歷屆省議員問政內容的各項出版品。


  現場更搭設臺灣省議會模擬議事堂,配有議事槌,參觀者可上臺扮演會議主席,體驗擔任議長主持會議的情況與會議運作氛圍;並設置多媒體閱讀區,模擬舊 式小學教室的場景,讓參觀者重溫小學時代於教室上課的情景,參觀者可於黑板上留言或在教室內拍照,同時可閱讀省議員口述訪談、史料彙編、會史等書籍;拍照 區則是仿臺灣早期戲院的售票口,可入內扮演售票員,為展場增添活潑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同時增加參觀者對於展覽內容的印象。
 

進入問政現場 疏理政策演變脈絡

前臺灣省諮議員魏早炳於展場內憶當年。  走入展場,在「教育制度興革與學生權益保障」展區中,可看見過往議員為學生爭取升學機會所做的努力。


  減輕學子升學壓力一直是臺灣教育的重要議題,在臺灣光復初期,大專院校數量少,錄取率極低,與今日接近百分之百的大學錄取率可謂是天壤之別。當時要 提供更多大學入學名額最為快速的方式,就是在既有的大專院校普設「夜間部」。在許多省議員的提案下,自民國49 年起,公私立大專院校便紛紛獲准成立夜間部。


  省議員們為了降低學生參加初中、高中聯招的升學壓力,更建請實施9 年國民義務教育。政策推展後,民國56年臺灣省政府立即成立9 年國教推行委員會,規定各縣市應妥善規劃學區、興建國中、調查就學人口及班級數等,短短一年中為9 年國教奠下了許多基礎根基。展場中還可看到由昔日臺灣省新聞處所拍攝,第一屆400 多所國中聯合免試升學的開學典禮影片畫面,學生齊聚排列在操場上,相當壯觀。


  「師資培育與課程內容建言」展區裡,可以看到省議員不只為學生提出建言,同時著手培育、改善師資。除了提案請當時的教育廳整肅不良教師,也積極建請政府創辦師資訓練班,辦理研習,加強教學技巧。


  教學使用的教科書方面,鑑於中、小學生對於中國大陸的歷史、地理背得滾瓜爛熟,對於臺灣歷史、地理卻所知不多,如何能對自己的鄉土產生情感?因此, 省議員要求省政府正視此一問題,應於教科書中加強臺灣本土歷史、地理內容。政府在國小、國中的課程中加入了「母語教學」、「鄉土教學活動」、「鄉土藝術活 動」、「認識臺灣」等內容,並培訓鄉土教材編輯人員,發揮臺灣多元文化的性格。
 

早期戲院售票亭。( 左: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張鴻銘館長、右:立阹院議政博物館劉遠露副館長)      議員建議教科書內容應加強本土歷史、地理教材。


  這樣的轉變也在「文化政策建言」上可看見。自民國85 年起,隨著政治、文化上的本土化運動,臺灣多元文化中長期被打壓、居於次要地位的鄉土文化紛紛抬頭,從增闢閩南語、客語及原住民電視節目訴求,到催生母語電視臺的發展。

  此外,長期以來政府忽視原住民應有的權益,包括山地行政區之都市計畫及觀光規劃,均忽視原住民的意願與權益。以漢人為中心,忽視原住民傳統文化,漠視「原住民固有姓氏」之家族歷史意義等。這些問題在解嚴後,逐漸發展成「原住民正名運動」,而當時的省議會是原住民在體制內發聲的主要場域。


  民國76 年省議員李文來、楊仁福提案,請政府取消「山胞」稱呼,更正為「臺灣原住民」或「原住民」,以示尊重並消弭族群間歧視。民國77 年省議員翁文德、楊仁福、李文來、陳建年聯合質詢,提出恢復「原住民固有姓氏」,以尊重祖先,俾建立族譜。民國78 年省議員李雅景、黃永欽、李明通質詢嘉義的「吳鳳事件」,要求成立調查小組澄清歷史真相,還原住民公道。同年省議員翁文德建議制定一套拼音標準協助原住民 還其姓氏、將原住民與臺灣開發有關之資料,列入國中小學教科書,以導正對山胞不正確的觀念,並消除山胞學童自卑感。促使政府對原住民固有文化的重視。
 

議員提案增闢閩南語、客語及原住民電視節目。      議員建議於原住民國民小學安排母語學習時間。
議員建議培育原住民國民學校教育師資。   「原住民正名」議員提案檔案。
     

  在展覽現場還可看見當時省議員為原住民發聲的問政影片。不同於一般所看到的質詢方式,省議員為了凸顯議題,將質詢內容拉得更深,發展出聯合質詢制 度。每四位議員一組質詢同一個議題,也讓原本每人20 分鐘的零散質詢時間,合併為80 分鐘,透過前後左右包圍的方式分工合作,有人良善建言、有人從法令上突破……,從不同層面進行同議題的質詢,就是要讓省政府重視原住民議題,並拿出積極的 作為。


  影片中可看到原住民省議員陳建年軟性、有趣的質詢畫面。在當時原住民仍被稱為「山胞」,他的外甥便問:「舅舅為什麼我們要住在山上?」他回:「我們本來也不是住在山上。」陳建年透過暗喻原住民是受漢人壓迫才跑到山上的方式,要政府不要歧視原住民。
 

策勵未來 賦予檔案、史料新生命

模擬臺灣省議會議事堂主席臺。  臺灣省諮議會如今走過70 載的歲月,從草創、奠基、茁長、轉型、乃至於成熟,過往臺灣的政治、經濟及教育文化發展,大部分都是由臺灣省議會「議政」形成、落實、執行,臺灣省議會奠定臺灣民主、經濟及社會發展,堪稱民主經濟發展聖地。


  思考過往策勵未來。臺灣省諮議會秘書長陳成家表示,臺灣省諮議會不只是扮演守成角色;他感性地問:「臺灣省諮議會這塊園區如果是自家宅院,任它封 存、雜草蔓延,做何感想?」陳成家期許,要將國家的重要檔案妥善典藏管理,更重要的是,要責無旁貸的以更積極的態度,將這些重要的民主、政治、經濟、社 會、文化、教育等許多彌足珍貴的史料文獻、檔案加值應用,以及傳承。他說:「這是臺灣的歷史,臺灣的驕傲。」
 

------------------------

活動資訊:臺灣省議會檔案史料展覽

時  間:8 月16 日~ 10 月16

地  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總館二樓藝文走廊

------------------------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