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尋找老臺灣》《尋找鄉土臺灣》讀後感

文:許淑英(靜宜大學學生)

  最近書局裡,處處可見有關「臺灣」這個主題的書籍。我在書架上找到兩本書名類似的書─<尋找老臺灣>、<尋找鄉土臺灣>,於是一口氣讀完,希望能夠「發現臺灣」。

  <尋找鄉土臺灣>一書的副標題是「從歷史情懷到大地情懷」,著者序中說:當國際人士到臺灣,對於臺灣各地缺乏歷史傳統特徵、環境品質低劣,感到驚訝。失去了歷史情懷和大地情懷,就難以凝聚出對自己鄉土的共同意識。

  於是本書分為「歷史情懷篇」、「大地情懷篇」。歷史情懷是歷史、是時間;大地情懷是地理、是空間。由這兩條路線:一個是經、一個是緯,認識臺灣,我想是很扎實又有條理的。

  但是,事實上<尋找鄉土臺灣>對於「歷史情懷」,似乎只偏重「情懷」,只是對於過去繁華盛極一時的地方,做出滄海桑田、人事變遷的感嘆而已。並沒有真正涉及「歷史」的主題,倒是<尋找老臺灣>,馬以工用她建築系的背景,以古蹟、建築物為主角,發掘更古老的臺灣人的智慧結晶,帶我們走進「古城老街」、「名園古厝」,並且在「源遠流長」的客家祠堂前,靜靜的回想過去、思索未來。可是<尋找老臺灣>成書年代,與<尋找鄉土臺灣>至少相距十三年,所以<尋找老臺灣>所走過的土地、古蹟,對我們來說似乎更古老,甚至不可見了。著者當時踏過的土地、發生的事情,現在,對我們來說也可說是「歷史」了。因此,可以補足<尋找鄉土臺灣>歷史的不足。

  <尋找老臺灣>,「老」字有時間感,是歷史的;<尋找鄉土臺灣>,「鄉土」「土地」,則有空間感,是地理的。所以,兩書一起研讀,體會應該會更深刻、了解應該更多吧?不管是歷史的、或是地理的,兩書的著者所有的書生情懷,敏銳的觀察、實證的追求,都是一樣的令人佩服。

  <尋找老臺灣>中,我印象深刻的是《陽光照耀的地方》,描寫六堆的客家祠堂:只有牌位,供桌上只有鮮花、水果及一爐香,既不需三跪九叩的參拜儀式,也不必捐醵香油錢,更不需富麗堂皇的廟宇。祠堂乾淨一塵不染,沒有抽籤桶、聖杯、賽錢箱、偶像,維護管理的費用不多,反而還有錢辦雜誌、報導里民動態、設置獎學金、鼓勵清寒、上進的學生。

  這讓我想起:日本京都龍安寺的枯山水庭園,它是那麼簡單,只有沙、只有石,可是就是因為簡單,才能啟發更大的想像空間。六堆的客家祠堂或許也是如此吧?看著臺灣一步一小廟、十步一大廟,失去了寧靜思考的空間,反而造成愈來愈深的慾望而已。不但人與人之間要互相比較誰有錢、連寺廟都要互相比較,粗俗不堪。中台禪寺、宋七力、妙天禪師,接二連三的事件,只有更暴露出人性的邪惡、貪婪,像燃燒紙錢的火一樣,慾望愈來愈大,不可收拾。

  <尋找鄉土臺灣>中,看著臺灣的每一寸土地,不斷的被「權力」、「無知」傷害,而我們卻只能憂心、搖頭、嘆息、不知所措嗎?螞蟻大搬家、火車不正常的出軌,這可能是大地震的前兆;古人若是房子四週的草木不正常的枯死,就會連夜搬離此地,這無關「風水」,這是「科學」,周遭環境常常會警告我們,若是我們不小心,不把這些警告當一回事,就常會有災難發生。<尋找鄉土臺灣>書中所提出的水鳥減少、稀有動物滅絕、珊瑚白化現象等等問題,難道不也是大自然給我們的預警嗎?難道我們要眼睜睜看著「福爾摩沙」這美麗之島,變成「貪婪之島」,苟延殘喘的漂流在地球上嗎?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