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新校園運動─種籽實小 自主學習樂園

文:陳可涵 照片提供:侯聰慧

  這裡感覺不像校園,卻像樂園香格里拉。烏來山上種籽實驗小學校園裡,應該是上課時間了,操場上卻有幾個孩子不用進教室,他們正騎著單車互相追逐嬉戲。因為現在是他們的「空堂學習」時間,他們可以利用這時候在學校內外自由探索,跟不同年齡的同學相處。老師偶爾會從辦公室走出來看看這些孩子,然後再回去做事。

照片。自由選課 空堂學習

  「選課的樂趣」是我們到大學才會發生的事情,在烏來鄉信賢種籽親子實驗國小的小朋友們卻能夠這麼早就體驗。校長舒兆瑞說,他們給孩子自主選課的權利,學生自己決定上課的課表,這個設計能培養孩子自發學習的能力。不同年級的學生會在不同時段偶爾出現空堂,由學生自己決定要延續學習,還是放下課本到處跑跑跳跳。空堂課給孩子們發展自我探索、獨立規劃的機會,讓他們從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興趣,進而培養自己的優勢能力,發展密切互動的人際關係。

  空堂時段通常是沒有老師陪在旁邊的,即使有孩子決定要組隊去探險,也不會有緊迫盯人的老師尾隨。舒兆瑞解釋:「我們會先把安全規則講清楚。你想從事的活動一定會發生哪些危險,我會把可預見的後果,受傷或者造成的災害都事先分析一遍。孩子會聽,也會判斷。大人要相信並尊重孩子的決定。」

  那是完全放牛吃草的狀態嗎?也不是。面對空堂時間,很多孩子一開始並不知道怎麼辦,種籽的老師會適度引導並陪伴他們一起活動或遊戲,學著自己管理運用時間,包括過程中他可能要面對的取捨問題,老師會採取彈性的態度來協助孩子,尊重他們的判斷。孩子們逐漸自遊戲學習中滿足,隨著年級愈高,興趣會轉向對知識的學習探索。

老師支持信任 但不放任

種籽的老師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著重討論,啟發孩子的思考空間。  舒兆瑞強調「自發自主」是這裡學習環境最大的優點,老師們只在學生旁邊以經驗值做適度的引導,不強迫、不嘮叨。但不代表就是放任主義。自主學習的孩子,因為老師的支持信任,做自己的事,從小到大都能保有不斷嘗試跟選擇的勇氣,在社會的控制之外,發展出自己應對外界的智慧,不委屈自己。

  舒兆瑞在種籽實小任教已經13年了,雖然他是校長,但是每個看到他的小朋友卻是這樣叫他「舒跑你好!」

  種籽的小朋友很有小大人的氣質,他們不怕生,臉上洋溢著自信。如果他發現你正在觀察他們玩遊戲,他很可能會主動走向你,問你有沒有興趣「摻一咖」。

  知識的傳授對種籽的老師們來說,意謂著「以生活實踐來啟發孩子」,他們享有教材自主權,而且必須「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著重課堂討論,啟發孩子的思考空間,因為學習沒有上限。

老師也要自主學習

  「老師們也要自主學習」,舒兆瑞強調,「自主學習的老師會敏銳觀察出孩子目前面臨的難題,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法來處理,並用事情的自然結果來教導孩子。例如功課沒寫完不能對老師交代,沒有準備所以考試成績不好,這就是自然結果。在這裡老師不耍權威,要尊重孩子。」

  這裡的必修課完全打破傳統的年齡分班,是依照程度混齡分組,所以一年級的小朋友也可以跟六年級的變成同班同學。這種作法可以避免在同一個班級內學生之間程度落差太大的現象,學習較慢的同學不容易有挫折感,吸收速度快的同學也不會感到無聊,大家能力程度相當,雖然同儕之間難免會有比較的壓力,但也不至於變質成惡性競爭。新的學期會重新分組,有人跳組、有人留在原組也是常有的事。孩子們誠實面對自己的學習狀況,不會到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學了多少。

  「依能力混齡分組,不只是尊重孩子興趣與能力上的個別差異,這樣的設計還可以培養他們尊重與接納的精神。」舒兆瑞強調。

  所以,種籽現在有93個學生,可能每一個學生都有辦法叫得出其他92個同學的名字,因為大家曾經一起上過課,或者在空堂課時組過隊去冒險。而混齡的學習環境,孩子之間不會有衝突或爭執發生嗎?

學生法庭與討論會 讓孩子自行處理問題

種籽給予孩子自主選課的權利,由學生自己決定要在空堂時間延續學習,或是放下課本到處跑跳。  「我們有『學生法庭』跟『生活討論會』兩種管道讓孩子處理問題,抒發情緒,理性面對。」

  雖然叫「法庭」,但形式上是一種機會教育,讓孩子澄清雙方情緒與行為,理性地處理問題,用自己的力量爭取權益,重塑自我概念。舒兆瑞說:「衝突發生時,一直打罵跟訓誡只會加深孩子的情緒困擾,比較內向被動的孩子會需要一個公開的機制,才能安心去爭取自己的權益。同學自己推派法官,被害人要寫告訴狀,還原事情發生的地點、時間、經過,還要找到其他在場的小朋友。大家有話明白講,最後法官可能只是做出像『說對不起』、『握手和好』如此簡單的判決,卻能讓孩子在真實案例中學到生活互動與人我界限的抽象概念。整個過程中會有老師陪著,抱著開放的態度協助翻譯溝通,讓對方了解事情背後的心理動機、情緒以及行為原因。當法官的小朋友,也經由這個過程學到看事情的角度,並不是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總要經過雙方詢問、澄清、說明之後再做出判斷。這就是尊重。」

  至於討論會,全校師生都要參加。這是他們討論校園生活規則的時間,像「有人在走廊騎腳踏車,造成行人不便,怎麼辦?」「有人在秘密基地占位子,晚到的人怎麼辦?」「在交通車上講話聲音可以到多大?」「可以帶遊戲機到學校嗎?」等問題。

  舒兆瑞說明,討論的內容就是校規。孩子們提出生活上的疑問,公開發表意見,在獲得了解和尊重性的討論之後,全校做出議決結果,列入「種籽規則手冊」裡。因為是由孩子們共同討論決定出來的,他們的遵守程度會提高許多。這是「自主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也是民主的真諦,透過真正的同理和尊重,讓孩子得到情緒上的紓解,能理性接受多元角度,遵守議決結果,對自己、也對團體負責。」

  「所以種籽最大的特色就是討論文化,老師不耍權威,師生相處快樂,同學相親相愛。」他強調。

銜接體制 沒問題

  強調自主學習,沒有高下比較、揚棄成績競爭又重視人格養成教育的學習環境,種籽的孩子畢業以後要銜接外面的教育體制,會不會有適應問題?

  「種籽最大的孩子都已經唸到研究所了,也有已經在工作的。經過潛移默化,種籽的小孩不只具備基本學科能力,智能發展健全,思緒清楚,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要怎麼做。而且,他們可以與人和諧相處。」

讀者登入
回頂部